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马人“家”

白马人“家”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白马人“家”马东平摘 要:本文以甘肃省陇南地区文县白马河流域铁楼乡分布的白马人为个案,来描述白马人“家”,即白马人村落的地域分布、村落环境的空间形态以及民居建筑习俗等方面,进而从一个层面和侧面来展示和阐述白马人“家”独特的民俗文化及其底蕴。其中白马、勿角、铁楼以及博峪这4个乡白马人最为集中。
白马人“家”_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论文卷

白马人“家”

马东平

摘 要:本文以甘肃省陇南地区文县白马河流域铁楼乡分布的白马人为个案,来描述白马人“家”,即白马人村落的地域分布、村落环境的空间形态以及民居建筑习俗等方面,进而从一个层面和侧面来展示和阐述白马人“家”独特的民俗文化及其底蕴。

关键词:白马人 村落环境 建筑习俗

白马人有独特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语言和信仰,是一个文化形态相对独立的少数族群,现代白马人集中分布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的白马、木座等4个乡,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的草地、勿角等11个乡,甘肃省陇南地区文县的铁楼、中寨等10个乡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的博峪乡,共计26个乡(如图1所示)。其中白马、勿角、铁楼以及博峪这4个乡白马人最为集中。关于白马人的族属识别问题,2O多年以前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迄今未有统一定论。2O世纪5O年代,白马族群被划归为藏民族的一个边缘地域分支,并定名为白马藏族。当前国内许多民族学者认为,白马人是我国古代北方重要民族氐族的后代,是至今依然保持氐族语言、文化传统的惟一土著族裔。氐族历史纷繁复杂,准确梳理其脉络已非易事,但研究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助于人们“去伪存真”,因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俗文化在具有扩布性、变异性的同时还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本文以甘肃省陇南地区文县白马河流域铁楼乡分布的白马人为个案,来描述白马人“家”,即白马人村落的地域分布、村落环境的空间形态以及民居建筑习俗等方面,进而从一个层面和侧面来展示和阐述白马人“家”的独特民俗文化底蕴,也为研究者追踪白马人的发展历史提供最本原的佐证。

一、白马人的分布及其地域特征

文县白马人主要聚居在境内的白马河流域(见图1),白马河发源于铁楼乡海拔3543米的石垭子梁,从全乡穿境而过,经城关镇干沟坪、刘家咀、西元汇入白水江,为文县八河之一。白马河流域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铁楼乡,铁楼乡位于文县西南部,东邻城关镇,南连上丹乡,西南接四川省平武县,西北与四川九寨沟县接壤,北靠石坊乡和石鸡坝乡。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32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8%。铁楼乡辖16个行政村,其中白马人主要集中在十三个寨中。白马人聚居的主要有麦贡山、立志山、腰坪山、夹石山、强曲、枕头坝、迭堡寨,杂居的主要有阳尕山、草河坝、案板地、入贡山、中岭山和竹林坡。人口共计3421人。

处于白马河流域的铁楼乡属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差异很大,“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林海苍茫。水资源丰富,水草肥美,箭竹青翠,是动植物的乐园,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苏门羚、秀鸡等珍稀动物,生长银杏、杜鹃、椴木等珍稀植物,国家在这里设立了白马河保护站,坐落在苍山林海中的大熊猫驯养场(最多时曾饲养着6只大熊猫),位于海拔2000米的邱家坝,公路可直达,距县城40多公里。铁楼乡大部分地区产玉米、小麦、洋芋、荞麦,白马河下游部分地区产水稻经济作物主要有闻名中外的纹党,还有花椒、核桃、生漆等。

img41

图1 白马人聚居地分布范围及白马河流域

白马人聚居的白马河流域在展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始性、多样性、稀有性及典型性的同时,也以白马人特有的绚丽文化展现着文化的多样性、典型性、原始性和稀有性。

二、白马人的村落环境

文县铁楼乡境内的白马人,大部分生活在麦贡山、腰坪山、中岭山、入贡山、强曲、案板地等高山村寨,也有一部分与汉族杂居在白马河畔的低坝中。白马人在白马河流域的白马沟里散落地垂直分布(见图2),通常聚族而居。不管是高山寨子还是河畔低坝,白马人村落坐落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以山脉与河流为主体框架的大自然景观,成为村落整体依托的基础背景。在村落选址时对大自然山水的巧妙运筹,成为村落文化景观的一大特色。崇敬自然、利用自然、珍惜自然是白马人选择宜居家园的原则。例如高山村寨案板地就体现了这种白马村寨的选址原则。从白马人聚居的强曲村寨下来,就看到一帘瀑布自山巅直泻而下,那是当地居民认为是菩萨显灵的云瀑寺瀑布(据说,云瀑寺瀑布在正月十八为枯水,正月十九就有水了,年年如此,被当地居民传为菩萨显灵)。案板地村就在云瀑寺瀑布的左上侧。关于案板地村名的来历,一说这里小得像一块案板,二说它平展得也像一块案板。虽然案板地村是在高山顶上,但村民的院落也高高低低,参差错落。案板地依水傍山,真正是山脉与水流为主体框架的大自然景观,成为村落整体依托的基础背景。

