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写作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写作一、选择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进行论文写作之前,首先要选择研究问题的方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学者们经常采用历史文化残余分析方法。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写作

一、选择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进行论文写作之前,首先要选择研究问题的方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田野作业法

所有的实地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来说,田野工作是一种最重要的、也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许多人类学家、民俗学家都一直以这种方法作为他们搜集资料做研究的看家本领。例如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功能学派的代表马林诺夫斯基,是长期田野作业的开创者,他在南太平洋的初布兰岛做调查时,就在当地居留了快四年的时间,而后才认为对当地土著文化有所了解。作为研究者要深入地了解,而不是走马观花似的旅游,要与当地人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以他们的眼光来看问题,这样才能有特殊的真切的体验,这样才能摆脱自己文化先入为主的偏见,才能掌握文化真正的意义。如西方人看中国的祭神,总觉得中国人以食品来贿赂神明的做法很现实而俗气,但是从中国文化教育的脉络来理解,却可以发现所谓的祭品,对中国人而言,其功用不是现实的贿赂,而是表达我们对超自然世界秩序敬畏的一种手段,因此,只有进入当地人的世界,以当地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能发展出这样深度的理解,并进而容忍且欣赏所有不同的文化教育习俗。

田野工作最主要、最可靠的方法和技术就是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开调查会。

1.参与观察

这是指研究者在一个社区中做研究时不仅作为旁观者观察所研究对象的一切,同时也相当程度地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之中,以求更密切接近地观察。它要求研究者要深入其中,凭感官印象的思维来获得材料。直接观察最容易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毛病。比如在庙会调查中,只满足于节日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当一个民族节日即将来临时,早就引起这一民族地区居民心理的变化,他们在做着各种节日的准备,调查者必须在节日的前几天就到达调查地点,了解那里的风土民情,必要时还要查阅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询问有关节日来源的传说等,节日当天,除记录歌节的程度、内容外,还要观察节日时参加者的情绪、服饰、饮食、社会交往、集市贸易等,由于内容丰富,调查者必须统筹安排,不能顾此失彼。总之,观察的时间要长一些,太短了不行。也许一次观察不行,还要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观察。

2.深度访谈

这是指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找一些熟悉民族文化和语言的人,面对面地交谈,提出有关的问题,请他们回答。访谈分正式性访谈和非正式性访谈两种。正式性访谈,事先准备好调查提纲,调查者按提纲所列项目,逐一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有一定的模式限制,目的在于弄清某一文学作品或语言文化现象的内部和外部结构,所以有时叫它为结构访谈或标准性访谈。结构访谈法,具有封闭性特点,一般是事先拟定了程序的,这种程序对访谈者双方具有约束性。非正式性访谈,访谈者与被访者,都有较大的自由,但也不是漫无边际,访谈者可根据调查提纲的要求,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由被访谈者自由畅谈,这样可补充正式访谈中的不足,得到许多在正式访谈中得不到的材料,同时也可使调查的问题更加深入。访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在正式访谈之前可利用多种场合进行非正式访谈,以便弄清情况,必要时对调查提纲做一些补充、修改,然后再进行正式访谈,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3.开调查会

这是做社会调查时习惯运用的方法,这种调查方法一是要先拟订好调查纲目,二是要物色好参加调查会的人员(不必太多,三五人即可),三是要善于提问和组织好调查会,四是要做好记录。社会调查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调查者必须眼勤、耳勤、口勤、手勤、脑勤,它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调查者应是有一定经验和素养的人,最合适的人选当然是既懂本民族历史文化,有实际经验,又懂本民族、本地区语言的人,这可以为调查带来许多方便,从思想到生活容易和被调查者打成一片。如果是外地区、外民族的人去进行调查,同样要求有一定素养。这表现在,一是有从事社会调查的实践经验,调查中能辨别虚实,鉴定真伪。二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调查时能随机应变,把被调查者的兴趣及时引导到主题中来。三是要有耐心,自始至终情绪饱满,对所调查的内容,做精细的安排,尽量问到。四是具有诙谐、谦虚、活泼、自然的品格,可使调查会开得轻松自如。五是记录要快速、准确,不想当然,不杜撰,要将对方所讲的事实全部记录(包括对方的姓名、民族、年龄、出生地及移居地、职业、文化程度等背景材料),不清楚的地方不要立即打断对方的思路和讲话,要善于在适当的时候发问,让对方再补充。六是善于将收集的材料及时加以整理、归类,及时发现问题,再作补充调查。七是学会使用现代化的录音、照相、录像工具,使调查的内容不致遗漏,且有形象资料供参考。八是会用统计法、制表法、绘图法调查。

