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历史条件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历史条件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历史条件_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8]这实际上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理论的形成条件。

第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这个理论产生的时代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伟大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和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十分关注,并以此作为制定国内政策的依据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以美国和原苏联两大军事集团对垒,一直是导致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70年代以后,整个世界趋向缓和:两个超级大国相对衰落,西欧、日本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增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进入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新的历史阶段;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兴起。邓小平同志1985年3月在同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的谈话中说:“总的说来,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战争的危险还存在。…‘现在世界上真正的问题,带全球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9]“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0]邓小平同志这一高瞻远瞩的科学论断,是当今时代本质特征的科学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同他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膊和契机分不开的。这一理论也是同解决当今世界两大主要问题相适应的。

第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这个理论产生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的指导,伟大的实践也为新的伟大理论产生提供良好的土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也是随着这个实践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例如,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就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成为全党的共识的。而它的产生则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与主架。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1]这里虽然讲的是农村改革,其他方面也同样是如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产物。可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所有观点都是深深扎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之上,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科学理论观点。

第三,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是这个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革命的胜利,证明了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至于如何建没社会主义,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宝贵经验,但是总的来说还需要很好地探索。近几年国际上发生的急剧变化,使这个问题更加引人深思。”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原苏联、中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列宁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但由于列宁过早的逝世,20年代末,斯大林废除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这一模式在苏联的历史上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后来,表现得越来越僵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如何根据本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都程度不同地进行过各种探索,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都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由于缺乏建设的经验,一些国家在较长时间里,都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其结果都是不成功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借鉴了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当然,对这一理论的形成来说,更直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邓小平同志曾在不同的讲话中多次谈到过这个问题。比如,他在1985年4月15日的讲话中指出:“建国后,我们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在城市进行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干得很好。一九五七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大灾难。‘文化大革命’就更不用说了。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后,还徘徊了两年,基本上还是因循‘左’的错误,一直延续到一九七八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一九七八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二百五十美元。”从20年的总结与反思中,得出的结论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2]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开辟新道路的实践中,他得出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