img42

图2 白马河和白马沟里的村落远景

又例如处于白马河畔的草河坝的寨子(见图3),是一个有3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白马河从山寨中间流过,竹林茂密,古木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寨北住着十多户白马人家,寨南住着十多户汉族人家,中间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把河南河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img43

图3 白马沟里的草河坝

所以,白马人根据白马沟的特有地形地貌,一般在有利于自然通风与接纳日照的地形方位,选择靠近水源的位置建设村寨,以利于生产与生活,也强调居住场所应有背景依托,以利于聚风藏气,求得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平衡。

三、白马人的民居建筑及习俗

白马人的住房多为典型的土墙板房,板屋土墙房民居平面呈长方形,一般东西走向,大门开在西边。白马人家一般是一户一院,院内建筑主要为坐南向北的正房,有三间屋、五间屋和六间屋。正房一般建为二层或者三层,一层住人,二层堆放粮草、什物等。要是三层,楼下关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堆放粮草、什物。侧面建有厨房(见图4)。房屋室内高2米左右,房间面积大小无定制。以三间房为例,一般两间通,一间隔开,相通的两间为主房,两边或一边的房子也叫“霸铺”,白马语为“鸟日”,为卧室,一般在这里留有楼梯,通向楼上。白马人堂屋两扇门,耳房一扇门。有句当地俗语这样描述白马人的房屋:“山里房子真奇怪,三间房子通球得。门槛高得砍膝盖,睡觉不给枕头光铺盖。”为什么房子的门槛高的“砍膝盖”,当地人如此解释:过去在白马人的经济方式中狩猎占很大的部分,所以,寨子中养的狗很多,为了防止狗,就把门槛造高,还有就是防止陌生人的突然闯入。这样的解释也使笔者进行一番思索,白马河流域的白马人生活在白水江大林区,这里除了小型野生动物,也生存着许多如熊、野猪等大型动物,以前,除了种地,白马人还以狩猎为生,这从白马人的自制火药可以看出,这样的建筑形式也是为了防止林区虫、蛇的肆意出入和虎狼的贸然闯入。当然白马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历史上时常受到强势群体的侵扰,这样的高门槛也是为“阻挡”陌生人而建造的心理防线。

img44

图4 白马人住宅

白马人修房首先要根据地势选方向,要请阴阳先生下罗盘(定方向),然后才修房子。传统的板屋土墙房多建于平地或缓坡地,地基用锄略挖即成,一般情况不夯地基。白马人修房子的第一个步骤为立架子(图5)。先用很长很粗的木料做一个三层小楼房的大筐架立在垫平夯实的土地上。在立架子的过程中,架中梁是最重要的,也是需要举行仪式的过程。具体为:请来阴阳,写下八宝符,贴在中梁之上,并在中梁之上打上八寸眼,在眼里放上笔、墨、皇历、五色粮食、小钱甚至珍珠玛瑙等物,当然这种习俗也是造屋人对家中平安、五谷丰登、家财旺盛等美好愿望的祈求。然后请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架上中梁。架梁这天,盖房人的兄弟姊妹拿上酒、肉等礼物来祝贺,主人也杀鸡宰羊进行招待。搭好架子,就用石头起柱脚。白马沟里也盛产石料,当地人就地取材,用石料来支撑房架子。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5·12”大地震后重建的展开,白马沟里的石料由原来的一块三四十元猛涨到百元以上了,这种行情也促使年迈的石匠(见图6)更加奋力地抡着锤子,赶制紧俏的柱脚石。

img45

图5 白马人房屋架子

img46

图6 白马沟里的石匠

夯出的土墙是白马人土墙板房中的主要特色。白马人建房子比较快,尤其是夯墙。研究者在田野调查期间,一日早晨从县城出发,在白马沟中遇到人们夯墙的场景,由于不便下车,想下午出来时再拍摄夯墙场面,结果下午出来之际,房子四周的土墙已经夯高,场景已逝。究其原因,原来白马人建房不是每家单干,而是相互打帮工,一家盖房子,可能全寨子人都会参与帮忙。现在白马人房屋中的土墙也逐渐被砖、石料甚至水泥等现代材料所代替。

img47

图7 正在夯墙的白马房

房屋的“土墙”完工后,就要体现“板屋”特色了。随后就在各个大梁间钉椽子,再在楼层间钉上木板,最后在马鞍形的房顶上盖上顶。传统屋顶是砍劈而成的一块一块长方形的木板,如鱼鳞一样把它们铺到屋顶,木板的两端均有大石,以防止被大风吹掉,这样形制的房屋也称为沓板房。现在白马人房屋中沓板房已经很少见了,一般屋顶用的都是灰瓦。

