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马人火圈舞的来源

白马人火圈舞的来源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歌声音调的凄凉、悲伤更是白马人火圈舞起源于战争的有力佐证。腊月初八是白马人火圈舞开始的节日。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白马人,我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认为白马人的火圈舞来源于战争,发展变化于生产生活,艺术化于人类进步、民族融合。白马人,这个多灾多难、充满传奇的民族,以火圈舞为终年最大的乐趣,通过火圈舞对唱相互交流学习,追忆过去,向往未来,通过唱丛火的燃烧起因,唱到最终变为灰烬来传承白马人独有的文化。
白马人火圈舞的来源_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论文卷

白马人火圈舞的来源

余石东

摘 要:火圈舞是白马人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马人围火而歌,绕火而舞,男女集体手牵手边歌边舞是白马人火圈舞的主要特点。火圈舞唱词、舞蹈形式都集中体现出它来源于战争,与战火相连的丰富内涵。歌声音调的凄凉、悲伤更是白马人火圈舞起源于战争的有力佐证。

关键词:白马人 白马文化 火圈舞

一、白马人“火圈舞”来源于战争

甘肃文县、四川九寨沟县、平武县两省三县十个藏族乡的藏族,是藏?是羌?是氐?在史学界颇有争论。但是有几点是一致认同的,那就是古老的语言、奇特的服饰和习俗的特色浓郁。为了抢救挖掘、保护这些中华民族珍贵的民族文化,避开无休止的族属认定争议,陇南市成立了研究会,确定其称谓为“白马人”。白马人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白马人喜欢歌舞,有人夸赞白马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确,白马人的生活离不开歌舞,可以说白马人逢酒必歌,有歌即舞,歌舞伴随白马人走完漫漫人生路。

腊月初八是白马人火圈舞开始的第一天。生活在文县铁楼藏族乡十四个山寨的白马人,每至这天,全村的小伙子都要上山打柴,回家后按先后顺序摆放在场边或街道上,有的还要写上自己的名字,让过往的人评判。村里的长者通过柴的多少、整齐程度,就能看出小伙子的能力和精干程度。若柴七长八短,捆不扎实的小伙子,就会受到本村姑娘和邻村过往姑娘的讥笑。这些柴用于村内的老年人、小孩子们在节日期间烤火。节日从腊月初八要持续到正月十七才能结束。腊月初八,全村人吃过晚饭,青少年男女、小孩便自然聚集街头,在会首处借来锣鼓器具,从村口第一家起,按村内建房先后顺序,重复千年的轨迹,敲锣打鼓,唱上凑柴歌,向挨家挨户凑柴,不能遗漏一户。锣鼓队每到一户,主人便将柴主动拿到大门口。给该活动凑柴是自愿的,多少不限,但凑柴队要柴是强行的,每户必须要有。最后把凑集的柴全部集中在街道中心或场地里点燃,青年男女手牵手唱起伴舞歌,跳起火舞圈。这种活动同样从腊月初八开始要持续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七,每天从不间断,年年如是。白马山寨也从腊月初八开始杀猪,准备过新年。腊月初八是白马人火圈舞开始的节日。

白马人的歌舞种类很多,曲调各不相同,有普歌、山歌、乘凉歌、劳作歌、火把歌、火圈歌、哭丧歌,尤其哭丧歌,也如同其他歌一样,悲恸中饱含着动听、优美。舞有面具舞、十二相舞、圆圆舞、火圈舞、熊舞等,但是,这些歌很少有活泼欢快、激情浪漫的词曲音调。无论从声调里,还是从唱词里,听者都感觉充满了凄凉和悲忧。熟悉白马人歌舞,听懂白马人歌唱的人,当听完一曲白马人的歌,手中接过一碗美酒时,便会潸然泪下。火圈舞形式多样,变化多样,唱词古朴,在白马山寨是一种最流行、最壮观、青年男女最为喜爱的舞蹈。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白马人,我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认为白马人的火圈舞来源于战争,发展变化于生产生活,艺术化于人类进步、民族融合

二、白马人火圈舞特征比较

我国许多民族都有围着篝火歌舞的习惯,有的跳、有的唱、有的弹、有的舞,他们是自由的、轻松的,但是白马人的火圈舞就不一样,它有规定,自始至终手牵手不能断开。

一是名称和动作与战争相关。我们通过观察白马人的言传,火圈舞伴歌的曲调,歌者的心理状态等,不难发现火圈舞是白马人战斗的产物、战火的结晶。在封建时代,封建朝廷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因此,白马人时常处于警惕状态,他们就刀剑不去身,以备随时还击,并常以山头为营,在场中点燃熊熊大火警示。在战争生活中,青壮年聚集起来防止敌人袭击,夜深未免瞌睡,男女们便以对歌、奔跳自娱,这样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自然也就成了白马山寨活动的一部分。《文县志》记载:“白马人喜斗,刀剑不去身,遇急则结阵以待,喊声震山谷。”是当时情形的真实记录。通过人们不断的改进、加工、创新也就成了今天远近闻名的“火圈舞”。手挽手排成的大墙,集中显示出白马人抵御外族时的团结精神,口喊“噢——噢——噢”的咒语是白马人在战争中壮军威、鼓士气。过去是这样,现在每当白马寨人有什么集体行动,或去打猎,或与邻村冲突,或去对付仇人,出发前总要放炮三声,全村集体口喊三声“噢喂”。它在白马口语称“够扎”,意为向天发誓,下死决心,团结一致对敌。白马人只要手牵手围火跳起“火圈舞”,他们的心便自然连在了一起,充满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增添了团结一致,不怕万难的决心。

