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张虹散文对“美”的构造

论张虹散文对“美”的构造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张虹散文对“美”的构造[1]袁栋洋张虹出生于汉水上游土肥水美的汉中三角洲地带南沙河畔。张虹的散文思想主要也在于对“美”的审美心胸的建构,审美对象的观照和审美创作真、朴、淡的文艺活动中。出生陕南汉中的张虹一方面受环境的熏陶,加上传统文化道家思想贴近自然的影响。这是张虹作品的大戏头。
论张虹散文对“美”的构造&;;&;;&;;&;;_汉水文化研究集刊4

论张虹散文对“美”的构造[1]

袁栋洋

张虹出生于汉水上游土肥水美的汉中三角洲地带南沙河畔。这个地方有秦巴庇护,汉水滋养,沃野天阔任鸟飞,橘林似火一片红,白鹭翻飞,鲤鱼鲜美,鸡鸣狗吠,牛哞羊归。生在这个温柔之乡,即使没有美味佳肴,也抵不住自然的诱惑。张虹创作的独特性在于,她是吸收道家的“自然”之道,内化自然重“内美”而轻行迹,标举自然天成,力主美与真(自然之道)的统一。地域条件的特殊,自然环境的优美,传统文化的影响,“自然”构成张虹创作的底色,而传统以道家为主亲近自然的文化是张虹陶醉自然的表现。“自然”一词主要是对自然存在物的表面提示,偏重于表现事物的本真。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是把“大美”表现出来,也就贴近走入了“自然”,即“道”。张虹的散文思想主要也在于对“美”的审美心胸的建构,审美对象的观照和审美创作真、朴、淡的文艺活动中。

一、张虹散文对“美”的审美心胸建构

“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崇尚自然之道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基点。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认为万物的生命和本体是气,即“道”,“道”是“有”与“无”“虚”与“实”的结合,“道”不见其形状,不见其穷尽,不见其功能,所以能够实现对其“道”的观照,也就实现了“至美至乐”。但是这就必须要求审美主体排除一切利害关系,这也就提出了审美心胸建构的理论。老子提出“涤除玄鉴”,庄子提出“坐忘”“心斋”,经过后人的发挥,这一理论具备了丰富的内涵。在商品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下,张虹能够不急不躁,把“真情实感”视为作品文格成功的前提条件,这是她自然之道的体现,也是她在当代文坛应该受到关注的可贵之处。她说:“作家应为自己的心灵真实写作。”在《悠悠沙堰水》一文中,她借兰老师对“我”的教育说:“不论画什么,都得充满感情,就是说要了解你所画的人。”了解了,才能产生真,真实了,雕刻的人才会充满感情,以情传情,回味无穷。“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在真也。”如果不真,文学就走入艺术的反面。如果真是入美的基础,也是创作活动中审美心胸的基础,那么,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心斋”“坐忘”也就是审美心胸的第二个基础,即审美主体排除各种利害得失,保持一个空明的心境。张虹保持这一点,并作了成功的发挥,所以我认为,张虹的作品应该在当代文坛上得到关注。

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是用来愉悦人的心情,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作为审美主体,若不能摆脱实用的功利考虑,抵制不住社会各种侵蚀和诱惑,就不能发现审美自然,不能从有限的山水草木中把握宇宙的无限生机,就得不到审美的愉悦。出生陕南汉中的张虹一方面受环境的熏陶,加上传统文化道家思想贴近自然的影响。张虹深谙审美心胸对于艺术和审美的重要性,“涤除玄鉴”,“心斋”得到她的继承和发展。张虹说:“文学,这寂寞的事业,当我和它厮混日久,想摆脱的时候,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她看来,如果放弃不下名利,“生活的诗意消解甚至消失,原先水漉漉的生活,变得犹如老妇人的脸,沟壑纵横,惨不忍睹。这是部分生活在残酷的商业社会必然的命运轨迹。”在张虹的眼里,文学成为心灵呵护的盾牌,坚守住它,就抵御了生命的消解。所以文学纵使寂寞,张虹也把它看作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张虹结合当下物欲横流、文人下海的现象说:“我一向反对人们为了功利和某种欲念而放弃生命层次的追求”,并告诫文人说:“文人不应该躲在经济建设的后方轻吟浅唱,更不应该在金钱大潮的冲击下自暴自弃。”“文人应该在轰轰烈烈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寻找新的出路……无论文字生涯多么清苦,都要尽心尽力,尽可能做得更好。”“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小心呵护那一朵朵事业的小花。”为了在文学的净土上留下自然,她说:“我应该走进花园去寻找一朵白色的月季。我应该在我生命的书页里不断地填写崇高和美丽。”这些话,都是作家谈审美心胸建构的问题。