(二)历史研究法

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对它的历史过程的考察。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学者们经常采用历史文化残余(survivals)分析方法。所谓历史文化残余,是指现代各民族中还以某种变形的形式保留的许多历史文化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研究,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19世纪的许多学派,如神话学派、仪式学派和进化人类学派等,曾用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民族语言文学现象,而且大都把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些内容作为文化“遗留”物来对待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对整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也是适用的,因为任何一类文学作品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表现为一定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对那些产生较早、历史较长、变异较大的作品作纵向考察,找寻作品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其历史的黏着,多层的积累和时代的印记,从而可以弄清民族文学作品纵向传承中的复杂性。

(三)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比较研究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五四运动之后从国外介绍进来,而且首先运用在我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神话学的研究,民间故事的研究和歌谣研究等。所谓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学研究中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象拿来作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项之间的纵的和横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方法。由此看来,比较研究法有两大特点,一是对历史上有关系的民俗事项加以比较,找出某一民俗事项的历史联系和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变异和原因,即平常所说的历史比较法;二是将历史上没有关联的民俗事项,作横向的排列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即平常所说的类型比较法。这种方法重点在横向比较,所以它常常将众多的民俗事项进行分类比较,以探讨同一类民俗事项的传播和变化幅度。比如云南通海地区流传的“高台”艺术与陕西、甘肃部分地区流传的“芯子”,孤立看来,一在云南,一在陕西、甘肃,但如果将其加以比较,即可发现,它们的产生地都在南京,它在明代随着战争和民众的迁徙,被带到如上地区,流传和保存下来,所以比较研究法可以获得有关方面的全面知识。除历史比较法和类型比较法之外,有时还采用深度的区域比较法、控制比较法和交叉比较法。区域比较法是为了使研究深入而采用的方法,它将比较的范围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将这一区域的特殊事项加以比较,区别类型,然后再和民俗学总的分类发生联系,进行比较,对一个民族的民俗研究也可以采用这一方法。所谓控制比较法,是指研究中首先要分析不同民俗的构成,然后再去了解这一民俗的全部内容和形成过程(历史),这样对某一民俗的结构和历史的前后关系在研究中都可以照顾到。交叉比较法,是指在更大的范围内,从世界各民族民俗事项中,抽出某一部分,作统计分析,由此说明某一类民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规律。

(四)结构主义的方法

20世纪中叶,在民俗研究中又出现了“结构主义”的理论及其方法。1958年法国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以及他的《亲族的结构》等著作,用结构主义方法探究了民俗事项,特别是对于口头传承中的神话,社会传承中的亲族都做了分析,这种方法十分强调通过研究对象自身予以揭示事项规律。比如,“两项对立原则”就是许多民俗事项普遍存在的结构原则,像我国婚丧习俗中红与白(或黑)的色彩的对立,信仰习俗中所显示的吉与凶、福与祸的对立,都可以用结构分析的方法揭示,由白天阳光普照与黑夜黯然无光的经验对比产生了光明与黑暗的对立概念,由这两种概念才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光明、黑暗多重含义的解释。结构分析方法产生、发展的历史较短,还没有像比较研究方法那样得到广泛承认与使用。不过,国际上运用结构分析方法研究民俗科学己形成新潮,这种方法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发达的阶段可以作为一种比较实用的分析方法,它揭示信息的方法有助于民俗科学的现代化发展。

