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进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山东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最早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山东在全国最早提出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这个龙头企业一般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农业国际化为引领,山东成为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大省,多年来出口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发挥了劳动密集优势,加工业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

推进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山东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农产品加工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最早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其实就农业产业化来说,其本质就是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延伸,是农业产业链条的拉长,就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山东在全国最早提出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这个龙头企业一般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山东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我省长期以来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农业产业化的提升问题,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研究的问题。

一、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概况

(一)农产品加工业的概念与分类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畜产、水产、林产等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制造的工业部门。国际上通常将农产品加工业分为五类: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纺织、服装皮革加工,木材加工和家具,纸张、纸制品和印刷,橡胶制品。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结合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实际,并尽量与上述国际分类惯例相衔接,拟将农产品加工业分为五类17个行业,即食品类(含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四个行业);纺织、服装、皮革类(含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三个行业);纸、纸制品及其印刷业类(含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两个行业);木材加工及家具类(含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两个行业);其他类(含橡胶制品业、林产化学产品制造业、香料香精制造业、动物胶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其他制造业六个行业)。

农产品加工可以分为初加工和深加工。对于何为初加工,何为深加工,学术界并未给出清晰的标准和界定。我们研究认为,由于各类农产品在形态、质量、价格等方面差距甚大,因此无法从价值形态上进行界定,只能从加工后实物形态的变化上来识别。初加工也可以称为第一次加工,主要内容是把农产品从原料加工为半成品。深加工也可以称为第二次加工,主要内容是把初加工后形成的半成品为原料,加工成工业制成品。例如将棉花纺成纱,是初加工,将纱织成布是深加工;把布经印染加工甚至做成服装,则是精深加工,也可以称为第三次、第四次加工。加工的程序越多,附加值越高。

由于农产品加工是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因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加工需求的层次也不断提高。例如玉米,既可以作为原粮供人们食用,又可以经过初加工变成淀粉,制成粉条、粉皮供人们食用,还可以经过深加工制成味精色拉油、奶精、结晶葡萄糖等产品,供人们食用或者成为其他工业品原料。随着工业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从消费农产品原料到消费经过初加工的农产品,再到消费经过精深加工的农产品,是一个历史演化的必然过程。

(二)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政策的调整,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轻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1990年代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农业产业化后,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075家,实现销售收入3.63万亿元,实现利润2131亿元,上缴税金1268亿元,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4.1%、18.8%、16.5%、10.3%,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产品数量大幅度增加。已拥有五大类十多个行业,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食品类,纺织、服装、皮革类,纸、纸制品及印刷业类,木材加工及家具类,其他类等。从整体上看,直接服务于人民生活的农副产品,特别是加工制成品,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目前各大商场食品、纺织品等琳琅满目,可大大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二是农产品加工品种繁多,质量和档次大幅度提高。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我省各类产品品种繁多,规格齐全,质量和档次不断向国际市场看齐。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实现了对进口产品的逐步替代,而且还大批进入了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市场。以农业国际化为引领,山东成为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大省,多年来出口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发挥了劳动密集优势,加工业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

三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行业集群集聚效应显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契合我省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企业发展和行业振兴相互推进、相得益彰。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要集中在粮食加工、食用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果品加工,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704亿元、1665亿元、3149亿元、1935亿元、1903亿元,占全省农副食品加工业的90%左右。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集群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全省集聚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县(市、区)达到78个,占全省总县市数的57%,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总数达到19个。

四是企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近年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更加注重提高科技研发和质量控制水平,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和标准化生产的实施主体。全省7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达到69亿元,其中136家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700家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124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和荣誉;拥有农业科技人员4.5万人。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成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

五是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增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主体互相带动、融合发展的经营体系日益丰富完善,有力地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组织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之间通过合同、合作等方式建立了稳定的对接关系,实现了合作共赢。农户通过参与产业化经营,实现了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与龙头企业建立对接关系的农民合作社12306家,专业批发市场48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生产基地216万公顷,主要农产品原料采购值2670亿元,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全省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1900万户,户均增收超过2650元。龙头企业吸纳社会从业人员233万人,成为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重要力量之一。

(三)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内部结构不合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我国曾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业发展缓慢,在产业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得不到充分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其他加工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受到了重视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但从整体上看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业是与农业部门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工业部门,是农业向工业的延伸。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各行业中,有的行业如纺织、服装、啤酒、造纸等技术装备先进,企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有的行业如食品加工和制造业,由于受过去长期食品短缺的影响,如原粮大多数被直接食用,所以一直发展比较缓慢,整个行业技术装备落后,企业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市场竞争弱,出现了行业内部不合理的状况。