二、张虹散文对“美”的审美对象的观照

在彻底排除利害得失的考虑之后,外界的欲望就不能扰乱自己,这就有了一个空明的心境,从审美观来说,就可以进入大自然,发现各种鸟兽之美,形成审美意象。老子主张“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师法自然,强调真。庄子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生和自然,以“道论”作为论证其人生理想和追求的哲学基础,自然也就将美视为高于真与善的终极目标。张虹放弃名利,守护寂寞事业的审美心胸,为审美观照打下了精神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发现自然美(这里的“自然美”不只是大自然的美,还包括自然而然的“大道”之美)。在张虹的审美观照世界里,美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举其大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汉江上游自然环境的美。这是张虹作品的大戏头。张虹出生于风景如画的汉江上游汉中,自然风光的瑰丽常使张虹流连忘返。浅浅的沙滩,哗啦啦的流水,蓝色的天空,翠绿的青山,自然间的一切,仿佛每一滴绿汁都浸在张虹的血液里,使她“独自坐在高大的北渠堤岸,从老榆树的桠间与月亮痴情相思。”“看不见她残缺的一面,痴迷地看着她的美丽。”仿佛她天生就“易于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与诗意的特质。”甚至她把大自然人化,与其进行心灵的交流,“听见林中非常强烈有力的对话,脚边,正有一堆美丽异常的羽毛和斑斑血迹,这是谁的泪洒向大地?”“这儿也是一部艰难的生命流动史。”黄叶、木棍、烛草、石头、沙滩、白兔、归雁、小船、南沙河,这里的一切都注入了张虹的生命之河,她们都是美丽的。张虹热爱这片神奇的土地,爱这片到处洋溢着大自然美丽的世界。美,是这片土地的代名词。

( 2)人物形象的美。大自然的一切景物化为张虹生命之中美的细胞之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人身边的动物,也就进入了张虹审美观照的视野:沉湎于学校生活的单纯与甜美;老师的关爱,师生之间的关系;学校的“圣土”;艰辛的农民;艰苦的农村;远在他乡的打工仔;温柔善良不惜生命追求爱情的农妇、艺术家、领导、部门政府官员等等,都被作者铺上迷人的彩妆。偶尔画面上有些“丑”的角色,如《柔羽地带》中的“班长”。但她不坏也不恶,她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她的“丑”是一种忧伤美的表现。也许这些在别人眼中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情景,但在张虹的审美观照中,这些形象却注入了自然的色彩,光芒万丈。他们平平淡淡地生活在大自然的足下,受到大自然的淋浴,回归生命的本真。作品中大部分主人公为了摆脱精神的困境,选择回到农村。那里是他们人生的归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疲惫的心才能得到片刻的休息。所以,在张虹的笔下,人物形象的美是一种清纯淡雅,不着粉,不画眉的纯天然美。

( 3)民情风俗的美。民情风俗受民俗文化的影响,与地域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是地域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但不同地域文化的民俗,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而变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却显示出带有规律性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的民情风俗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显示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在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论述了汉水上游传统文化的特征:杂糅多家,以道家亲近自然为主。张虹的作品,也是这种文化的反映,如《江怨》对汉江爱恨交织形成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这是特殊地理环境积淀生成的汉江情结的印记。《让鬼安息》《天堂寄语》《留鬼》《天崖归魂》《情人与鬼节》等等作品包含楚文化的神秘,但陕南“好祀神鬼”的习俗也是曾经张鲁统治汉中炼丹修身以求长生不老的做法的反映。“纳吉”“清期”“亲迎”的地方婚姻习俗,儿女孝顺父母,渡船接情人,到江上寻求金色的梦,在大城市漂流一圈又回归大自然的怀抱等,张虹的作品合起来就是一幅汉江上游民俗风情画,画的核心是回归大自然。

三、张虹散文对“美”的审美创作活动

自然之道在作家审美心胸、审美观照中的灌注,不能不要求作家审美创作过程及作品本身的自然天成。庄子主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大巧若拙”,“重心轻迹”的观念,要求人工雕琢必须雕而无痕,涤除矫揉造作之迹,这对后世影响很大。张虹在这方面的发挥,主要围绕真、朴、淡进行文学创作。其表现为文艺内容和形式的真,语言的朴实无华和风格的平淡。

张虹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情意,笔者惊讶于她运用语言的独到。语言是发自作家内心的东西,是真心实感的外化。读张虹的作品,就会感觉到湿漉漉的感情源源不断地从她的文字中渗透出来。语言饱满,词语独到,仿佛对于自然环境的美不知道是“蝶恋花呢,还是花恋蝶。”“初夏的浓荫覆盖着南沙河岸边婉婉似蛇的沙堰,欢欢淌过千年万年的沙堰莹澈透明,像热恋中的情人的怀抱,弥漫着醉人的气息。”作家陶醉在自然环境中,甚至“弄不清自己变成了鱼还是鱼变成了我”的境界,读者陶醉在作家的描写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质朴。

张虹以真心实感的流露,语言的纯熟,创造出平淡的风格。把自然和平淡联系在一起,以平淡为自然是很难达到的境界。“淡”是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老子谈到“美”时说:“‘道’之出口,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第三十五章)宋代的苏轼、梅尧臣等人在此创作理论中,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风格——平淡,在文学艺术中影响很大。张虹对自己也有这种要求。她笔下的自然景色,人物故事都是在平淡中生活,有的看似经历过一场大风大浪,但结局回归了自然的平淡。张虹的笔下,一般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有的只是“等待下雪”般日常的平淡,平淡的生活,平淡的情感,平淡的言语,殊不知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渊明的诗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波涛起伏的情节,没有喧嚣的闹市,只有平平淡淡的语言,采菊东篱下的美景。这大概是他的平淡风格所定吧!笔者对张虹作品尤为感兴趣的,是她的《天马》和《水葬》,淡淡的情调,优美的景物,平淡的生活。读着,我无意想起《边城》,似淡而实美。张虹大部分作品属于这一类,这就是一种绮丽的平淡,是一种深厚的隽永美。

张虹的文学思想是刻着汉水上游传统文化和地域环境优美的情感的歌,它挟带着自然之道的崇高,用寂寞之心唱,唱出自然平淡,为当代文坛带来一股充满野味的香气,时时叩动人们的心灵深处。

【注释】

[1]该文原载《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