首页 理论教育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4.1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衔接和连贯两个术语这些年来在语篇分析和篇章语言学以及语法学、文体学中非常流行,从词源上讲,它们本身都有共同的一个词根“cohere”。许多语言学家对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持否定态度,或者认为衔接不能保证连贯,或者认为连贯和衔接没有关系,不能通过形式特征来判断。Widdowson认为,衔接既不是连贯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的条件。

2.4.1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

衔接和连贯两个术语这些年来在语篇分析和篇章语言学以及语法学、文体学中非常流行,从词源上讲,它们本身都有共同的一个词根“cohere”(Asher,1994)。但是他们之间意义上的细微区别,需要做技术性的探讨。

许多语言学家对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持否定态度,或者认为衔接不能保证连贯,或者认为连贯和衔接没有关系,不能通过形式特征来判断。然而,语篇最终是由形式来体现的。到目前为止,从形式特征来研究语篇连贯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语篇的衔接机制(张德禄,2003:20)。

在语篇分析领域中,Halliday和Hasan对语篇衔接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他们将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语法衔接包括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等,词汇衔接主要指重复(reiteration)、搭配(collocation)、共现(co-occurrence tendency)、逻辑联系语(logical connector)等。但是韩礼德、哈桑认为,连贯的语篇必须是衔接的,即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并指出衔接是建筑连贯大厦的基石(1985:94),因而招来了众多的非议。韩礼德的语篇连贯标准确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朱永生,1997)。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衔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连贯的语篇不一定都是衔接的。我们不妨看看一些充满衔接但并不连贯的语篇:

(17) I bought a Ford.The car in which President Wilson rode down the Champs Elyseeswas black.Black English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The discussions between the presidents ended last week.A week has seven days.Every day I fed my cat.Cats have four legs.The cat is on themat.Mat has three letters.(Enkvist,1978:110)(引自黄国文,1988:13)

(18) A man walked into a bar.Bars sell good beer.It's brewed mostly in Germany.Germany went to war with Britain.

(19) My father bought a Lincoln convertible.The car driven by the police was red.The colour doesn't suit her.She consists of three letters.However,a letter isn't as fast as a telephone call.

上面这些语篇里面充满了许多衔接手段,但是读起来感觉就是不像语篇,一点也不连贯。语篇连贯既有显性的,又有隐含的。虽然像这样的语篇在言语交际中并不多见,但它说明了衔接不能保证连贯的观点。Brown和Yule强调了含意对解释语篇连贯的重要性,并强调了语篇接收者在理解话语时所运用的三种语用策略:交际功能的运算,社会文化知识的运用,对所要做出的推理的确定(Brown & Yule,1983:225)。显性手段主要依赖词汇—语法手段来实现语篇的连贯。英语语篇中大部分都可以找到这种表层衔接符号,但表层衔接不能看作是连贯的唯一标准(Widdowson,1978; Brown&Yule,1983)。Widdowson认为,衔接既不是连贯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的条件。Halliday和Hasan也注意到这一点。他们(1976)曾指出,语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在意义上有可能出现空隙,要弥补这些空隙,就要研究语境、语域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共有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连贯作为语篇的组织原则,还包括语言使用者的世界知识,他们所做的推理和所具有的假定,以及运用言语行为所进行的交际等(Crystal,1985)。

“衔接”和“连贯”两个语言学术语如今在语篇分析和篇章语言学以及语法、文体学中影响很大,对它们的兴趣已经从语言学的话语或句子之内扩展到话语以及句子之间,甚至超过话语、句子的层面。但是它们在语义上有细微的差别,甚至体现在日常的用法中,这些差别可以作一番很有用的研究。

我们知道,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对语篇分析是一个重大贡献,但是,他们认为:

Cohesion ties between sentences stand out more clearly because they are the ONLY source of texture.(Halliday & Hasan,1976:9)

Cohesion is a necessary though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text(ibid: 298).

Cohesion is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edifice of coherence is built(Halliday & Hasan,1985:94).

我们知道,他们的定义罗列了语域的一致性,把它作为其他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论述中推出衔接和语域的一致性也能代表语篇性(textuality)的足够条件。事实上,许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即使根据语域的一致性假定,衔接既不是语篇的必要条件,也不是语篇的充分条件。假如说到语篇,我们的意思是说一个连贯的正在使用中的语篇。一个语篇可以包含好多衔接手段,然而我们还是很难把它认为是一个连贯的语篇。

上述语篇中的指称连接还是不能足以表明什么可以叫做一个连贯的语篇,它表明了表面的衔接套(cohesion ties)还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性。

尽管像上面这样的语篇非常少见,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道理:仅仅从显性的、静态的和看得见的语言手段来研究语篇连贯是肯定不够的。自然,很有必要从多角度、多学科、多层面来研究语篇连贯,这是本书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