(五)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

系统论是探索事物整体系统的方法论。系统论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机械论、分割论而来的。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根据生物现象,首先提出一般系统论思想。他说,普通系统论是对“整体”和完整性的科学探索,而“整体”又大于其他各部分的总和,所以,一个研究人员,应当把自己的研究对象,首先看成是一个系统,从互相联系中研究它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过程。这种学说,既具有方法的意义,也具观点的意义,对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整体结构和各种研究课题的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有借鉴意义的,它有助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联系,从包罗宏富的整体运动过程中考察其属性,同时,也有助于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这个系统放在其他系统或更高层次的系统中加以认识,如整个语言系统、文学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及民族文化史系统等。这就便于揭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地位、价值与意义,打破研究的狭隘性与局限性,特别重要的是对解决民族文艺学理论的整体性和各序列层次的网络关系,有着明显的启示。

(六)接受美学的方法

接受美学,也称“文学的接受和作用论”,是美学原理中侧重研究文艺作品接受者的一种理论批评方法,是近二三十年出现的美学流派,创始人有汉斯·罗伯特·姚斯、沃尔夫·冈伊瑟尔、曼夫雷德·福尔曼,富有影响的学者是德国的康士坦茨,因而被称为“康士坦茨学派”。接受美学把读者的阅读看做是文学创作过程的一个环节,认为读者的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文学作品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文学的历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因而决定文学作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是读者的接受意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不是对作品的简单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读者的阅读和反思既可以影响甚至决定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评价与地位,也可以间接影响文学的产生。基于这种观点,对于理解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及传承人对传承作品的影响更为直接。少数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向来是一个集体活动,集体创作不仅与有才能的歌手、故事讲述家和民间艺人的个人创造融而为一,而且和作品的听者、传承人、接受者也是一个创作流程的集体。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人和传播者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作品的接受者,又是创作者,在此时此地是听众,而在彼时彼地又是讲述者,因此,他的审美意识和对作品的影响,远远超过书面文学作品的读者。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创作过程,由于人们不断地参加改动而永远不能达到最后的定型,其创作过程经常体现在传播过程中,而传播过程又往往是创作和再创作的过程,传播者(听者)接受作品之后,可以作出任何改变,所以,作品投入流传之后,不断变异便是不可避免的了,这种变异可以直接决定着作品的发展甚至淘汰。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所以接受美学的原则与方法便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有了更为实在的关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传承过程的研究,不仅是作品传承圈和传承路线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传承过程中接受者在再传播中参加创作行为的研究,从而揭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现象中的传播、创作,再传播、再创作,以及作者、传播者、再创作者、再传播者的无限反复的规律。

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选题

(一)选题的范围

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从事其他学科的研究工作一样,在明确研究目的并做好必要的准备之后,第一步工作便是选定研究论题和确定研究角度。论题的选择和角度的确定不外乎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作品的评论研究

对某一篇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某一类型作品、某体裁的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进行评论研究,为求研究深入,选题时可以侧重于论述作品的某一方面或论述思想意义或论述艺术特点或论述形象或论述演变,不要面面俱到,如《论达斡尔族传说故事的民族特色》、《侗族大歌》、《试论〈帕尔哈与西琳〉的演变》等。

2.民间文艺家的评论研究

研究各民族中优秀的民间文艺家(包括民间歌手、民间故事家和其他卓有成就的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个人经历、思想观念、语言特点等对其所传承的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及他们在传承过程中的个人创作成分等,表彰他们在保存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财富上所作出的贡献,如《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家黄龟渊》、《阿尔格齐故事初探》等。

3.基本理论的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近十年来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先后出版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等专著,但它们是在过去理论研究尚很薄弱的情况下产生的,还不够完善,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基本理论研究还包括对少数民族文学宣传工作中提出来的迫切问题的研究,它属于应用文艺学范畴。如关于少数民族翻译问题和关于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问题等,多年学术界的认知不尽一致,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4.民族文学史的研究