2.企业规模较小,整体素质偏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相对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行业来说,整体上企业规模较小,科技水平较低,职工素质较差。就我省的钢铁、冶金、石油、化工、机器制造等行业来说,企业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资本雄厚,职工素质也较高。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其中的食品行业,与这些企业的资本、规模、科技水平、职工素质相比,档次明显要低得多,充分体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差别。我省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农产品初加工产品为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存在着增值能力低、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低的“三低”现象,产品多处在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精深加工水平低,行业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酷。企业普遍缺乏技改、提高机械化程度的资金,难以通过自动化生产设备代替人工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农业企业吸纳中高级管理人才的能力有限,进行产品研发、工作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难度较大。

3.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招工难、用工不足问题近几年比较突出,生产成本上涨较快。经济新常态以来,金融机构的“惜贷、恐贷、拒贷”现象普遍存在,致使以中小私营企业为主的龙头企业缺乏资金支持,融资困难;政策要求鼓励地方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地方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原则上要将不低于30%的贷款额度用于支持当地龙头企业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落实;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利率一般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50%,甚至更高,企业融资成本长期居高不下。近年来,我省多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联合担保等融资问题倒闭或经营困难。一些韩资、日资食品加工企业也因各种原因撤离我省。

4.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就农产品加工业本身来说,我省东、中、西部各个地区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企业的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中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少,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中西部地区往往成为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的原料基地。农产品加工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收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中西部地区由于自身缺少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此大批劳动力流入东部沿海打工,所创造的财富大部分留在了东部。

5.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由于整体上比较落后,部分行业,特别是食品行业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过去食品短缺条件下,人们对食品消费的要求主要是吃饱,因此对食品的质量、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较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的供应充分,人们对食品消费的要求已不同于过去,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卫生、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标准。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已经大批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就对我国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的质量水平不高,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

6.对农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向工业的延伸,本身应对农业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了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部门的分割,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带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虽然以农业为原料,但却属于工业部门,大部分企业建在城市,使用的职工大多数是城市人,创造的财富大部分留在了城市,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农村和农民并没有分享到多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成果。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间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机制有待完善。“订单农业”中订单合同不够规范,订单的有效性随意变动,履约率较低,农民通过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二次分配等方式的受益率不高;部分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多数为契约型农产品买卖合同,服务型、保护型少,合作返利型更少,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

(四)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1.历史因素。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与存在的问题,与全国一样,有其历史原因。按照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起步,首先应该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开始。如英国的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中国近代的工业化也是从纺织、面粉业的发展开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技术含量和对资本的需求相对较低,比较容易进入。然而,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当时国家所处的内外环境所决定,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我省也与全国一样,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农业中积累的大量资本投向了重工业,这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耕地面积有限的人口大国,农产品的短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包括原粮、畜禽、蔬菜等产品,长期供不应求,几乎没有多余的剩余产品进行加工。国家所建立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业多数集中在纺织、烟草、橡胶、木材、酒类等行业,真正的食品加工企业则少得可怜。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水平也非常低。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居民的大多数食品还需凭票供应。农产品的长期短缺,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体制因素。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也存在着体制上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农产品加工业基本上由国家投资建设,如纺织、皮革、烟草、酒类、木材等加工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国家进行垄断经营,缺少市场竞争,因而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工业化逐渐起步。按照常规,乡镇企业应该立足农村,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体制,因而限制了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积极性,沿海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更多地参与了与城市工业的竞争,生产了大量的工业品,这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滞后的重要体制原因。

3.政策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农村改革所带来的农产品的大量增加,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状况,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统购统销的体制逐步被打破,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19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催生了一大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特别是出现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食品加工企业,如山东的龙大集团、得利斯集团,河南的双汇集团等。但是从国家的层面上看,目前仍然缺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立法和规划,缺少政策上的支持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金融支持、税费减免、原料供应、信息提供、产业导向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

4.市场因素。任何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发展,都受制于市场环境。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每天的食品消费都是天文数字,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但是,一方面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产品的自给自足仍占较大比例,纺织品、食品制成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居民,故使农产品市场受到局限;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特别是中小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不高,对食品加工制成品的需求也十分有限,故使农产品加工业缺少市场动力。

从国际市场看,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已走上国际化的轨道。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由于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在国际上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但是,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发达国家要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必然采取提高技术壁垒等手段,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国家采取封关等形式,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已多次出现,农产品贸易争端不时发生,这都说明了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

