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智障类语文教学期末考试(评估)改革引发的成功教学案例
佛山启聪学校 郑俏华
我国智障类学校的学生IQ一般都是在70以下,其中80%以上学生的IQ都在40以下,并且伴有社会适应性障碍。目前,国家正式出版的智障类教材只适用于IQ在50~70之间的学生,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是运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法。在这种背景下,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估方法的改革成了智障类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
我校智障类的语文教学,是坚持“以生为本,在做中学”的理念开展教学的。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坚持“来源于生活”,在教学目标上我们确立了“以学生的成长为纵向,以学科知识为横向,寻找交叉点”即为该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在此目标的基础上编写教学内容,再运用“做中学”的理念指导开展教学。
1.通过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代替传统的考试
我们在期末考试评估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如下4个方式代替传统的考试:
(1)通过教学图片展示课堂的学习模式。我们通过主要的、大量的图片展示,以展板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模式。
(2)通过学生作业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把学生平时的作业一一展示出来,让大家观看和评价。
(3)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展示学生学习过程的得与失。平时我们要求教师每上完一堂课就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等写出来。期末时就把自己写得较好的教学反思装印成册,共同分享。
(4)通过一台表演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这是评价内容的最重要部分,重点是通过学生在舞台上以“配乐诗朗诵、查字典比赛、集体背诵、橡皮泥砌字、读古诗画画、图文配对、课本剧”等形式展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表现。
2.通过舞台的展演综合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在距离期末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要求各语文教师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成果,用舞台的形式表演给全校师生观看。其中还要求教师们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过程搬上舞台,共同交流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也以此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由于是教学的展演,所以教师和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准备这次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把学生的知识真正在实践中运用起来。舞台展演的内容如下:
(1)配乐配舞朗诵。《大雁飞》、《静夜思》(一年级);古诗朗诵《画》、《所见》、《一去二三里》、《山行》(四年级);《我和我的祖国》(中职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五年级);《客人到我家》(六年级);《夏日海滩》、《月亮》(七年级)。
(2)汉字游戏“汉字托马斯”。
(3)互动游戏。拼读拼音;听句子,判断是否合理并改正;配对相关物件;将图片按正确顺利排列。
(4)课本剧。《从现在开始》(小学组);《幸福从哪里来》(初中组)。
(5)橡皮泥砌字(脑瘫学生)。
(6)查字典比赛。
在活动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特长生的表演,比如自闭症孩子的讲故事表演、背诵《诗经》的表演等,充分表现一些特长生的语文能力。
3.通过改革评价模式代替传统的卷面评价
学生的评价采取以下模式:学生期末总成绩+小组成绩(展演活动的成绩60%)+作业成绩(同学给分+科任教师给分占20%)+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科任教师占20%)。其中展演活动的成绩是教师、家长、观众根据各小组学生的表现给予小组评分,他们的平均分即是该小组学生期末的语文成绩。
4.教师参与者对这次活动的评价
A老师:相信学生,坚持到底。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知识和思想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这一途径,传授知识,除了要设计好教学活动,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还要相信学生。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实教师的信任与鼓励是推动学生成长最好的催化剂。当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举手投足间就会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师生之间会产生一连串的化学反应,并让学生最终达到教师预设的能力水平。而我们在进行课改的时候,也要充分信任学生,不能一开始就否定,觉得智障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起初我在讲解段落大意时,反反复复地强调课文内容,反反复复地分析总结段意,学生的回答却总是差强人意。每次回答问题都只能抓到一点,不能全面地回答。一节课,两节课,三节课……很多次都想放弃,总怀疑以他们的能力怎么可能会分析总结。可就在这时, H在课堂上自己总结出了段意,让我惊喜不已,委屈、压力在那一刻消失殆尽。古诗的学习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信任的魅力,以前讲授古诗时,我总认为内容太深,讲了学生也不会明白。可是在试着让学生自己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解释字意时,在绘图表达诗意时,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已经不再是一问三不知了。对于字词他们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遇到问题他们能勇敢地提出来。这一切让我终于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终于发现我们的学生还是有可塑性的,只要阳光充足,条件适合,他们一样会开花结果。
B教师:我找到了智障生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以前对于在杜威实用主义指导下的课改理念,有过挂羊头卖狗肉般的只改课堂形式不改理念,有过囫囵吞枣般的对课堂活动形式生搬硬套,也有过对课改形式的困惑。一开始的我就像在摸着石头过河,有理念呼唤,但缺少教学实践。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快乐教学模式,每节语文课都像在填鸭式地把我认为学生该会写的会读的都硬塞给他们,语文,让他们觉得寡然无趣。我知道是因为我没有带领我的孩子们走进语文的门槛,我不断地在摸索和不断地在改变。但课改的前路,我开始迷失,每天都在问自己什么是语文,因为我只看到前面是漆黑一片。
直到语文课改展示活动的开展,从筹备到正式开展,这个过程就像一个无形的道轨,让我把开得歪三倒四的语文列车慢慢开回在课改的铁道上。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杜威“做中学”实用主义的同时,自己在教学上也深刻地体验了“做中学”。课堂中画、演、玩等教学方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互相联系,密切结合的。课改下要求的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循规蹈矩而更多地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以趣促学,既调动了智障学生学习生活语文的积极性,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也增加了教师教好智障生学好生活语文的信心。
C教师:我发现不能以固有的印象去评价学生,应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想不到的能力。
我们一直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在课堂上的表现去评价学生的能力。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地体会到这是一种误区。如上所述,学生有很多在课堂上没有机会展现出来的能力,另外,学生在实际情况下的表现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例如:在平时的学习中,陈平彬同学的表现是很好的,在课本剧排练中也是相当出色,但在现场表演的时候,却没有其他同学那么自如,忘记台词、表现紧张、怯场等。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经常被学生出乎意料的能力吓一跳:黄文健同学平时写字不好,但用橡皮泥砌的字却工工整整,笔画分明;黎民柱同学平时上课答非所问,经常发呆,但是学部首查字法掌握得又快又好;陈嘉成和国成珍两位同学平时对语文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背诵课文很难完成,忘性大,表达不是很流畅,但是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却能发挥自如,并带动了其他演员;陈平彬和谭锦标两位同学根据实际排练的情况,大胆建议老师修改剧本……
以上的一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是很难去发现的,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却能逐一发掘。虽然我们的孩子不是全能的学生,但是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的某一个特长还是会展现出来的。
这次教学的改革,我的原意只不过是希望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改变一种根本就不适合评价我们学生的模式,同时也期待能通过这次期末展演的过程能加强家长、老师对学生的认同感以及挖掘学生的潜能。但是我们的收获远远超过了我们原来设想的。从老师对这次活动的总结中,我感觉达到了目的,让我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远远超越了“成功”二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