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来说要围绕食物消费在品种、方式、质量、安全与营养等方面的趋势性变化而进行。要适应消费的变化,从资源开发利用、科技进步、产业布局、加工流通、经营方式、监管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推动粮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我国粮食短缺的部分也主要是饲料粮。杂粮主要分布于我国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近年来,国际上杂粮的生产和消费都呈现出快速增加态势。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来说要围绕食物消费在品种、方式、质量、安全与营养等方面的趋势性变化而进行。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明显变化、国际国内饮食文化不断交融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食物消费市场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主要包括: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个性化特征开始体现;口粮消费减少,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直接消费减少,加工性消费增加;安全诉求突出,营养健康开始得到重视;家庭性消费显著减少,外出消费持续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层次性特征日益明显;便捷性更加明显,即食性要求提高等。消费方面的这些变化,对食物产业的发展在品种、安全、质量、营养、加工包装、物流、经营方式、政府监管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丰富食品供应、拓展产业发展边界、提升发展效率、提高经营效益带来了新的机遇。要适应消费的变化,从资源开发利用、科技进步、产业布局、加工流通、经营方式、监管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推动粮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加快饲料作物发展

饲料粮目前是饲料作物的大头。玉米消费量中用于饲料加工的比重已经占到近40%,从发展趋势来看可能达到45%以上。目前,我国粮食短缺的部分也主要是饲料粮。从生产能力来看,今后主要是要解决饲料作物短缺的问题。要着眼提高效率,改变我国目前饲料粮生产基本为籽实生产的方式,加快发展全营养株生产,实现饲料粮作物的整株利用。与之同时,要在保护性开发的前提下,加快利用草地资源、林地资源、冬闲田、水面资源发展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作物,这不仅利于解决我国养殖业面临的蛋白质来源瓶颈问题,而且可以提升地力,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因过度发展籽实口粮型作物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

2.稳定发展大豆生产

近十几年来,受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我国大豆生产呈现出大幅下滑的趋势。但作为我国的大宗农产品品种,大豆在满足我国豆制品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必须保持一定的生产面积。更为重要的是,豆科作物具有固氮的功能,与其他作物轮作、间作,利于培肥地力。在大豆市场80%以上为进口大豆占领的情况下,国产大豆的发展关键是要找准市场,特别是要在食用市场方面取得绝对优势。与之同时,要在育种、科技推广、轮作间作、种植模式、政策支持方面下大功夫,形成稳定发展的局面。

3.振兴杂粮业

广义的杂粮包括杂粮类(如荞麦、糜子、高粱、燕麦、谷子、大麦、黑麦籽粒苋、薏苡、青稞等)、杂豆类(如蚕豆、芸豆、绿豆、红小豆、扁豆、鹰嘴豆、豌豆等)、薯类(主要指甘薯、马铃薯、木薯等)。杂粮主要分布于我国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已有七千多年的杂粮栽培历史,在优势产区农民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杂粮不仅是部分地区的口粮,在丰富食物种类、膳食保健、发展特色风味食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木薯、甜高粱等作物还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尽管大豆、谷物都面临进口压力大的问题,但我国杂粮的出口竞争能力较强,多年来年出口量80~90万吨。近年来,国际上杂粮的生产和消费都呈现出快速增加态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杂粮的地位迅速下降,并出现了品种退化、单产降低、质量下降等问题。而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居民收入、食物消费等达到一定程度后,杂粮的独特优势会得到充分发挥。要充分利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的偏旱的土地资源,通过培育和引进新品种、推广高效种植栽培技术、发展杂粮加工、加强品牌建设等,推动杂粮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4.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

有“地下苹果”“第二面包”之称的马铃薯具有营养丰富、对水资源的要求较低、耐储存等特点,在国际上已经是重要的主粮品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马铃薯的发展潜力很大,要在育种、繁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工、消费引导等方面全面进行政策扶持,解决种薯单产水平低、种薯脱毒、品种退化、淀粉含量低、加工技术不高等方面的问题,为马铃薯在不与现有主粮品种争地争水的前提下成为主粮提供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