二、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发展前景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是:

1.农产品供应的丰富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在过去农产品供应长期短缺的条件下,原料形态的农产品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原料供给的制约。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产品短缺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农产品供给的过剩问题逐步突出出来,这就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已大大增加,除谷物、油料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外,我国的蔬菜、肉类、蛋类已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蔬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同时,我国的奶类、糖类的人均占有量还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目标主要是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级农产品经过加工,成为工业制成品和食品制成品,将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产品的价值增值,从而也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初级农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方便性、卫生安全性等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因此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消费结构出现了升级,实现了由过去“吃饱穿暖”到现在“吃好穿美”的转变。这也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快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4.农业国际化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我国加入WTO以后,相对公平的贸易条件为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在园艺产品、畜牧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等方面,表现十分突出,这些产品经过加工,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使我国农产品逐步实现标准化、优质化和安全化,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1.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各国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才能真正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它也是有机连接农业生产和商业流通的关键环节,将为人类的生存和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从未来20年的市场容量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单从农产品加工业中的食品工业来看,一是我国食品工业总量加起来在近3万亿美元的世界食品市场总量中,所占份额很低,发展空间很大。中国的饮食制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好评。我国完全可以提出建设亚洲的菜篮子、打造世界大厨房的目标。

二是21世纪前20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居民的人均GNP将由800美元升至5000美元以上。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山东人均GDP已达到10000美元。各国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是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人们对饮食消费将不再满足于数量上的供给,而赋予其安全、营养保健、方便快捷、休闲娱乐等诸多更高的追求,食物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将大幅提高。

三是从消费能力上分析,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到4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50%以下,2014年,我省农村和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已分别达11215元和25869元,用于食品制成品的支出大大增加,这预示着食品工业市场总量将有突破性增长。

四是从全球来看,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世界食品需求的增长部分大多数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生产规模化、经营国际化、加工自动化、食品品牌化是全球食品企业发展的大趋势。方便快捷的食品日益走俏,天然有机食品倍受青睐,健康食品倍受关注,全球化的民族食品深入人心,专用化食品原料品种日益繁多,食品业电子商务日新月异,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行业变化趋势。首先,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产品加工业中深加工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在纺织工业中,精纺、印染、服装等行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在食品加工业中,食品制造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在橡胶工业中,随着汽车进入家庭,轮胎制造业将得到快速发展等。农产品加工行业中的粗加工和深加工的比例将发生重要变化,深加工的比值将不断提高。

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需求的变化,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将从整个农产品加工业中迅速崛起,比例不断提高。食品加工业中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特色食品等发展迅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添加剂、生物制药等行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第三,在整个制造业结构中,农产品加工业的份额也将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循环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产品一般都是可再生的资源,是绿色、环保产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将在整个加工制造业中具有更辉煌的前景。如美国正在进行用大豆油替代石油能源的试验。生物工程的发展和进步,也将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三)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阶段。根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纺织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开始食品工业并不占主导地位,因为就吃和穿来说,吃的东西可以不经过加工或家庭内的简单加工即可食用,穿的东西必须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加工才能为人所用。因此,纺织工业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曾经占有主导地位,在整个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较大比例。与此同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其他加工业,如橡胶、烟草、纸及其制品等,也需要经过加工才能为人们所用,食品工业最早则是以酒类、糖类为主,因为酒、糖类食品都必须经过加工。这一阶段农业与工业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农业仅仅是为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相对独立。

第二个阶段是以食品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的丰富,人们对食品的消费已不再满足于初级产品,而是希望食品的优质化、方便化、多样化,因此,食品加工逐步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实现了专业化生产,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加工业中的重要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最大份额的产业。食品加工业本身的发展又从最初的以初级加工为主,转到以精深加工为主,现代食品制造业逐步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阶段农业与工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不仅仅是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而且食品工业本身就是农业向工业的延伸,食品工业将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点。

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庞大。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非常大,他们中的很多企业是一些跨国企业。如荷兰著名的CSM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食品配料和粮食,业务涉足全球100个国家。乳业第一巨人法国的达能公司年销售额为60亿欧元,帕玛拉特公司年销售额也达到60亿欧元,雀巢公司的年销售额为133亿欧元。新国集团在大陆的投资达到12亿美元,其方便食品事业部在中国大陆有12个生产基地,是大陆最大的方便食品生产商;饮品事业部在大陆有9个生产基地,糕饼事业部在大陆有3个生产基地,是大陆最大的糕饼生产商。就是这样的一些巨无霸企业已经或正准备进军中国市场。

