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黔中古近代文学“野古浅直”的风格

黔中古近代文学“野古浅直”的风格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今对野趣之高度赞扬和深刻剖析,恐无有超出于此者。笔者认为,王思任对“野趣”之赞美,实质上就是对以杨师孔为代表的黔中诗人野古浅直之“大山风格”的称赏,是对黔中地域文学之独特性的深度发掘。黔中文人情性之真率,体现于文学风格者,还有“浅直”一格。[158]黔中古近代文人以“性真”为基底追求“浅直”的诗
黔中古近代文学“野古浅直”的风格_边省地域与文学生产—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黔中古近代文学生产和传播研究

黔中文士因山水之助养,风俗之涵孕,以及阳明心学之助推,自有一种真情和野趣,并形成普遍的重朴尚真之地域风尚,体现在文学观念上,就是对诗道情真之偏爱,对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推崇;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常常呈现出“野古浅直”的文学风格。

如明代黔中诗人龚诩,自称“野人”,以“野古”名其斋室,名其诗集曰《野古集》。他在诗集自序中,对时俗“骂疏俗粗鄙者类曰野,而目方直廉介者类曰古”,不以为然。对于世人以“野古”目其诗歌,他解释说:

予生草野间,所与交者,黄童、白叟而已,是故踪迹罕涉乎势利之途,谈论不越乎耕牧之事,衣冠不随乎时,礼貌不拘乎俗,与夫一言一动,举不谐人耳,悦人目,而适人意也。或者以野骂之,或者以古目之。[151]

龚诩本昆山人,洪武年间随父龚詧谪戍五开卫,遂隶五开军籍,后调守金川门,靖难,改名王大章,隐居江阴、常熟间,读书治学,卖药为生。他虽非土生土长的黔籍文士,且长期隐居于江阴、常熟间,但毕竟是在黔中长大,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其经历与一般黔中文士相近。像他描述的如此人生经历,才能写出具有“野古”风格的诗篇。其实,这种经历乃是黔中大多数文士的普遍经历,故而黔中文学普遍具有“野古”之风格,亦是情理中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盖诩诗格调在《长庆集》、《击壤集》间,其伤于鄙俚浅俗者,继贞(按,即李继贞,曾为《野古集》作序,称删其诗十之二三)稍汰之也。要其性情深挚,直抒胸臆。律以选声配色,雕章琢句,诚不能与文士争工;律之以纲常名教之旨,则不合于风人之旨者,鲜矣。

贱之者曰“鄙俚浅俗”,尊之者曰“野古”。其不拘于“选声配色,雕章琢句”,是“性情深挚”之自然流露,是重朴尚真之风尚的产物,亦是偏爱情真的必然结果。

黔中文士生于天末,长于草野,罕涉势利之途,免于主流诗坛时习之影响,“率皆质直沉静,不屑屑走声逐影,务以艺鸣于绮靡浮嚣之世”,[152]而其诗风普遍呈现出野古浅直之特点。王思任在为黔中明代诗人杨师孔《秀野堂集》作序时,借题发挥,对主流文人鄙弃不复道的文学“野趣”,作出别开生面的解释。他盛赞“野趣”,以为:

野也者,天地间之大文也,此惟大文之人能领略而噉飧之。是故善同者得之则亨,善谋者适之则获,善礼乐者用之则进,善游者乘之则入于百昌之无极。无论野之功用被广而收多,即人眼不及郊牧者,能逃其身不处于圹垠乎?一日不得野趣,则人心一日不文。端木氏之晢,不如子夏之癯;蔡得珪之青石,不如仲尉之堵;五侯之鲭,不如庾郎之贫菜;朱弦牙板,肉好广奏,不如秦岳之乌乌,未有野而不秀者也。

古今对野趣之高度赞扬和深刻剖析,恐无有超出于此者。在他看来,“舒卷天云,纵横草木,布置川岳,呼遣鱼鸟”之“野趣”,是为文之先决条件。所以,“一日不得野趣,则人心一日不文”,“野也者,天地间之大文也”。但是,“野趣”又非一般世俗之人所能欣赏。世俗之人,所热衷者,乃“嗜欲之所丛,人声之所哄”。“惟大文之人能领略而噉飧”“野趣”。“野趣”之可贵,“野趣”对于文人及创作活动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真”。杨师孔诗之所以“秀野”,就在于它“蒙气尽除”,是“天空独语”。所以,王思任进一步说:

予尝论诗,颂不若雅,雅不若风。盖廊庙必庄严,田野多散逸。与廊庙近者文也,与田野近者诗也。[153]

