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仑着力打造工业强区的治水典范

北仑着力打造工业强区的治水典范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北仑荣获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称号,夺得“大禹鼎”。截至目前,北仑已建成农村污水管网200余千米,每年可减少农村生活污水直排620万吨;关停转产散居的农村畜禽养殖场323家,仅剩的5家规模养殖场也全部实施排泄物污染无害化处理的整治提升。截至目前,北仑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122个,占应治理村总数的83%,其余25个村也将在2015年内全部完成。同时,北仑还着眼于“全域城市化”的要求,在全市率先建
北仑着力打造工业强区的治水典范_2016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践报告

宁波市北仑区,临江靠海,以港得名。这是一个山地占了陆域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半岛,也是一处河流纵横、水网交织的江南水乡,最主要的三大水系,小浃江、岩泰、芦江等穿城而过,河道总长约635千米。

近年来,依托港口优势,北仑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全省最重要的临港产业集聚区,石化、能源、钢铁、纸业、汽车、船舶等六大产业欣欣向荣。重化工业的腾飞,强势推动了北仑经济社会发展,却也让区域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压力倍增。

“建设工业强区,创造金山银山的同时,必须守护好绿水青山,造福一方百姓。”面对困境,北仑区委、区政府创造性地做出了在临港工业区创建国家生态区的决策,举全区之力发展生态文明,统筹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越来越绿,生态环境越来越美。

尤其是自从2011年以来,北仑超前谋划、率先实施,城乡统筹、注重长效,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治理污水动手最早、成效最好的区域之一。2014年,北仑荣获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称号,夺得“大禹鼎”。而根据北仑“七年治水,三年完成”的实施方案,至2016年底,辖区各类河道将全部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靓丽蜕变。

城乡统筹 源头治理

仲夏时节,小浃江波光潋滟,白鹭翩飞,吸引了许多市民来这里亲水游憩。作为北仑区重要水系的小浃江,20世纪70年代,当地兴起了珍珠蚌养殖,江面上网箱密布,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再加之小浃江沿岸聚着上百家企业、十余个村庄,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入江,小浃江碧波不存。

2009年,北仑痛下决心,斥巨资启动了涵盖河道生态系统修复、堤岸改造、水系整治、水质保护、休闲娱乐、沿岸绿化等内容的小浃江水系整治工程。沿岸的印染、电镀等企业相继关停搬迁,18个村庄生活污水并入管网,上千亩水域的养殖网箱全部拆除,河道进行整体清淤、拓宽,周边232家畜禽养殖户全部搬迁或关停,8.3万平方米复绿复耕……

如今,小浃江北仑段实现出境水质好于入境水质,部分河段达到Ⅳ类标准;河岸建造起68万平方米的植物缓坡,种植近5万株乔灌木,搭建了8处亲水平台。红花绿树、芦苇婆娑,成了“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生态休闲区。

小浃江的新生,是北仑统筹城乡、铁腕治水的一个缩影。

水,是流动的整体;治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治水伊始,北仑就选择了战略制高点,不是零敲碎打、各自为政,而是统筹城乡、整体推进。

这是水情使然。北仑区五水共治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北仑的水系自成一体,全流域都在辖区境内,上游淌在农村,下游贯通城区,哪个环节疏忽都不行,必须“城乡一盘棋,治污一张网”。

污染在水中,问题在岸上。2011年,北仑率先发布治水三年行动计划,先后投入30亿元,统筹城乡治水。一方面,对辖区内的每条河流进行地毯式排摸,逐条进行汇总登记并拍照,然后再组织多方力量,制定一河一策方案表,让每条河都有自己的“病历卡”,以便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从源头抓起,把全区147个行政村全部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范围,其中三分之一统一截污纳管,其余农村生活污水就地收集处理,同时实施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坚决消灭黑臭河、垃圾河。

截至目前,北仑已建成农村污水管网200余千米,每年可减少农村生活污水直排620万吨;关停转产散居的农村畜禽养殖场323家,仅剩的5家规模养殖场也全部实施排泄物污染无害化处理的整治提升。

为了根治工业污染,北仑规划了九大产业基地,并出台“铁律”,乡镇不再搞工业招商,乡镇干部不再考核工业招商成绩,所有新上工业项目统一由区级招商部门设定环保准入门槛,选商择资,再规划进入产业基地。对那些给临港重化工业配套的电镀、铸造等高污染企业,北仑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改造标准,达标后迁入排污设施齐全的园区,实现“零排放”,其余不达标企业全部淘汰。近3年,北仑已先后拆除热电、焦化、钢铁等大型工业设备4座,关闭大型化工企业2家,关闭中小型落后企业300多家。