农产品加工水平比较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大。如豆类加工,经过初级加工可得到豆油、色拉油,色拉油加工比普通豆油加工精深些,所以其增值程度也高一些。大豆还可进一步精深加工出大豆磷脂,其市场价格及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若年产100吨粉磷脂,可创产值500万元。在国际上,玉米可被精加工成3000多种产品,尤其是深加工产品——各种氨基酸类等,其增值程度是原料产品价值的成百倍,有的可达上千倍。

产品品种向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不断变革,在众多的消费者中出现了有钱无闲的现象,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使休闲食品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向。

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高。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其他现代企业一样,经历着现代管理的冲击。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那些国际性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比较高。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所以他们拥有品种繁多的产品系列。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的开发、生产都非常稳定,质量可靠,成本较低,他们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这些企业都拥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如雀巢、康师傅、达能、上好佳、百威啤酒、米勒啤酒等,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政府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费政策等大大影响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的控制性政策、协调性政策、引导性政策和扶持性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涉农企业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扶持。

3.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启示。首先,要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及其对GNP的贡献程度。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2.0∶1~4.0∶1,我国只有0.2∶1。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对本国GNP的贡献程度远远高于中国,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不相配的。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及其食品加工业的产值对GNP的贡献程度,法国、荷兰为5,英国为4,日本为3.4,美国为2.8,中国为1.3。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刻不容缓。

其次,要提升食品工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和地位。根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从短缺走向丰富以后,人们对食品的优质化、方便化、多样化提出了新要求,这时,食品工业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已经结束,农业效益亟待提高,这就为我国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已进入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应该把食品工业的发展作为整个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

第三,要提升整个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水平,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从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为主的转变。要改变农产品加工业小而散、加工水平低的状况,必须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加快技术更新,改造落后装备,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加工深度,多创立名牌产品,使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要借鉴国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扶持的经验,采取多项措施,包括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行扶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要积极引导农村个体工商户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引导民间资本和城市工商企业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各类龙头企业发展。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为人类提供衣食的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食品工业的发展要坚持绿色、卫生、安全,满足人们优质化、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的需要。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注重生态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

三、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发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

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农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来提升中国农业,是实现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转换的根本出路。“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

(一)发展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特别注意不能上污染严重和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加强宏观指导与规范。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二)战略重点

“十三五”乃至更长的一个时期,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是食品工业。

首先,食品工业与农民的关系最为直接。食品工业是以大宗农产品——包括粮、油、菜、肉、蛋、奶、水产、果品等初级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与农村发展关联度高,对农业增效、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和农民增收最直接。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提高农业效益,解决农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其次,食品工业相对于纺织、服装、造纸、橡胶等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差、发展水平低,应成为重点扶持和加快发展的领域。食品工业由于门槛较低,更适于中小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主要依靠能够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主体,就是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以食品工业为重点,既是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要求。

第三,食品工业在整个农产品加工业中所占的比例最高,涉及的农产品品种最多,是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比例最大的行业。在食品工业之外的其他农产品加工业,如纺织、服装、烟草、橡胶、木材等企业,多数不属于农业部门管理,它们都有自己的主管部门,食品加工业则门类繁多,其他部门难于管理,只有农业部门来管理。因此,把食品工业特别是现代食品制造业作为“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和工农业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必然选择。

(三)主攻方向和优先领域

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重点,配套进行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小麦加工以生产高质量、高档次的食品为主,开发各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满足一般消费层次的中低档产品;玉米加工以玉米淀粉为基础,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薯类加工以淀粉、冷冻粉条为基础,开发变性淀粉等产品;大豆重点开展精深加工;水稻重点开发富硒、免淘、精洁、方便米等新产品。

肉、蛋、奶制品及饲料加工。生肉制品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兔等肉类深加工制品,引导鲜肉制品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同时搞好猪、禽、牛、羊等动物器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药物提取。蛋制品重点解决传统的食用方法,向分级包装、蛋清蛋黄分离提取、加工蛋清蛋黄粉、生产各类具有蛋类营养的食品方向发展。奶制品要加强品种开发,并搞好产品的分级、分类包装。饲料业以发展鸡、猪、鸭、鱼、虾、牛、羊、兔饲料为基础,积极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和特种动物饲料,使饲料工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