“散逸”者近“真”,“庄严”者似“伪”。“国风”之所以高于“雅颂”,“田野”之所以胜于“廊庙”,“散逸”之所以优于“庄严”,就在于它“真”。诗人尚真朴,必崇“野趣”。“野趣”与诗歌之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黔中士子因为尚真重朴,因为生于天末或长于边隅而远离喧嚣之世,不受习气之感染,其人真,其性野,其文亦有“野趣”。笔者认为,王思任对“野趣”之赞美,实质上就是对以杨师孔为代表的黔中诗人野古浅直之“大山风格”的称赏,是对黔中地域文学之独特性的深度发掘。或者说,王思任的真正用意是力图以边省文人之“真”与边省文学之“野”,疗治中土主流文人之“伪”和主流文学之“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王思任亦是一位典型的文学“边缘活力”论者。

黔中文人情性之真率,体现于文学风格者,还有“浅直”一格。笔者在上节讨论黔中古近代文学的“坚强之气”时,曾指出杨文骢诗“未达浑融”和“稍乏蕴含”,傅尔元诗“涉笔生硬,情味稍乏”,吴中蕃诗“直抒所见,粗服乱发”,夏炳荣诗“失之粗豪”等等,皆是“浅直”诗风的具体表现。

犹法贤在为其友人薛维和《妪解诗集》作序时,对文学之“浅直”风格作过一番别开生面的解释,提出“文家自适己事”之观点。薛维和名其诗集曰《妪解诗集》,显然取意于白居易“老妪能解”之创作典实,体现其力求通俗平易、浅显率直的创作追求。据犹法贤说:

薛维和为人谨饬而达性,耽花草,游情诗酒间,每有闲吟,辄见性真。持以示予,予亟赏之。或病其失之浅,维和亦数数以浅嫌,予独不谓然,维和衔杯对花,兴会所至,书之碧筩,裒然成集。要其性真流露,悠然自得。

据此可知,薛维和诗确有浅而直的特征。其诗之所以“浅直”,是因为其人“性真”。“性真流露”于文,故常呈“浅直”之态。他人以浅为病,薛氏以浅为嫌,而犹法贤以浅为贵,他解释说:

浅岂易言者哉?文家三字诀,典、显人之所能为也,浅则非人之所易为。盖由烹炼既久,流露目前而自得之浅。浅而老,浅而有味,罕皆云“蓬莱清浅”,正复人所不能到。于诗亦然。白香山诗,厨下老妪都解,解乃香山佳处,岂以都解病香山哉![154]

诗之“浅”境胜于“典”、“显”,乃在于创作者之“性真流露”,“悠然自得”,“自适己事”,而不是刻意制作。但是,这并非率意为之,而是“烹炼既久,流露目前”。

又如遵义诗人李为诗“浅直”,据郑珍说:“(李为)所著诗曰《翠竹亭草》,浅而实绮,直而实婉,纯任真素,毫不雕饰;于《击壤》极相似,而无讲学人头巾腐习。”[155]此种“浅直”之境界,与陶渊明的诗歌境界很近似。钟嵘《诗品》卷中评陶渊明诗说:“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156]苏轼说得更明白,他认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膄”,[157]“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158]黔中古近代文人以“性真”为基底追求“浅直”的诗歌风格,虽然未必达到如陶渊明那样的境界,但其心向往之,故而呈现出普遍景仰、追慕和效仿陶渊明诗歌的创作风尚。

要之,在率真自然的地域人文风尚之影响下,黔中古近代文学大多呈现出“野古浅直”之艺术风格。诗之“野古”与“浅直”,皆缘于诗人之“性真”,此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是也。

文如其人。其人质直沉静,其诗乃坚强、清稳;其人率真自然,其文乃野古、浅直。黔中文人在“大山地理”之浸润下,形成质直沉静、率真自然之性格,故其发为诗文,亦有坚强、清稳、野古、浅直的特点。所谓“大山风格”,一言以蔽之,曰:坚强清稳,野古浅直。一般而言,荆楚佳山秀水,清秀隽朗,其文得之清稳而失之坚强,得之秀丽而失之古雅;塞漠雄奇博厚,苍劲悲壮,其文得之坚强而失之清稳,得之浅直而失之清丽。唯黔中兼荆楚之佳山秀水与塞漠之雄奇峻伟于一体,故其人其文亦兼具荆楚之清秀与塞漠之坚强为一体。所谓的“大山风格”,即指此种融清秀与坚强为一体的文学风格。

【注释】

[1]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一,《四部丛刊》本。

[2]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劳舒编《刘师培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孔子家语》,《四部丛刊》本。

[4]庄绰:《鸡肋编》卷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

[5]劳舒编:《刘师培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7]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8]谢堃:《春草堂诗话》,蔡镇楚编《中国诗话珍本丛书》第2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9]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劳舒编《刘师培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周作人:《雨天的书》,张明高编《周作人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11]周作人:《地方与文艺》,《谈龙集》,开明书店1927年版,第13页。