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选论题,可以按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断代研究,也可以按不同体裁进行通史的研究,还可以按不同的民族、地区进行通史的研究。此外,还应该包括各民族文学之间,我国各民族文学与周边各国民间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整合的研究。

5.同其他学科相结合进行研究

少数民族文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的研究还可以联系多种学科来进行。如可结合一般文学史,研究某一作家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关系;可和美学结合,研究少数民族作品的美学特征;同哲学结合,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研究各民族的哲学思想;同历史结合,对神话、史诗、传说与史实相印证,以充实历史科学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同民俗学、语言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科技史等结合,都有许多题目可以进行研究。这方面的具体成果不胜枚举,如《民歌给了他诗的翅膀:浅谈黄勇刹诗歌的民族风格》、《纳西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傣族民间叙事诗的历史价值》、《苗族民俗与苗族民间文学》、《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文化史价值》等等。

(二)选题的原则

1.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本身主观条件和现有的客观条件的综合水平对于论文操作的利弊大小。要选自己感兴趣的、有较多资料积累、有经验、感受的课题,选题还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在经费、合作人员、调查地点等资料来源、设备受限制的情况下,要斟酌考虑题目的大小、难易和可操作性。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既强调田野作业的技巧和功力,还强调研究者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要想研究某个民俗文化现象,最好熟知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否则去做调查是寸步难行的,而翻译过来的作品毕竟失去了其原汁原味,所以最好是选择本民族或自己熟悉的异民族的课题。

2.前沿性

前沿性是指选题要站在学科前沿,力求传达本专业、本论题的最新信息,研究人们正在关注或即将面临的新课题。这种研究才具有开拓性、具有学术价值,学术研究历来注重这点,当今信息时代更需要这样做,这就要求经常保持与学术界的联系与交流,经常接受新的观念。

3.科学性

选题一定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课题,才会劳而有获,否则,对现实、对将来、对任何人都毫无意义的课题做了也等于白做,人们既不关心它,又浪费了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既然如此,就要把最充沛的精力放在最值得做、最迫切需要做、最能产生现实效应的课题上,对于那些已经在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的项目最好不选。

4.创造性

选题的创造性不光指选题新颖,也指突破己有的传统论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推翻原论重新审视,或换新角度、运用新的方法、新的理论。如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研究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援引一般文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自从它独特的立体性和多功能性的专业特征提出后,人们纷纷从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中借鉴理论和方法,变化研究视角,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选题。

5.现实性

选题要与现实紧密结合,研究者应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社会变革,为民族的发展、为改革开放提供咨询和借鉴。如有关社区文明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关于民俗学的商务拓展,关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也可以结合中西部开发的形势,探寻西部地区的民族特征和民族进步,结合旅游地区的发展道路,找寻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这些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写作的资料收集与采录

充分占有资料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研究质量的根本保证。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要求对资料的掌握越详尽越好。传统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资料绝大多数流传于民间,更需要花大力气去搜集。

(一)资料采录的基本原则

民族民间文学的资料采录,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操作性活动,它包括搜集记录、翻译、整理、写定等几个环节。开展这项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搜集

