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注陆宣公奏议十五卷

注陆宣公奏议十五卷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注陆宣公奏议十五卷 (唐)陆贽撰 (宋)郎晔注元至正十四年刘氏翠巖精舍刻本。陆宣公著述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奏议最为恳切动人。可见陆宣公奏议,到宋代仍然没有失去其固有的价值。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七著录《陆贽奏议》十二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陆宣公奏议》二十卷,并谓“又名《榜子集》”。郎晔注《陆宣公奏议》则为十五卷。

注陆宣公奏议十五卷 (唐)陆贽撰 (宋)郎晔注

元至正十四年(1354)刘氏翠巖精舍刻本。杨绍和跋。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同,细黑口,四周双边。

陆贽(754—805)字敬舆,唐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代宗大历六年(771)进士,又中博学宏词。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朱泚叛乱,随德宗奔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夫悍卒,读之无不挥涕感动。贞元七年(791),拜兵部侍郎,八年(792),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十年(794),为户部侍郎裴延龄所劾,罢相,次年贬忠州别驾。顺宗即位(805)召还,诏未至而卒,赠兵部尚书,谥曰“宣”。

陆宣公著述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奏议最为恳切动人。北宋司马光尤其重视陆贽的奏议,在撰写《资治通鉴》过程中,便采集陆氏奏议三十九篇。北宋元祐八年(1093),苏轼等朝臣曾联名上书宋哲宗,建议将陆氏奏议加以缮写进呈,置于陛下坐隅,反复熟读,如见贽面,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可见陆宣公奏议,到宋代仍然没有失去其固有的价值。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七著录《陆贽奏议》十二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陆宣公奏议》二十卷,并谓“又名《榜子集》”。郎晔注《陆宣公奏议》则为十五卷。

考郎晔,字晦之,清时因避圣祖名讳,改题郎煜,宋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事同里张九成,尝编《横浦日新录》。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特奏得官,主绍兴嵊县簿。以儒学知名。此本《陆宣公奏议》前有郎晔进书表,谓:“迪功郎、绍兴府嵊县主簿臣晔言:‘臣所注唐陆宣公贽《奏议》十五卷,缮写成帙,谨诣登闻检院’……。绍兴二年八月初七日进呈。”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二十九谓:“表(进书表)中有云‘恭惟至尊寿皇圣帝’。考淳熙十六年光宗受内禅,尊孝宗为‘至尊寿皇圣帝’,次年改元绍熙,则‘兴’为‘熙’字之误无疑。”因知其进书不在绍兴二年(1132),而当在光宗绍熙二年(1191),如此,其进书表中所落衔名也就合乎时间逻辑了。

此书宋时是否刊行,难以详考,就目下所知,元至正十四年刘氏翠巖精舍所刻此书,当是现存郎注本此书的最早刻本。此本卷一后有明显的挖补痕迹,而于挖补之纸面上有补写“至正甲午仲夏翠巖精舍重刊”木记两行,并有聊城海源阁杨绍和短跋:“此本乃辛亥岁购于袁江,卷一末有至正重刊木记,为书贾裁去,因据张氏《藏书志》补录之。时同治纪元秋九月方客历下泺源书院,东郡杨绍和识。”因知此本入海源阁前,其刻书木记已被书贾挖去,意在消弭元刻之证以充宋。奈杨氏谙于版本,并熟悉各家藏书,因而被裁之木记又由杨氏从张氏《藏书志》中所补来。今检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九,果谓此书“卷一后有至正甲午仲夏翠巖精舍重刊”木记。因信此书确为元至正十四年刘氏翠巖精舍刻本。

建阳刘氏刻书始于北宋,历宋元明三代而不衰,是建阳地区刻书名坊。宋时刘氏刻书在建阳麻沙,宋末元初迁居书林,其始祖为刘君佐。君佐,字世英,号翠巖,宋咸淳六年(1270)进士,曾任南恩道判,入元以刻书为业,铺号就是翠巖精舍。到至正十四年刻郎注《陆宣公奏议》时,已是刘君佐的后人,但铺号仍是翠巖精舍。据谢水顺、李珽《福建古代刻书》谓此本序后还有较长牌记:“是书也,陈古今之得失,酌时势之切宜,故愿与天下共之。幼学壮行之士倘熟于此,则他日敷奏大廷,禹皋陈谟,不外是矣。”其广告推销之势甚强。此本乃刘氏翠巖精舍刻书并传世者之一,洵为珍贵。

此书钤有“谦牧堂藏书记”、“杨绍和”、“协卿珍赏”、“杨彦合读书记”、“东郡杨绍和字彦合藏书之印”、“东郡宋存书室珍藏”等印记。谦牧堂是揆叙藏书斋号。揆叙字恺功,号惟实居士,清满洲正白旗人,明珠子。康熙时官左都御史。有诗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