蔬菜加工。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及加工制品。在种植、加工和销售环节实行全程质量控制。重点抓好施肥、使用农药等关键环节,净化蔬菜生产环境。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大力推行净菜上市。重点发展和研制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低温脱水蔬菜、冷冻或速冻菜、保鲜菜、蔬菜粉、净配菜、调味及调理蔬菜、蔬菜汁及蔬菜罐头等系列产品。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蔬菜质量档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果品加工。重点支持发展果品的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链运输、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快引进、培育适合加工的优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果品运销冷链系统。果品加工要在稳定提高初加工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开发果汁及果汁饮料、罐头、果酒等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和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

水产品加工。重点发展优质鱼、虾、贝、藻和海珍品精深加工,在低值鱼类、藻类、贝类加工及贝类净化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发展以名优水产品为重点的海上保鲜保活运输业,扩大暂养面积,推广辐射保鲜、集装箱保鲜、气体置换包装保鲜、冻结保鲜等新技术,形成生产、暂养、保活保鲜运输一条龙。突破超低温冷库建设技术和超低温金枪鱼深加工技术,开发国际国内金枪鱼市场。利用海藻、鱼油、鱼骨等海产品,大力发展低盐、低糖、富含微量元素的保健食品,开发海参、海星、海胆、扇贝、牡蛎等系列保健食品。培植海马、河豚等海洋生物药材药源,发展海洋制药业。

茶叶冷藏加工。重点对绿茶、乌龙茶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加工设备,引进红茶加工设备和技术。大力推广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开发技术,确保茶叶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和进口国要求。推行名优茶冷藏和加工机械化、现代化。积极开发茶叶深加工制品和茶饮料。

皮毛(绒)制品加工。重点发展牛皮、羊皮等皮类和羊毛、羊绒深加工制品。不断开发面向城乡市场的皮、毛(绒)系列产品。引导皮革制品向生产生活用品的多品种系列化、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毛(绒)制品向高品位的线、衣、日用品、工艺品方向发展。

四、推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

(一)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山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早,龙头企业实力雄厚,但是普遍来看中小企业多,企业的技术水平一般,深加工的能力有限。因此,要推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还需要积极鼓励和扶持各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发展。既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龙头企业,也要积极扶持与农民联系密切、能够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龙头企业。要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可以采取“建、改、扩、联”等多种方式。

“建”,即是新建一批龙头企业。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根据各地农产品优势,新建一批高水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改”,即是通过对现有企业的改造,使之转换为农产品加工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村工业企业在与城市企业竞争中,许多处于劣势,有的开工不足,有的倒闭。这些企业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部分面临发展困境的乡镇企业要发挥自身获得农产品原料方便、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通过改造,转型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从而获得新生。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在资本不足、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难的条件下,也可以从经营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获得新发展。

“扩”,即是在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扩大规模,使之变大变强,提高农产品加工经营的档次,增强其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联”,即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或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合,吸收更多的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新的、更高档次和水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为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政府必须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上进行扶持。目前,国家和地方财政都拿出了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立法等形式,把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政策固定下来,特别是在信贷支持、税收减免方面给予优惠,从而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社会资本愿意进入的行业。

(二)建好原料生产基地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批量化的、标准化的原料来源,仅靠加工企业在市场上收购原料,远远难以满足需要。因此,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至关重要。在我国目前一家一户的农户分散生产条件下,要想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基地并不是十分容易。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协调。为了帮助农民更好地进入市场,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有责任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在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建立原料基地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应积极配合企业,组织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与分散农户打交道困难的条件下,也必须依靠当地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来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企业在建立原料基地方面,应该主动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让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发挥组织农民的作用。同时,要对农户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使我国更多的农户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从而加快我国农业从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

现代农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它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即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产中的生产管理,产后的储存、保鲜、运输、加工、销售等。但是在传统农业条件下,农业仅指产中农民的生产农产品过程,不包括产前、产后。农业部门也只管理产中,产前和产后则分属于其他部门管理。这种生产经营的管理方式造成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割裂,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在我国传统的管理体制下,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似乎是其他部门的事情,与农业没有多少关联,这种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必须改变。

根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产品加工,特别是其中的食品工业,必须由农业部门来管理。这样能够统筹农业产中和产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使农业发展真正持续、协调,各个环节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多重目标。为此,必须对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进行创新,首先把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纳入农业部门统一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将农业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部门,如化肥、良种、农机、农药等行业的制造和供应部门,农产品的运输、销售和外贸部门逐步纳入农业部门统一管理,建立起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新体制。

