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立生活教育理论

创立生活教育理论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行知认为中国过去的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生活实际。为论证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陶行知提出了“在劳力基础上劳心”的哲学理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陶行知也更为注重从行动来获得知识,继而以此来指导行动。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是陶行知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和西方教育哲学继承、突破与创新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内容:“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在筹备建校的同时,开始系统思考如何开展乡村教育,逐步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经过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推手杜威提出,形成“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论。陶行知在继承杜威学说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看法,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论翻了个筋斗。1918年,陶行知回国后,就认为“教育即生活”的提法并不合适,应该提倡“生活即教育”。因为生活包罗万象,凡人生一切所需都属于生活,生活的范畴与教育的内容范畴相同。1921年,陶行知更明确地将生活教育的概念确定为:(一)生活的教育;(二)为生活而教育;(三)为生活提高、进步而教育。到1926年筹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时,他把生活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为:(一)人民的教育;(二)人民教育人民;(三)人民为自己生活的提高、进步所需求的教育。至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开始走向系统化和成熟。

陶行知之所以提出与前人所不同的生活教育理论,源于他对中国国情及前人教育思想的认识。陶行知认为中国过去的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生活实际。过去的教育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教人羡慕繁华,看不起务农;教人有荒田不知开垦,有荒山不知造林;教人分利不生利;教人忍受土匪、恶棍的侵害而不能自卫,遇了水旱虫害而不知预防;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教富的变成穷的,穷的格外穷,强的变弱,弱的格外弱。因此他呼吁中国的教育必须为农民服务,为生活服务,要向着农民“烧心香”,要在心里充满农民的甘苦。

为论证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陶行知提出了“在劳力基础上劳心”的哲学理论。所谓在劳力基础上劳心,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识。陶行知就教育与知识和文字的关系展开论述,他认为知识有真伪之别,凡是思想与行为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就是真知识。真知识扎根于经验之中,不是从经验里产生的知识就是伪知识。知识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而文字有真有伪,因此也要用经验来对文字知识进行检验,辨别真伪。中国传统教育中充斥了伪知识和伪文字,以达到愚民的目的。近代以来,中国虽然打开了国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知识,但是这次引进并不完善,有的知识也不适合中国的土壤。故中国的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探究真知识,培养学生求真知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劳力基础上劳心的教育。生活与文化不存在何者高尚,何者低下的问题,只有基于生活的文化才是真文化、真知识。

“劳力基础上劳心”理论的提出,实现了陶行知教育哲学思想的突破。一方面,突破了杜威的思想,杜威一向认为知识是认识的结果,知识指导行动,但忽视了知识来源于行动。陶行知在此基础上提出“行—知—行”的认识论,强调知识源于行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陶行知也更为注重从行动来获得知识,继而以此来指导行动。另一方面,陶行知突破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倡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曾为之倾倒并改名陶知行。但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哲学思考,陶行知发现王阳明的观点也存在不足之处,故而提出与之相反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哲学命题。

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是陶行知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和西方教育哲学继承、突破与创新的结果。“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哲学命题的提出,“在劳力基础上劳心”的方法论的形成,奠定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内容:“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