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牢牢抓住农产品加工业这根主线

牢牢抓住农产品加工业这根主线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湘阴牢牢抓住农产品加工业这根主线,通过长期的有益的探索,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有品牌、有特色、有成效的“湘阴模式”。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三化”战略、发展县域经济的主线,中部地区农业大县经济发展的出路。湘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就吸引了全县5万多名劳动力就业,其中安排企业下岗职工4000多人,每年发放工资达2.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要发展壮大,走出省市、走向世界,同样要靠品牌支撑。
牢牢抓住农产品加工业这根主线_中国市县区发展研究

去年,湖南省委提出了加快全省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县特别是一个农业大县,如何实施“三化”发展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而妥善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即令人头痛的“三农”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热点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上的难点问题。湘阴牢牢抓住农产品加工业这根主线,通过长期的有益的探索,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有品牌、有特色、有成效的“湘阴模式”。

湘阴地处洞庭湖滨、湘资两水尾闾,是一个典型的湖区大县,总面积1581平方公里,人口70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近几年来,我县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龙头企业”,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来势喜人。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87家,其中产值过1000万元的又20家,5000万的有8家,过亿元的有一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调整经济作物面积达40万亩,调整幅度在90%以上的乡镇有8个,调整幅度达100%的农户有l.8万,形成了蕌头、茶叶、蔬菜、木薯、芝麻、湘莲、花生、葛粉、黄花和特种水产等10个万亩以上的基地,初步实现了种养业的战略上的调整。

经过历届县领导班子和几十万湘阴人民的艰苦创业,摸索出长期性开拓土特产市场、滚动式开发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前年省委书记杨正午来湘阴考察后总结为“湘阴模式”。主要的思路与做法如下:

(一)县域经济的出路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多年调整农业结构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着力点;一头连着工业,是一产业向二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的连接点;一头连着城镇,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集中,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新亮点。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三化”战略、发展县域经济的主线,中部地区农业大县经济发展的出路。因为发展农产品的重大作用在于:

l、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现在农村脱贫、农民增收受到两个因素的严重制约:一是土地单产增长的空间有限,较之改革之初,这种增长缓慢多了。二是由于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增产难增收,谷贱鱼贱伤农的情况时有发生。九十年代初期湘阴就出现过柑橘论筐卖、红薯论堆卖、鱼虾论篓卖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初级产品未得到加工转化。从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分析,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3:1,而国内只有0.85:1,而湖南只有0.96:1。这组数据可以说明食品加工业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潜力是巨大的。只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把大量廉价的初级产品变为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才能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才能找到农产品走向市场的出路;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多年来湘阴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县共发展了18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几乎囊括了全县所有农副产品,转发率达到70%,转化值之比达到1.2:1。像湘阴的蕌头,鲜蕌每吨顶多买1000元,而加工成甜酸蕌头后,每吨的售价就达到1500美元,价值翻了10多倍。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与财政增收。现在仅仅靠现有的耕地来实现致富增收显然是不可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定单、搞服务、保收购,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解决了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为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安上了“双保险”。就我县而言,加工企业共联结农户12.6万户,占总户数的70%,联结基地42万亩,占总面积的60%,形成了10个万亩以上的高效基地。同时,企业还安排大量剩余劳力,增加了农民打工收入。湘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就吸引了全县5万多名劳动力就业,其中安排企业下岗职工4000多人,每年发放工资达2.8亿元。去年我县农民人平增收207元,其中150元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可以说,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了我县的一项富民强县产业。三塘酱厂厂址所在地三塘镇有5000多户种植蕌头,面积达2.5万亩,农民从蕌头种植、加工等环节中年人均获利2000元,占当年人平纯收入的80%。许多蕌农都盖起了蕌头楼,买起了蕌头车,走上了致富路。农产品加工业上缴的税收成为县乡两级财政的主要来源,也是财政增收的主要途径。

3、发展农产品加工能够有效促进“三化”。无论是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还是城镇化,都需要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支撑。农产品加工企业亦工亦农亦商,三头并进,它一头连着农村,把种养基地作为第一车间,源源不断地加工转化农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一头连着市场,把加工产品销往国内外,实现商品价值,同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一头连着城镇,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进镇安家,并带动与农产品加工业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如运输业、餐饮业、零售业等。我们认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县域经济实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理想路径。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关键在于打造品牌优势

我国已正式加入WTO,对企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成,企业将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农产品加工业要做大做强关键靠打造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日本因为打造出松下东芝、丰田、本田这些强劲品牌而从战后的废墟上迅速崛起并称雄世界;德国因有大众、奔驰等汽车品牌有汽车王国之美称;韩国因为三星、现代、大宇等品牌的支撑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强劲品牌的打造,一个县同样如此。农产品加工业要发展壮大,走出省市、走向世界,同样要靠品牌支撑。这些年来我县主要是着力开发、打造三种品牌。

