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是学问的中心——大学的定义

大学是学问的中心——大学的定义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识大学,认识当下中国大学的总体情况,特别是认识自己所在的大学的情况,同样是大学生个体进行自我管理的前提条件。因为大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是在当下中国大学总体发展状况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是在所在大学特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实施的。他认为自由教育和批判中心是大学教育理念的精髓,大学应该实行自由教育,成为独立思想和批判的中心。
认识大学_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研究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有三句名言: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高尚。事实证明,大学这片神奇的土地,的确能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真实、阳光、高尚。自大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大学的认知逐步展开,由浅入深,探索与描述日益精彩。

认识大学,认识当下中国大学的总体情况,特别是认识自己所在的大学的情况,同样是大学生个体进行自我管理的前提条件。因为大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是在当下中国大学总体发展状况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是在所在大学特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实施的。人们已经习惯性将今天中国的大学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研究型大学,主要是指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211和985大学。第二类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是指非211和985的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第三类是教学型大学,主要是指三本的大学。我们不大赞成“研究型大学”的提法,世界上没有纯粹“研究型”的大学,只要是大学,就必须具有教学的元素,没有教学存在的大学不能称之为大学,只是所占比例大小的问题。我们主张将大学分成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类。研究教学型大学是指以研究为主、教育为辅的大学,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指以教学为主,研究处于次要地位的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一般本科院校。教学型大学是指主要进行教学的大学,也就是现在三本的大学。每一所都按照自己所在的类别进行规划和建设,把自己建成这一类大学中的佼佼者。高水平的大学不一定都是研究教学型大学,三种类型之间都应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所有的大学都提出建成“研究型”大学,是一种战略的失误。既不利于国家高等教育的总体布局的层次性,也不利于大学自身的科学发展。

一、从理论上认识大学

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大学组织具有其特殊性。就读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理论上认识大学,认识大学的本质,以便更好地理解大学、阅读大学。

(一)大学的定义

对于大学的定义性描述的内容十分丰富。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约翰·亨利·纽曼是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的《大学理想》一书是高等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他在这本书中指出:“大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罗伯特·赫钦斯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前芝加哥大学校长。他认为自由教育和批判中心是大学教育理念的精髓,大学应该实行自由教育,成为独立思想和批判的中心。大学是人格完整的象征,保存文明的机构,探究学术的社团,是智者之家。亚伯拉罕·弗兰克斯纳是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1930年出版的《美国、英国、德国的大学》是他的代表作。他反对强化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服务不应当由大学来做,而应该由低级的教育机构来完成,大学是学问的中心,应该致力于传授知识。真正的大学是一个有机体,目标崇高而明确,是精神与目标的统一,是非行政力量所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梅贻琦是我国著名教育家,1931—1948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他认为大师是大学的第一要素,而且以身示范,对教师特别是大师十分敬重,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学校事务中的作用,深受教师们的爱戴和好评。他在主政清华大学期间,海内外有识之士趋之若鹜,云集清华园,被传为教育史上的美谈。教授治校的清华大学群星汇聚,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的名言:“大学者,乃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被人们广为流传。蔡元培被人们称为“20世纪中国教育革命第一人”。他于1917—1927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无论各种学派,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让其自由发展。“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二)构成大学的支柱性元素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我国的教育界普遍认为,大楼、大师、大文化是组成大学的四大支柱性元素。

1.大楼

虽然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认为组成大学的核心元素是大师而不是大楼,大楼毕竟是办好大学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大楼的大学也同样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大楼的支撑,大学的大厦会面临颠覆的危险,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办大学,更需要拥有大楼,就一定意义而言,拥有大楼是吸引大师加盟的先决条件,也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条件。今天中国大学的领导者们十分注重大楼的建设,几乎每一所大学都会严格按照教育部对建筑面积师生比的要求,建造一定数量的大楼。教学楼和实验楼造型风格别具,办公楼装修精美时尚,学生宿舍楼高档实用。对于具有悠久历史遗存的大学来说,一些古老的大楼还承载着大学的历史和文化,凝聚着人们的精神和情感,是校友们精气和心神的集合体,是大学厚重的文化符号。老北大的红楼向人们述说的不仅是北京大学的百年沧桑,更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精神见证和物质重现。

2.大师

大师是大学的支柱,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支撑力量。著名的大学校长都十分注重培育和引进大师。梅贻琦先生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他上任清华大学校长伊始便提出了“大师论”,他的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至今被人们广为传颂。著名教育家,民国时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学校长们,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新中国的教育家匡亚明、朱九思等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探索,留下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感人故事。他们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示范力量。世界著名的牛津大学之所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牛津精英,就是因为它具有雄厚而卓越的师资力量。在牛津大学的师资队伍中,有83位皇家学会会员,125位英国科学院院士。今天中国的大学的领导者,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相当多的大学以高薪和别墅等物质条件招揽优秀的师资加盟。招聘广告频频出现于包括国家级报刊在内的各大媒体。

