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宣卷被誉“活化石”

宣卷被誉“活化石”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宣卷被誉“活化石”宣卷活动曾经很早就在江阴全市各镇流传,历经沧桑,至今还在流行。宣卷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说唱艺术,以念佛宣道为形式,因宣讲的本子称为“宝卷”,所以这种形式被称为“宣卷”。段宝林教授因此把宣卷称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建国以后,宣卷活动受到限止,多数宣卷艺人改行转业,宣卷在农村趋于冷落,“文革”期间几乎绝迹。
宣卷被誉“活化石”_江阴民间文艺

宣卷被誉“活化石”

宣卷活动曾经很早就在江阴全市各镇流传,历经沧桑,至今还在流行。

宣卷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说唱艺术,以念佛宣道为形式,因宣讲的本子称为“宝卷”,所以这种形式被称为“宣卷”。讲经是一种小规模的群众聚会,民间又把它称为“做会”。它源于佛教的“俗讲”,产生于晚唐时期,算起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代开始流传在江南民间,成为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清代书坊还有多种宝卷刻本出售。宣卷,在中国说唱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宣卷题材广泛,自成系统,分为“圣卷”、“草卷”和“经卷”三种。圣卷都是神佛故事,如记述仙佛得道过程的《大香山》、《观音卷》、《何仙姑》等;草卷讲述的是历史故事、戏剧故事和民间故事,如《蓝衫卷》、《何文秀》、《碧玉簪》、《双蝴蝶》(梁祝故事)和《借黄糠》等;经卷以宣讲宗教教义为主,如《玉皇经》、《佛说三世因果经》、《八宝延寿卷》等。宣卷的主题以劝人为善为主,圣卷贯穿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草卷大多宣传忠孝节义、乐善好施、行善积德、扶困济贫等等。宣卷大多借讲经明旨,开卷语多为“劝善宝卷初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合堂大众齐仿佛,能消八难免三灾”。还有的宣卷把人生的哲理格言编成唱词,放在卷首,贯串全卷,到结尾再点明本卷主题。如《王花修行卷》开篇语:

世上为人只怕气,肚中吃饱便思衣。衣食两全多好过,又想好容美貌妻。美貌妻子娶进门,每日思量屋嫌低。造得高厅并大屋,缺少田地并地基。买得良田千万亩,缺少龙船无马骑。有了轿马并奴仆,又无官职被人欺,做了黄堂并太守,要想朝中挂紫衣。做了尚书并阁老,想做皇帝要登基。坐得龙庭称万岁,思量少张上天梯,可笑世上心不足,无常一到万事休!

中国民间文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曾经考证过,宣卷与敦煌变文存在着渊源关系。据考证,敦煌变文是我国古老的讲唱文学形式,在讲唱时,讲与唱有机结合,讲说的散文与吟咏的韵文交替进行,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有效地传达给观众。与宣卷所不同的是,敦煌变文在讲唱过程中,还采用道具——图画,画中描绘的是与讲唱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直观中,增加听取讲唱的效果。这种形式至今还有遗传,那就是藏族的“喇嘛玛尼”。“喇嘛玛尼”讲唱变文的时候,喇嘛经常张挂布画,用以图解他所讲唱的故事。可以说,我国的说唱文学、曲艺文学很可能是从变文开始的,后来的小说、评弹、说书、滩簧等,也都可能是从变文发展而来的。段宝林教授因此把宣卷称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确实,江阴宣卷中好多篇目,后来都被改编为滩簧、戏剧、评弹等出现在舞台上,如《借黄糠》、《双蝴蝶》、《何文秀》、《碧玉簪》、《失蓝衫》等。一些宝卷还被改编成小说、评书,如《山阳县》、《杀狗劝夫》等。目前,江阴城乡都有宣卷卷本流传,卷目有:《玉皇经》、《观音卷》、《唐玄奘取经》、《佛说三世因果经》、《焚香迎佛》、《王花修行》、《八宝延寿卷》、《双蝴蝶》(梁祝)、《何文秀》、《山阳县》、《受生卷》(洛阳桥)、《义虎宝卷》、《借黄糠》、《杀狗劝夫》、《蓝衫宝卷》、《下芙蓉宝卷》、《赵炎借寿宝卷》、《陶百万宝卷》、《十二月花名》、《十二支清香》等几十卷。

宣卷的艺术性强,它情节曲折,故事完整,主线副线互相穿插,各种人物形象丰满,讲究情节铺排和人物塑造;宣卷中的人物风情描写通俗、简洁,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民歌,不同于一般地方戏曲的独特曲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的特色。宣卷由一名民间讲经艺人(俗称“佛头”)主讲,采取坐唱形式,通过说唱形式宣讲宝卷,寓教于乐,劝人行善。听讲者一般是中老年人,他们对这种娱乐形式很是赞赏,乐意参加,同时借听宣讲的机会,放松身心,自娱自乐,增加生活情趣。

宣卷念、唱并用,唱的多,念白少;唱句语言优美、精炼,全部押韵,通俗易懂,易唱易记,一般以当地方言作念白、吟唱。念白和唱词都以方言押韵,念唱起来朗朗上口。吟唱曲调一般以吴歌和苏南民间小调为基础,以佛教梵音为基调,耳熟能详,易学易唱。在宣讲过程中表演本色,道具简单(领唱人带一把折扇,或者敲击木鱼),“佛头”一般穿中式对襟便装或唐装;和唱众人,大多便装为主,穿戴整齐,一些七十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往往穿着色彩鲜艳的衣裙套装,盛装打扮,以示庄严隆重。

宣卷伴奏乐器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以木鱼、罄、铃、响板等打击乐器为主。宣卷时,由“佛头”一人单口说表;唱的部分,“佛头”一边敲击乐器,一边领唱,其余人有部分跟唱,大部分为齐声和唱。人数可多可少,少可十来人,多可上百人应声和唱,气势宏伟壮观。现场围观者甚众。

宣卷分为在寺庙中和家庭里两种。一二十人的宣卷活动,大多在房屋宽敞的事主家中举行;数十人、上百人规模的,大多在庵堂、庙宇、宗祠等场所,也有在事主家门口搭建凉棚开展活动的。宣卷现场布排,除设立“佛头”主唱席外,和唱人分排两面对坐,形同开会,所以也称作“佛会”。

在寺庙里,每逢菩萨生日,“佛头”就会聚集起一些人,结合佛事,宣讲经卷。在农家宣卷,一般是有人过世以后,在家诵经、念佛。在堂屋里、庭院里,几张八仙桌拼成一长溜,“佛头”独坐一面,其余三面由和佛的人围坐,听经的人或坐或站,挤满一屋,“佛头”点起香烛,喝点水,清清嗓子,木鱼一敲,就开始讲了。“佛头”每讲一段,末一句总要放高音量拖长调头,“和佛”的人就接着最后一个字,拖着长调齐声相和,其他人也可以跟着和唱。寂静的乡村之夜,和佛之声激越响亮,传了开去,荡漾在广阔原野,也是一种风情。

江阴的宣卷活动遍布全市各镇。建国以后,宣卷活动受到限止,多数宣卷艺人改行转业,宣卷在农村趋于冷落,“文革”期间几乎绝迹。20世纪80年代以后,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宣卷活动又开始复苏和重新活跃起来。如今在全市各镇,都有宣卷活动在举行。宣卷,这个古老的传统文化,它的生命力正在绵延!

img16

新城东办事处“老太堂”里的宣卷活动 (花炜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