创新管理 注重长效

由于治水工作起步早,北仑也更早地察觉到一系列的隐患与问题:治污工程的质量,谁来把控?污水管网建成后,谁来管理?缺少自然补水的河道,怎样保证清流?针对各种难题,北仑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出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养模式,为全省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治水经验。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涉及千家万户,不仅资金投入量大,而且多为隐蔽的“地下工程”,普通监管难度很大。如何让这些民生工程经得起时间检验?2014年10月,北仑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从强化工程监管体系,严格工程设计、现场施工、竣工验收管理等方面,筑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质量防线。

北仑区“五水共治”办公室负责人举例说,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求设计单位做好项目实地勘察和入户调查工作,具体到每户家庭有几个管道接口、几个水龙头,再把设计方案交相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评审、修改。这样一来,设计方案更接地气,管道铺设更准确。

为了把控项目质量,北仑还建立预选承包商制度,通过公开招标入围方式,在区级统一预选了10家设计单位、5家监理单位和23家主要材料供应商,明确各村项目招投标原则上只能在该范围中选择。同时,将原先由乡镇、街道负责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全部纳入区级小型工程建设管理范畴,由监管办、住建局、评审中心等部门共同参与材料进场、工程监督、验收评审等环节的质量管理。“仅工程验收评审环节就有4道程序,先由施工单位预验,再由监理单位初验,接着由街道、乡镇再验,最后提交各相关部门进行综合验收。”

严格的质量把控,推动了农村治污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北仑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122个,占应治理村总数的83%,其余25个村也将在2015年内全部完成。

不断探索创新治水长策,构建守护山水之美的长效体系。从去年起,北仑区在各个街道、乡镇都设置了河道管理所,下放河道管理权限,并把河道保洁工作纳入街道年度考核,构建起河道的长效管理机制。如今,全区已建起38支河道保洁队伍,调集人力340余名,船只120艘,确保河面8小时动态保洁,基本实现了河面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河中无障碍物、河边无畜禽养殖。同时,北仑还着眼于“全域城市化”的要求,在全市率先建立起街道(乡镇)市政公用设施管理站,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体制,将市政公用养护,农村污水管道、生态池等维护,统一移交街道乡镇运行、管理,基本解决了治污设施建后管养的难题。

俗话说,流水不腐。可是,在北仑,由于缺少海拔落差和水源补充,水体流动性较弱,这曾一度导致部分中小河道发黑发臭。对此,北仑的策略是:巧用再生水,让河水动起来。从2011年起,北仑利用丰富的再生水资源,对水质较差的中小河道率先尝试“生态补水”。通过建设专用管道,引再生水入河,让河水真正流动起来,防止发黑发臭。嵩山路景观河被作为北仑区内河整治生态补水试点,所补水源来自岩东排水有限公司再生水厂,每天补水强度为5000至1万立方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2014年底,北仑入围全国首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

全民参与 共建共享

最近,由企业党员、社工组成的10多名“五水共治”监督员,走进了北仑大港社区的台晶电子、麦芽公司等企业,对企业排污设施运作情况,排污口数据达标状况,食堂、宿舍等生活区污水乱倒现象进行监督检查。

大港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型社区,服务着近400家企业,约10万名员工。组建“五水共治”监督队,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也调动了企业、员工治水积极性,营造全民参与的治水氛围。

在北仑,治水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河长”领衔治水、部门联动治水、乡镇属地负责、企业主动治水、媒体监督治水、社会各界共同治水……近年来,北仑用一套群策群力的办法,将全民治水之力拧成一股绳,长效治水。

北仑全面推行三级“河长制”。10条市、区级骨干河道由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担任“河长”,其余463条河道分别由辖区街道、乡镇和行政村领导担任。“河长”经常性开展专题调研、专项督查和专项部署,对发现的问题,坚持层层落实、周密部署、挂图作战、挂号督办。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北仑启动了“百名支书治百河”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128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水竞赛,用泱泱碧水换来群众满意。

在戚家山街道,“五水共治”党代表工作室充分发挥党员代表联系党员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领衔督办治水护水专项整治工程;治水义工、社区护水队、亲水志愿者等上百支队伍遍地开花、踊跃护水,也成为北仑治水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原载于《浙江日报》2015年7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