1、打造绿色品牌。当前,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入世后农产品的关税壁垒虽然降低,但“绿色壁垒”却在增多。为此,我县大力实施绿色产业政策,发展“有机茶、生态鱼、放心油”,紧跟消费时尚,打造绿色品牌。目前我县有兰岭毛尖、三湘蕌头、柠檬酸钠、长康麻油、义丰祥麻油、振湘蕌头6个绿色产品通过IS09000质量认证,领取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成为市场新宠。我县兰岭茶厂主攻无公害茶叶,其茶园连续15年不喷农药,不施化肥。他们生产的茶叶因没有任何农药残留,加上先进的加工工艺,多次在国际国内评比中获奖,产品畅销国内和美国、欧盟、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厂生产的兰岭毛尖现已卖到每公斤800多元,且必须提前一周打预付款才能订到货。这就是绿色产品牌的影响力所在。

2、打造特色品牌。就是要根据本地资源状况,开发适合消费新潮,适合消费口味的产品,营造成区域产业特色。比如蕌头,本是湘阴人民的一种家居调味菜,过去自产自销,规模不大。但这种产品在日本都十受欢迎,现在不仅成为日本城乡居民必备健康食品,而且成为日本宾馆酒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我们抓住这个市场需求机遇,发动千家万能户种蕌头,集中力量上加工项目,目前,全县共发展大小蕌头加工企业57家,拥有三湘、振湘等四大蕌头知名品牌,带动了县内“十乡十里十万亩蕌头带”的大开发,年产值2亿元,税收2100万元,产品80%外销日本、欧盟及东南亚市场,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小蕌头加工成了大产业。又比如,近年来,植物油以其高营养、低油脂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商场的亲睐。我们把植物油确定为主攻方向,全县共发展植物油加工企业7家,年创汇产值1.2亿元,形成了长康陈醋、葵花子油等一批知名品牌。长康麻油基本上占领了湖南湖北两省市场。

3、打造科技品牌。品牌的竞争,归要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近年来,我们通过高薪聘请科技人才,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姻”,加大宣传力度等等,共开发出了20多个市场前景广阔、效益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科技名牌产品。今年初,在全省评定的155个著名商标中,我县就占有5个。我县东湖渔场与湖南师大刘筠教授合作,研究开发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倍体杂交鱼——湘云鲫(鲤),经科技部、农业部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世界级的环保鱼,列入国家863高科技项目。现在,我县湘云鲫(鲤)年繁育能力已由3000万尾提高到1.2亿尾,增长了3倍,县内养殖面积达到12万亩,年产值近亿元。鱼苗通过空运,东到上海、南到深圳、西到四川、北到新疆,销往祖国的四面八方。刘筠教授也因这项生物遗传工程的研究成果与推广效益被评为中科院院士。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保障在于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副部长讲得好,中国“入世”,首先是政府的入世。应对入世,为了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政府经济职能的调整要从直接管理、参与经济生活转变为企业营造成良好的经济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上来。

l、要有“海纳百川”的环境理念。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转化为环境的竞争。环境好,就可以形成吸引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的“洼地效应”,反之则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切不可有“开门迎客、关门宰客”的错误思想,县委县政府形成了“经济发展看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看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看发展环境,发展环境看政府行为”的大局观念,强化了“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发展、依托就是双赢”的发展理念,树立了“把方便让给企业,把困难留给自己”的服务宗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造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2、要有“流通顺畅”的硬环境。所谓“流”,就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就是路通、桥通、电通、水通等等。这就是发展企业、吸引外资最基本的条件。我们更是感受深切。通过电改,电费下降,企业生产成本相应下降,效益同步攀升。由于湘长公路的修建,湘阴到长沙的行程由2个小时缩为40分钟。的确,环境的改善,投资项目接踵而至,去年以来,县内引进项目67个,引资为1.5亿元,其中泰国青山纸业、湘大三九等几个年产值上亿元的项目。在即将竣工的湘长公路两旁开成了一个农产品加工的工业开发。

3、要有“放水养鱼”的软环境。软硬环境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要优化发展环境,就需要大家齐动手,抓政策落实,抓政策到位。今年,我们将优化治理经济环境纳入了全县必办的20件实事和千分制量化考核目标,对各单位都明确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任务和责任人。一次性砍掉470项不合理行政审批、收费、罚款项目。对重点企业实行县级领导挂牌保护,明确提出“谁跟经济环境过不去,县委就坚决跟谁过不去”。并从重从严处罚了一批损害经济环境的人员。同时成立了执法单位进行监督,在收费管理上治“乱”,城市管理上治“散”,市场管理上治“霸”,社会治安上治“差”。出台了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四减”配套措施,即减人,抓机构改革到位;减负,实行“多争、少取、放活”;减灾,确保大堤万无一失;减繁,削减办事程序,规范收费行为。使湘阴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和发展的一方乐土。

(作者:中共湘阴县委副书记 周友庚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研究生 杨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