(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加工技术落后。为此,必须大力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的品质,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一是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使我省已经成熟的一批加工企业提升档次和水平,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二是运用新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现有企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省还有相当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传统的家庭作坊水平,生产的产品达不到基本的食品卫生和安全要求。因此,必须加快企业加工设备更新,运用新的加工技术、生物技术来提升企业加工水平,生产出合格的、安全的加工制成品。三是加强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在农产品加工领域,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普遍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的科学储备和技术支撑。农产品加工研究经费短缺,研究设备和研究手段落后,企业缺乏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此,我省应该重视并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实现由过去只重视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研发投入到同时重视农产品加工环节的研发投入,开发出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五)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是没有一套合乎现实需要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工标准参差不齐,各地自定,甚至各厂自定。标准的技术含量偏低,农药、兽药残留限量等质量安全指标少,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为此,必须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适应国内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确保食品安全的需要。一方面,要加快对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的广泛宣传,做到农产品质量标准化深入人心。作为加工原料的农产品生产,从种子的选育到耕种、管理和收获,都要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控制和减少化肥、农药、兽药的使用量,确保原料产品的无害化、优质化、标准化。另一方面,在加工生产环节,要加快制定全国性和各地区的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并使之与国际接轨,从农产品产后的分级、加工到包装,都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实行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储运、销售的全过程控制。这样,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都纳入标准化的轨道,真正提高加工产品的品质。

(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省是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大省。可以说,农业的国际化是提升我省农业的根本途径,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出口创汇产品,特别是畜牧业和粮食加工品。适当增加进口土地资源占用大、附加值低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提高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加快农产品外贸体制改革,提倡农贸结合,对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给予进出口经营权,使他们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农产品边境贸易与农业合作,鼓励出国兴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合作开发土地、林业以及渔业等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增强和壮大。

(七)促进食品加工向方便化、功能化、专业化、工程化发展

我省的食品加工业,应该走方便化、功能化、专业化、工程化的路子。方便化,是指食品加工以节省人的时间为目标,针对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趋势和减轻家务劳动、增加闲暇时间的要求,生产出更多的食用方便、营养搭配合理的食品。功能化,是指通过食品加工,开发出更多的除了充饥之外具备其他多种功能的食品,如营养保健食品、医疗辅助食品等。功能食品的开发可以具有明确的市场指向性,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生理条件,提供不同的营养和健康要求的食品。专用化,是指通过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提供专用的农产品品种和食品原料。一方面,从加工的原料来看,要通过农业生产的组织来选育、栽培适合加工用的优质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专用品种;另一方面,通过食品加工,为食品生产提供各种专用原料。工程化,是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生产各种食品加工的原配料。如从低值原料或植物性原料中提取优质蛋白质,从天然植物中提取色素,从天然资源或用化学方法制造食品添加剂等,将这些原配料补充到加工食品中,以增强食品的营养、保鲜等功能。

(八)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设备行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机械部门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硬件基础水平,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设备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大型的技术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这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省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设备行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部门要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开发出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低成本的加工机械,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母机。

五、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列入我省“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好《山东省食品工业发展纲要》。从一般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食品工业既能提升农业,又能容纳大量就业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是农业国工业化过程中重点支持的产业。因此,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时,一定要把食品工业的发展作为重点加以支持,制定好《山东省食品工业发展纲要》,以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引导和促进我省食品工业发展。

2.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将食品工业发展纳入农业部门统一管理。要改变过去农业部门只管生产,不管加工、储运、销售的传统体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将食品工业纳入农业部门的管理范围,由农业部门主管,并会同计划、贸易、财政、金融、卫生、质量标准、食品行业协会等部门,制定好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使食品工业真正成为农业的延伸,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健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实际上也是对农业的扶持。为此,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和广泛利用社会资金的投融资体制,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金融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信贷支持。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食品工业的支持作用,按照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易行为实行免税政策,对食品工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支持重点食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和支持中小型食品工业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扶持由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创办的食品工业制造企业。

4.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发展。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鼓励和扶持各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发展。既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龙头企业,也要积极扶持与农民联系密切、能够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龙头企业。要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业园区。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联结城乡、带动农业的重要行业,应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农产品加工业都已形成支柱产业,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新增长点。为此,应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支持和保护。有条件的县,可以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建立专门的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以更好地进行统筹规划,搞好标准化厂房建设,集中进行检疫检验,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6.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鉴于过去长期实行的城乡分治、部门分割的体制严重阻碍着新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议省、市、县各级都成立以分管农业的行政首长为组长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指导小组,统筹和协调相关部门,领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破解“三农”难题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的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秦庆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