[12]《黔南丛书》第三集《江辰六文集》卷四,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

[13](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五,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1页。

[14](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四,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56页。

[15]郑珍:《饮圣泉上》,杨元桢《郑珍巢经巢诗集校注》前集卷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4页。

[16]杨元桢:《郑珍巢经巢诗集校注》前集卷七,第292页。

[17](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18~719页。

[18]杨元桢:《郑珍巢经巢诗集校注》后集卷四,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71~572页。

[19](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七,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06~807页。

[20](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卷五,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21]李立朴等编校:《陈夔龙全集》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第652页。

[22]黄万机:《贵州汉文学发展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23]薛福成:《拙尊园丛稿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七,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64页。

[24]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自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八,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65页。

[25]黎汝谦:《黎公家传》。薛福成《拙尊园丛稿序》亦说:“莼斋恂恂如不胜衣,而意气迈往,若视奇绩伟勋可捩契致。”

[26]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叙》说:“桐城宗派之说,流俗相沿,既逾百岁,其弊至于浅弱不振,为有识者所讥。”

[27]郑知同:《郑征君学述》,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收录郑珍散文七篇之多,足见其对郑珍文之重视。

[28]《黔诗纪略》卷十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6页。

[29]同上。

[30]同上,第616~617页。

[31]同上,第612页。

[32]《赠友》,《黔诗纪略》卷十七,第666页。

[33]《苦吟》,《黔诗纪略》卷十七,第679页。

[34]《秋日对残菊》,《黔诗纪略》卷十七,第675页。

[35]《天开岩作》,《黔诗纪略》卷十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75页。

[36]参见本书第二章之“山国黔中与黔人质直傲岸性格”。

[37]《黔诗纪略》卷十六,第612页。

[38](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四,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7页。

[39]同上,第575页。

[40](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四,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8~579页。

[41]转引自莫友芝《山水移集跋》,(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四,第575页。

[42]《黔诗纪略》卷三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1页。

[43](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四,第586页。

[44]同上,第582页。

[45](道光)《遵义府志》卷三十四《列传二》,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出版1986年版,第1066页。

[46]同上,第1060页。

[47](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五,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0~611页。

[48]同上,第711页。

[49]同上,第739~740页。

[50]同上,第752页。

[51]同上,第767页。

[52]同上,第768页。

[53](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0页。

[54]同上。

[55](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19~720页。

[56]同上,第718~719页。

[57]何庄:《尚清审美趣味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58]同上。

[59]宋咸熙:《耐冷谈》卷三,道光九年武林亦西斋刊本。

[60]田同之:《西圃诗说》,《清诗话续编》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61]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62]钟惺:《隐秀轩集》卷十七《简远堂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63]赵一清:《东潜文稿》卷上《春凫诗稿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4]汪端:《明三十家诗选·凡例》,清同治癸酉刻本。

[65]蒋寅:《古典诗学现代诠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54页。

[66](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四,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54页。

[67](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四,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55页。

[68]同上,第558页。

[69]同上,第561页。

[70]同上,第573页。

[71]同上,第582页。

[72]同上,卷十六,第685页。

[73]同上,卷十五,第596页。

[74]同上,第604页。

[75]同上,第611页。

[76]同上,卷十五,第612页。

[77]同上,第632页。⑫同上,卷十六,第669页。⑬同上,第690页。⑭同上,第721页。

[78]⑪同上,第632页。⑫同上,卷十六,第669页。⑬同上,第690页。⑭同上,第721页。

[79]⑪同上,第632页。⑫同上,卷十六,第669页。⑬同上,第690页。⑭同上,第721页。

[80]⑪同上,第632页。⑫同上,卷十六,第669页。⑬同上,第690页。⑭同上,第721页。

[81](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七,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0页。

[82]同上,第783页。

[83]《黔诗纪略后编》卷十一,宣统三年陈夔龙京师刻本。

[84]杨元桢:《郑珍巢经巢诗集校注》后集卷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0页。

[85](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八,第846页。

[86]同上,卷十七,第784页。

[87](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七,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21页。

[88]朱彝尊撰、黄君坦点校:《静志居诗话》卷十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23页。

[89]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90]法式善《梧门诗话》中论及田榕,亦说田诗“清稳”,其云:“近日黔人称诗,多宗玉屏田端云榕。……余于傅竹庄明府寓斋见手钞端云诗一册,五言如‘林影残枫桖,人烟失浦桥’,‘晴烟看放鸭,夜雪听叉鱼’,七言如‘藤花半合杉皮屋,水气斜侵麂眼篱’,‘百年天地余诗卷,万里云山入酒瓶’,《桃源道中》云‘终朝鼓棹弄潺湲,松石阴阴鸥鹭闲。怪得蓬窗岚气重,武陵源接绿萝山’,俱极清稳。”(张寅彭、强迪艺《梧门诗话合校》卷八,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