所谓全面搜集,就是要把全国各地区、各少数民族自古至今产生和流传的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原始材料都尽可能挖掘和搜集起来。具体地说,包括6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对各种体裁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都要搜集。这些体裁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史诗、民间长诗、民间谜语、民间谚语、民间歇后语、民间说唱文学和民间戏剧文学等。二是对同一作品的众多异文要尽可能搜集。由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具有变异性的特征,会有异文产生,特别是那些在群众中流传广泛、价值较高的作品,往往都有多种异文,因此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异文搜集起来。三是自古至今产生和流传的作品都要搜集。少数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是世代相传、千锤百炼而成的,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而近现代产生的作品则是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因此都应注意搜集,不能厚古薄今,以致偏废。四是内容进步优秀的作品要搜集,落后低劣甚至反动的作品也要注意搜集。因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精华糟粕常常糅杂一处,很难截然分开,即便是纯粹糟粕的东西,也表现了过去的某种生活层面和某些社会心态,仍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五是口头流传的作品要搜集,书面流传的作品也要搜集。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主要靠口头流传,但有些民族的一些大型作品如史诗、民间长诗等,除了在广大群众中口头流传外,还有手抄本等传世,它们是口头说唱的底本,因此,在搜集过程中,口头与书面流传的作品均要搜集。六是搜集时既要注意其文学性,还要注意其科学性。要搜集与作品有关的其他材料,如与作品有关的人物、事件和风土人情、土语方言、作品产生的年代、流传的范围以及在群众中的影响,讲唱者的姓名、年龄、籍贯、职业、民族以及文化程度等,特别是出色的故事讲述家和歌手,还应注意了解其社会经历、家庭状况以及作品的来源,因为这些情况有利于对作品的翻译和整理,更有利于对它进行研究。总之,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全面搜集,一方面搜集的面要广,另一方面搜集的材料要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蕴藏十分丰富,面对浩如烟海的各民族的民间文学材料,要完全达到上述要求是相当困难的,因此,目前搜集工作的重点,仍应放在最具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传统民间文学方面。

2.忠实记录

所谓忠实记录,就是要忠实于所搜集的对象在民间流传的本来面貌,不允许随意进行增删加工。换言之,就是讲唱什么就记录什么,怎样讲唱就怎样记录,不加入采录者的任何补充和删改。要做到忠实记录,就必须忠实于原讲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唯一的途径是要忠实于讲唱者的语言。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各族民间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主要就是通过朴实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果采录时只注意记录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没有下工夫记录原讲唱者的讲义,最后整理写定时,就必然要用记录者自己用惯的语言去叙述,那样就使作品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此外,忠实记录还要求记录讲唱者在讲唱过程中的声调、表情、动作以及讲唱气氛、听众反应等因素,以便保持作品的鲜活形态,还要记录讲唱者、采录者、采录时间、采录地点等背景材料。如果是出色的故事讲述家和歌手,除了记录一般情况外,还应包括其简历、作品数量、类别、来源、讲唱特点及其特殊情况。记录工作是整个民族民间文学采录工作中最根本的环节之一,所有的翻译工作、整理工作、资料保存工作以及研究工作都以此为根据。记录不忠实,就无法保持各族民间文学的原始面貌,接下来的翻译、整理及研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原始材料。

3.准确翻译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一切民间文学一样,是通过本民族的语言保存和流传下来的,要把它们推广出去,列入祖国的文化宝库,就必须以通用的汉语进行翻译。所以翻译是搞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翻译,比一般文学翻译情况更为复杂,因而对翻译者的要求也更高。一般说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从搜集到翻译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用该民族的语言记录原文,然后根据原文进行翻译;第二,记录者不懂该民族语言,只能用国际音标记音,然后请通晓该族语言的人协助翻译;第三,搜集者相当精通该民族语言和汉语,可以边口译边记录。对不同的情况应有不同的要求,第一种情况要求翻译者必须通晓该民族语言和汉语,否则无法进行翻译;第二种情况要求笔录者通晓国际音标,并且在记录时记音要准确,同时还要求翻译者也必须有较高的该族语言和汉语修养;第三种情况可以说是最好的,但搜集者也必须尽可能地熟悉该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只有这样才更有把握地使翻译出来的作品能忠实于原作。

