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典范

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典范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联重科脱胎于隶属国家建设部的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有“中国科研院所改革样板”之称。每年创造的社会效益超过200亿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10月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改制上市成功,为公司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年实现产值超过3亿元。这次收购是中联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尝试,为公司搭建了外向型发展的窗口。
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典范_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中联重科脱胎于隶属国家建设部的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有“中国科研院所改革样板”之称。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最大的建设机械综合型科研机构。在计划经济时代,建机院(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简称,以下同)一直承担着我国建设机械产品开发和技术更新,全面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重任。国家建筑与城建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部商品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建设机械协会所属13个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均设于此。作为国内唯一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中联重科曾经为包括徐工在内的工程机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是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归口单位,也是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母体”,其国内同行业的技术覆盖率超过75%。每年创造的社会效益超过200亿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打破了建机院的平静,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被列为首批转制科研院所之一。随着“事业费”逐步削减,全院500多人,被迫拆分成20多个承包单位,外出找米下锅。到90年代,人才济济的建机院已经举步维艰,500多人仅仅靠着事业费拨款维持,陷入了“抱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困境。

1992年,建机院依靠50万元借款,创立了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开始了做产业的尝试。从诞生的那天开始,中联公司就以一种全新的机制,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市场,研究院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企业由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后来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将中联公司转制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科技企业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1999年,国家提出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企业化的改革思路。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10月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通过股份制改造,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为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内部科学管理铺平了道路,通过对企业进行产权结构改革,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长远利益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利益的有机统一体,构筑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平台”。公司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改制上市成功,为公司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年实现产值超过3亿元。

2001年,中联重科整体收购了英国保路捷公司。这次收购是中联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尝试,为公司搭建了外向型发展的窗口。这次收购也将我国在水平非开挖施工领域的技术水平一举提前了至少20年。2002年12月,中联以承债方式收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老牌国有企业——湖南机床厂。通过改制,在理顺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实行了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第二年即实现销售收入、产值同比增长均超过100%,迅速实现扭亏增盈。2003年8月,中联与浦沅成功重组并购,创造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重组并购的最大手笔。2004年,浦沅分公司实现的利润,超过了其过去15年的利润总和。2003年9月,中联重科收购中标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性资产,从而占据了国内城市环卫机械市场的龙头地位。这些紧扣工程机械主业,涉及不同产品门类、不同产权所有制甚至不同国家的企业进行并购,达到强化主业的获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优化、整合了行业资源,提升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科技水平,从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2006年6月,中联重科顺利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引入了战略投资者,湖南省国资委与智真国际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前者将所持部分股权转让给联想控股的子公司智真国际,此举被业内誉为“中国防国外跨国公司巨头掠夺式并购的第一步”,并大刀阔斧地改造了董事会,形成与众不同的董事会架构。公司董事会7名成员中有4名是独立董事,第一和第二大股东分别只派出两名和一名董事。这使原有的国有控股、一股独大的旧格局从此一去不复返,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股权多元化、国有相对控股、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的中外合资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中联重科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博士10人、硕士81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全公司现有科技人员占全体员工近40%,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就有1100多人。如今,“中联”已是一家以工程建设机械为核心产品,集研发与生产于一体的新型国有控股大型高科技上市公司,总股本5.07亿元;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500强”、“中国机械500强”(排名77位)、“中国最具发展力上市公司50强”企业,也是湖南省“十大标志性工程”的龙头企业。从1993年至2004年,企业年利润平均增长超过60%,年产值平均增长超过70%。实现了从50万贷款起家到拥有35亿多总资产的“核裂变”。

目前,中联重科拥有地跨长沙、上海等地的5大产业园区,组建了混凝机械、汽车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路面机械等7大专业性公司(生产基地),主导产品已涵盖10大类别、28个系列、168个品种。针对各类产品发展并不平衡的特点,2003年实施了“核裂变”战略,简言之,即以中联品牌为核心,对工程机械子行业类别进行划分,以产品组团,从“母体”裂变出多个专业化公司,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完善产业链。目前公司已组建了7个专业性公司,完成了第一次裂变;其二是以产品细分的再次裂变。“希望用一个多元投资的主体,拖动多个国际品牌、多级投资者参股投资的产业群体,实现企业国际化、集群化的根本性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