[91]韩经太:《清美文化原论》,《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92]何庄:《尚清审美趣味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93]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94]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3页。

[95]王崇简:《青箱堂文集》卷四《法黄石诗序》,康熙刊本。

[96]刘善经:《论体》,〔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南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97]蒋寅:《清:诗美学的核心范畴》,《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3页。

[98]莫友芝说:“先生(谢三秀)所居之远条堂,当与诗中所及之杨愿之石林精舍、越玉岑江阁南园、李芳麓西园、越汉房溪园、薛文叔西崖、李承明吟望亭、汤明府别墅、萧季律曲溪,皆大半左右南明,衡宇相望,去城南江亭不远,一时文酒往还,可称极盛。”《黔诗纪略》卷十四,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6页。

[99]《黔诗纪略》卷十四,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4页。

[100]《黔诗纪略》卷十四,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5页。

[101]同上。

[102]同上,第546页。

[103]同上。

[104]毛奇龄:《稼雨轩近诗序》,《桐埜诗集》之“附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5]郑方坤:《国朝诗钞小序·桐埜诗集》,《桐埜诗集》之“附录”。

[106]莫友芝:《以周渔璜先生〈桐埜〉、〈回青〉、〈稼雨〉诸集本与陈耀亭上舍授梓,弁之十韵》,见莫友芝《重刊桐埜诗集序》之“附诗”,《桐埜诗集》卷首。

[107]《桐埜诗集》之“附录”。

[108]陈允恭:《桐埜诗集序》,《桐埜诗集》之“附录”。

[109]郭元釪:《桐埜诗集序》,《桐埜诗集》之“附录”。

[110]《桐埜诗集》之“附录”。

[111]汪辟疆:《读常见书斋小记》之《贵州四名家》,《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3辑。

[112]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13]陈允恭:《桐埜诗集序》,《桐埜诗集》之“附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4]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桐埜诗集》之“附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5]《桐埜诗集》之“附录”。

[116]田雯:《稼雨轩诗序》,《桐埜诗集》之“附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7]《桐埜诗集》之“附录”。

[118]王阳明:《何陋轩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19]夏晓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12页。

[120]爱必达:《黔南识略》卷一《总序》,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1]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之“黔中明清文人对陶渊明的追慕与效仿”。

[122]越其杰:《改诗》,《黔诗纪略》卷十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9页。

[123]越其杰:《苦吟》,《黔诗纪略》卷十七,第679页。

[124]张元臣:《任邱逆旅见人题壁因而有作》,《黔诗纪略后编》卷五,宣统三年陈夔龙京师刻本。

[125]赵维熙:《修竹吾庐吟草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12页。

[126]李怀莲:《时园诗草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六,第739页。

[127]郑珏:《悦坳遗诗自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六,第721页。

[128]陈夔龙:《亭秋馆诗钞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八,第835页。

[129]萧光远:《野人堂集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六,第711页。

[130]杨绂章:《澹云轩诗集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七,第809页。

[131]縻鸿远:《澹云轩诗集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七,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09页。

[132]彭崧岳:《成山庐稿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六,第734页。

[133]任珏崖:《梅花缘传奇前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八,第835页。

[134]陈启相:《方外集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八,第834页。

[135]陶廷杰:《水云山人诗草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七,第762页。

[136]万大章:《畅园诗草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七,第817页。

[137](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四,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9~580页。

[138]《黔诗纪略》卷十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4页。

[139]同上,第1083页。

[140]王瑶:《“鲁迅研究”教学的回顾与瞻望——在“鲁迅研究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第8期。

[141]陆侃如:《关于大学中文系问题》,《人民教育》1952年2月19日。

[142]鲁迅:《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1934年12月20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143]杨文骢:《舟过虎丘,月生索余作兰卷,走笔图之,并题其后,诗中之画耶?画中之诗耶?唯月生自参之》,关贤柱《杨文骢诗文三种校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8页。

[144](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九,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2页。

[145]同上,卷十四,第514页。

[146]关贤柱:《杨文骢诗文三种校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

[147]同上,第34页。

[148]关贤柱:《杨文骢诗文三种校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

[149]杨文骢:《独坐有感因怀刑孟贞五首》(其一),关贤柱《杨文骢诗文三种校注》,第289页。

[150]越其杰:《山水移序》,关贤柱《杨文骢诗文三种校注》,第21页。

[151]《黔诗纪略》卷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

[152]陈夔龙:《含光石室诗草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七,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6页。

[153]王思任:《秀野堂集序》,(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四,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58~559页。

[154](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卷十五,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52页。

[155]黄万机等点校:《郑珍全集》七《播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45页。

[156]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1页。

[157]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58]《苏轼文集》卷六十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