4.慎重整理

所谓整理,就是在尊重各民族民间文学口头性、集体性的前提下,在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对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删减加工等,使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用汉文写定,成为向广大群众提供的文学读物。整理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不改变”,即不改变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不改变原作品的情节和结构,不改变原作品的人物和体裁,不改变原作品的语言风格。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手整理,一是删除明显的封建糟粕内容。精华或糟粕,在某些作品中比较明显,容易判断,但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往往是混杂的,要慎重区别和处理。要特别注意将过去思想上的局限性和封建糟粕区别开来,将艺术幻想和封建迷信区别开来,将劳动人民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与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区别开来,万万不可简单粗暴地将传统的东西一概当做糟粕加以否定。二是适当调整由于讲唱人记忆有误而造成的不合逻辑的情节,对讲得颠三倒四、头绪不清的部分,使之顺理成章,对遗漏或结构残缺不全的部分,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在细节上作适当的修饰,使之入情入理。三是在保持原作品语言风格不变的前提下,订正口语中表达残缺不全,意思含混不清以及用词不当的地方,使之规范化,对过去粗糙的语言加以修饰,把重复多余的语句加以提炼,对含有特殊意义的方言土语加以注释或改用相应的大众化语言。

(二)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

1.了解清楚有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事先要注意向当地有关部门了解当地民间文化的情况,了解清楚当地有哪些有才华的歌手、故事讲述家,预先确定搜集线索和采访对象,以便使搜集工作得以顺利展开。这一点对生活在当地的搜集者来说,容易做得到,但对外地搜集者来说,人地两生,因此要特别注意。

2.讲清目的和意义,融洽双方感情,消除讲唱者的种种误解和顾虑

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群众对民间文学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误解和顾虑,如认为民间文学是土俗的东西,不值得讲,特别是唱情歌,怕影响生产劳动和家务。因此,搜集者要注意做耐心细致的宣传动员工作,向他们讲清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的目的和意义,清除他们的种种误解,要仔细了解讲唱者的家庭情况,对症下药,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还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同讲唱者交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情况和作品讲唱出来。

3.尊重和爱护讲唱者,选择和创造最佳的讲唱环境和讲唱情绪

尊重讲唱人,讲唱时间、地点和场合的选择,应以方便讲唱者,尊重其原来习惯,使其纯自然讲唱为原则,爱护讲唱者,不能不顾他们的年龄、性别、心境、健康状况等条件无休止地一味纠缠。

4.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进行搜集

少数民族中有许多民俗活动,如婚嫁丧葬、新屋落成、岁时节日等,与民间文学关系十分密切,讲唱民间文学作品成为这些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搜集者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搜集,在这些民俗活动过程中,可顺便举行小型座谈、进行个别访问等作进一步深入发掘,广泛搜集。

5.尽可能采取当场记录的方法,在讲唱的同时进行记录

根据回忆记录民间文学作品,不是理想的搜集方法,这种补记的作品,有必要注明是“凭回忆记录”,并力求在可能的情况下,请讲唱者再重复讲唱一次,并当场重新记录。

6.搜集者一般不要中途提问,以免影响讲唱者的情绪和效果

来不及记录或听不清楚的地方,应在讲唱结束后再提问。

四、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的撰写

撰写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是研究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实际上它是研究工作的总结。这一阶段,研究者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抽象的理论概括,提出自己的评价和认识。这种认识,也可能对第一阶段的思维有了进一步深化、修正和补充,也可能重新提出问题。撰写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把收集的材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文献中相关的资料加以整理,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最新的方法审视材料、分析材料,对之进行归类,并简单地总结归纳。要注意辨别材料的真伪,对于那些不能肯定出处来源的材料最好不用,自己搜集的第一手资料与文献资料要力求相互印证。

第二,独立思考,确立主题。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比较后,经过创造性的思考,从材料中提升出有价值的主题。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的好恶,不能存有主观偏见,也不要盲目相信权威,要尊重客观事实,从实际材料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始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第三,构建论文写作的框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术论文的写作就是把研究成果行之于文。材料准备好了,论点也确立了,接下来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述,这就要求条分缕析,理清思路,列出提纲,论文各部分的内容安排要注意轻重缓急,要集中力量论证主要论点。此外,论文的框架要与内容相适应。

第四,反复修改,尽善尽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无论对论点的补充还是材料的增删及结构的调整都往往需要反复多次,以力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写完以后,应请同行和专家提意见,并听听当地人的看法,对于不同意见要善于吸收,不能怕麻烦,更不要不好意思。修改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只有经过严密思考、反复修改的论文才经得起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