3.大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主要组成元素,每一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学文化,尽管其内涵的因素和外在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关于大学文化的内涵,学者们给予了不同的诠释: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有的专家认为:大学文化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群体意识,以及体现和承载这种群体意识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还有人认为:大学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大学文化既是一种管理文化,也是一种教育文化和微观组织文化。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环境文化和大学行为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以及校训、校风、学风、教风、格言警句、标语口号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学精神风貌和以校徽、校歌、校旗等标志性文化符号表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传统。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管理者制定的各种制度的理性原则、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利益观念等一系列观念的体系。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化形态。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服务、管理、生活、学习、娱乐等具有文化意义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和创造的文化。大学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能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和全面发展,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大楼、大师、大文化的有机统一构成的今天大学组织的核心元素,支撑着大学稳步地向未来行进。

(三)大学的功能

在大学的发轫时期,它的功能是单一的,呈现出单一性的特征,随着大学的发展,它的功能也在逐步增加,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方向发展,日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1.育人功能

西方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把育人作为第一社会责任。约翰·亨利·纽曼从“大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这一基本理念出发,认为大学的教育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优秀的人才,使学生智力发达、情趣高雅、举止高贵、注重礼节、客观公正的绅士。纽曼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和工作了将近30年,他的大学理念就是英国中世纪以来古典大学的办学理念。他十分明确的指出,大学应该提倡通识教育,也就是普通教育和人文教育,要培养通才。大学应该向学生传授具有普遍意义和完整意义的知识,把人类所有的知识汇聚在大学的名下,大学是所有知识和智慧的完整王国,不应该将任何一门知识排斥在大学之外。牛津大学建于13世纪,是英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它有童话般优美的校园和古朴严谨的校风。在800多年的辉煌历史中,先后孕育出了无数世界顶尖级的杰出人物,其中包括5位国王和26位首相,几十位外国政府首脑,近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大师。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哲学家培根,诗人雪莱等。我国也有一大批学界泰斗是从牛津大学毕业的。注重思想,更注重育人的牛津大学,它向学生传授的人生智慧举世闻名。耶鲁大学为美国培养了3位总统以及一大批社会精英。我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十分卓著。胡锦涛、吴邦国、朱镕基等一大批政治人物毕业于清华大学,两院院士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从清华园走出来的。北京大学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社会科学家。

2.学术功能

学术功能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不仅要继承知识,还要传授知识,创造和发展知识。德国新人文主义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之时,在捍卫传统大学理念的同时,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引入了大学,扩大了大学的职能范围,他认为大学具有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双重职能,并且最终确立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理念。洪堡所倡导的柏林大学的传统理念对欧洲乃至世界大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且重要的影响。这一理念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大学。

3.服务社会功能

大学在继承和创新知识的同时,还应当运用知识直接为社会服务。

20世纪,当美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时,兴起了大学应该什么样的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集中于大学到底是培养人才,还是进行科学研究。此时出现的第三种见解,在此扩大了的大学的功能,那就是大学还应该是一个社会服务机构。当时的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的大学理念由麦卡锡进行总结,并且以《威斯康星理念》为书名正式出版,使社会服务正式成为大学一项新的重要职能。自此开始,以威斯康星理念为指导,以社会服务和教学、科研三者均为大学职能的美国大学模式,显示出勃勃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大学期待的增多,大学肯定还会不断派生出的新的功能,以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要。近来有的学者指出,从中西方大学实践、大学自身逻辑、社会发展需要和各职能间的逻辑统一四个维度看,引领社会应当是大学的第四职能。中外大学在历史上都曾经发挥过引领社会的作用。大学引领社会是引导社会走向真理,这是大学组织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大学引领社会是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的最高境界,也是大学价值的最高体现,对原来的三个功能具有价值定向的作用。大学引领社会不仅会进一步强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还可以为今天的大学摆脱其工具性、功利性以及推动大学更好地回归其本真的价值追求,提供合理性的依据。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感,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感,值得我们在此提及。

二、认识自己就读的大学

自己就读的学校,在大学四年里被称之为:“我们学校。”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走上社会以后,被称为:“母校”。进入一所大学读书自然应当理解这所学校,了解它的历史和现实,理解它的学术和人际,了解他的教师和学生。

(一)认识学校的历史传统

了解学校的历史,不仅可以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还有助于科学有效的计划和实施自己的大学生活。几乎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就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史一样,当然,有的学校历史悠久一些,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积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的学校办学历史短一些,可能只有几年、几十年的时间,但毕竟具有了一定的办学时间,应该具有一些沉淀的文化元素,新来的同学们应该借鉴和学习。

(二)认识学校的师资状况

一些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总结说:“读大学,就是读老师。”新同学要花上一定的时间研究一下自己就读大学的师资情况。一般说来,每一个学校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价值追求以及文化传统是不同的,对学校师资状况的总体认识,有助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所在学院的教师状况是应当着力了解的,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要自己发生直接的教学关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信仰,在教学的互动中,对学生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他们的学术引导作用,关系到自己的现实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选择。

(三)认识学校的学生群体

每一个学校的学生群体的文化氛围不尽相同,只有了解自己所在学校学生文化氛围的特殊性,才能尽快地融入,迅速地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