最后剩下的就是木匠的活了。例如装门窗、二三楼的栏杆、进行修饰等。总体来看,白马人的建筑中木料使用甚多,这和白马人世代居住在森林植被好的大山深处,木材取用方便有关,当地人祖祖辈辈修建房屋的主要材料都是木料。过去白马人就地取材,村里的青壮劳力都来义务帮忙,盖房的成本相对低廉。但现在林木不能随意砍伐了,买一根松木要三四百元,建一栋房屋,就要用掉几十根柱子,请人帮忙还要给工钱。“5·12”大地震后,受灾的白马村寨村民都为修房子而发愁。

白马人室内的陈设物品都比较简陋,主要是以橱柜和火炉为核心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家里日常生活用品很少。橱柜除了用来放置锅碗瓢盆,主要功能是神位,所以又可以称为“神橱”。现在随着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白马人橱柜上供奉的不仅有自己民族原有的神灵,汉族等其他民族信仰的菩萨、观音甚至耶稣也逐渐成了信仰的对象,受到供奉和朝拜。

白马人的生活与火密不可分,他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火塘。让研究者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白马人见面邀请客人时说“到屋里烤火来!”在白马沟里,常看到人们在路上燃起篝火在烤火,在院里也燃起篝火在围聚(图8),在屋里更是设有火塘在取暖。一般火塘所在,也是全家人的活动中心所在,室内生活的全部如吃饭、喝酒、待客、开会,尤其是正月里的跳“池哥”、敬神等都在这里。日夜燃烧的火塘是白马人的生命摇篮。白马人还爱跳火圈舞,每年的腊月初八,全村的小伙子都要上山打柴,打来的柴摆在大场上。到晚上,白马人燃起篝火,扯起圈子,唱歌跳舞,从腊月初八一直跳到翌年的正月十七。每年的正月十五是白马人的“火把节”,人人高擎火把向山顶进发,祈求五谷丰登。火也是白马人这个古朴民族心灵深处对自我生生不息的期盼反映。

白马人的厨房单设,一般在主屋的侧面。白马人厨房最特别的设备就是有三四个灶眼的大锅台(见图9),锅台呈弯曲状,有利于主妇同时照顾多个灶眼。锅台上的铁锅从大到小排列,大锅甚至超过了一米,主要是用来煮酿酒的粮食。白马人生活的地方大都是高寒林区,气候阴冷潮湿,他们一年四季都要喝酒驱寒。天长日久,养成了人人喝酒、家家酿酒的传统习惯。他们经常喝的不是高度数的白酒,而是在自己家里用玉米、高粱、大麦燕麦等五谷杂粮酿造的类似黄酒的低度酒。一般人家一年都要酿两三大缸酒,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常喝不断。白马人相聚,总是一边跳舞唱歌,一边举碗豪饮。所以,煮酿酒粮食的大锅就成为白马人厨房的必需设备。

白马人厨房中的另一个特有设备就是悬挂在大锅台之上的一个长杆子,此物主要是用于悬挂大肉,制作熏肉而设。白马人常年所用燃料主要是周遍树林里的小木材,自然的燃料产生的烟雾是制作熏肉的天然材料。由于大部分白马人基本生活在高山深林之中,生活普遍困难,物资较为匮乏,所以,一般只有过年或者家有喜事等情况下才杀猪宰羊,所以,不易腐烂的熏肉就成为白马人家的最重要的肉食补充。而白马人家锅台之上的悬杆也就成为厨房中的必备了。

img48

图8 白马人的厨房

img49

图9 白马人的篝火

从古至今,生活在白马河流域的白马人在对外界压力的被动适应和对自然的主动适应中开辟了自己的家园,创造了家园的生活环境和建筑风格,而且创造出来的一切文化和白马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相融共存。在白马人“家”的形成中,研究者深深体会了源于自然、融于自然的文化的持久魅力。

(作者简介:马东平,女,1973年11月生,副研究员,民俗学博士,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就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