二是唱词是“火圈舞”起源于战争的有力证据。白马人,这个多灾多难、充满传奇的民族,以火圈舞为终年最大的乐趣,通过火圈舞对唱相互交流学习,追忆过去,向往未来,通过唱丛火的燃烧起因,唱到最终变为灰烬来传承白马人独有的文化。“火圈舞”参与人数最多,是集体参与,男女混合,边唱边跳,边跳边唱,歌舞并行的一种原始古老舞蹈。该舞气氛浓郁,气势磅礴,时而手牵手拉开一个绷紧的大圈环,如同一张待发的满弓;时而手挽手编成一个坚固的圆圈,如同一道钢铁铸成的护城河;歌声时而高亢嘹亮铿锵有力,时而奔放明快波涛起伏,时而悲壮浑雄寒气森森,如同千军万马驰骋疆场。

白马“火圈舞”唱词有:

到午咒塞业劳哩,到午载色业唠哩。

咒色得木业劳哩,载色得木业唠。

业勾玛必绕杯血,青摆马辈绕伍血。

达尕盖的车盖哩,达嘎盖的扎爱哩。

意为:这里是我们过去跳的地方,唱的地方。

这里是我们过去跳的地方,唱的地方。

火儿不吹自己燃起来,青年不叫自己到来。

这里的“盖”是城墙之意。白马城是什么城?白马城是铁铸的城。他们以手牵手比喻为永不破的铁城。以火比喻一座城池。通过手与手相牵的紧密程度表现出护城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现有习惯是战斗的具体体现。从古到今,白马山寨都有“盖车”的习惯,它属“火圈舞”的一部分。火圈舞舞到此处,妇女们则退出场地,唯男青年们显示武功,是武功活动的一段舞步。其基本动作是,两手紧握,两脚八字步着地,并不断地围绕火旋转跳动,时左时右,时前时后,总之手不能断开,不能越过圈的火堆,若有断开时,小伙子们就认为城被破裂,而罚松开手的一方,将他围在中间,大伙绕火而转,让他向外跳,意为攻城。从哪个地方跳出去则那两个人就要受罚。这样周而复始,直到结束。现在每到冬季,白马山寨间互相走亲串户,外地的青年都要同本村的青年比试“盖车”,若外地青年松手,跳不出火圈就会受到当地村民们的嘲笑、姑娘们的不齿。这其实是白马人在演练攻城、守城的技能、信心和心理素质。

三、白马人火圈舞是通过长期演练形成的民族舞蹈

通过长期的演练,白马“火圈舞”现如今已形成了一个动作优美,舞姿轻盈,气势磅礴的独特民族舞蹈。小伙子、姑娘们手牵手围着大火跳起欢快的火圈舞,唱响嘹亮高亢的火圈歌。他们时而男女对唱,时而男女合唱,时而左转圈,时而右转圈,速度时快时慢,时而呈千军万马气势。歌声、篝火、舞姿与夜空的白马山寨构成了一幅生动优美的生活画卷。小伙子们跳乏了不想散,姑娘们唱累了不想回。他们唱啊,跳啊,跳啊,唱啊……小伙、姑娘们确实唱累跳乏了,火也燃尽成灰。这个时候山寨显得异常寂静,青年人便煮上一罐扎干酒,请来德高望重、知识丰富的长者,讲述白马先祖神奇的传说故事;讲述古代白马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渴望自由的悲壮爱情故事;教授祝酒歌的新词曲;传授做人处世的道理。白马老人就是利用这一年一度的篝火晚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授、延续着独特的白马风情,保持着民族文化。白马人也正是利用这个长节世世代代创造着本民族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民族民俗文化。

总之,我们透过优美的动作,豪放的舞歌,不难发现白马火圈舞纯朴奔放,充满了团结、战斗的精神。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白马人独特的“火圈舞”文化,整个白马民俗文化也无处不在闪耀着战争的雄壮气势。

参考文献

[1]《新版文县志》

[2]《旧版文县志》

[3]余林机白马人传说资料

[4]余杨富、余瓜人、余孝娃等白马老人口述资料

(作者简介:余石东,男,白马人,毕业西北民族学院。1975年12月出生,1996年入党,1998年参加工作。曾任县旅游局副局长,现任旅管委业务科长,市青联委员、文县文联委员、文县政协委员,陇南市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