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约翰·哈拉斯,英国动画之父简介

约翰·哈拉斯,英国动画之父简介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动画之父——约翰·哈拉斯与乔伊·巴彻拉约翰·哈拉斯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后到巴黎师从定格动画大师乔治·帕尔学习动画制作。动画也政治——《动物农庄》提到约翰·哈拉斯,人们就会想到他们夫妇二人联合导演的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动画长片《动物农庄》。从《动物农庄》的小说问世到拍成动画片,无论是乔治·奥威尔还是约翰·哈拉斯都无时无刻不被世人所误解。

英国动画之父——约翰·哈拉斯(John Halas)与乔伊·巴彻拉(Joy Batchelor)

约翰·哈拉斯(1912. 4. 16~1995. 1. 20,见彩图3)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后到巴黎师从定格动画大师乔治·帕尔(George Pal)学习动画制作。1936年来到英国遇到本地画家、剧作家——乔伊·巴彻拉(1914. 5. 22~1991. 5. 14),二人一见钟情并结为终身伴侣。

动画也政治——《动物农庄》(Animal Farm)

提到约翰·哈拉斯,人们就会想到他们夫妇二人联合导演的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动画长片《动物农庄》(见彩图4~5)。1951~1954年间他们根据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 6. 25~1950. 1. 21)1945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拍摄了《动物农庄》。

如果说《萤火虫之墓》使人心碎的话,那么《动物农庄》则让人心痛不已。

前者看完,观众还可以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而后者看完却让你欲哭无泪,那种压抑感久久不能挥去。观众在观看《萤火虫之墓》时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围绕在左右,那种感觉有时叫人很陶醉,毕竟现代人喜欢怀旧。当你走出影院,擦干眼泪后也许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畅快感。但是观众在欣赏《动物农庄》时大多数时间在笑,甚至笑得很开心。而当你走出影院,无限的郁闷、悲愤与无奈萦绕在你身边几天,几个月,几年,几十年,挥之不去。

《动物农庄》在世界动画史上之所以占有重要位置,不仅因为它是英国第一部动画长片,而且它是一部“成人得不能再成人,政治得不能再政治”的动画片。传闻影片的投资方之一正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尽管美方做足了官样文章掩盖事实,甚至在影片策划时美国人还对表现苏联故事而提出反对意见,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借助此片抨击苏联的本意。

影片讲述农场里的家畜们无法忍受农场主的残暴而揭竿起义,以暴力手段赶走农场主后开始了一段悠闲、自由的生活。他们自给自足,自愿劳动,平等待人,和睦相处。动物们在一面墙上写下了巨大的标语:

凡两条腿行走者皆为仇敌;

凡四肢行走者,或长翅膀者,皆为亲友;

任何动物不得着衣;

任何动物不得卧床;

任何动物不得饮酒;

任何动物不得伤害其它动物;

所有动物一律平等。

但是好景不长,曾经被奴役的黑猪——拿破仑——很快就走上了农场主的老路,开始过起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另一只白猪——雪球——也开始组织反对力量进行“二次革命”。但是很快就被血腥镇压下去了。那面曾经写满振奋人心标语的墙上出现了新统治者修改后的口号: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

从《动物农庄》的小说问世到拍成动画片,无论是乔治·奥威尔还是约翰·哈拉斯都无时无刻不被世人所误解。从苏联人到美国人,双方都认为这是一部“指桑骂槐”的政治宣传作品。我相信如果斯大林看见这部动画片一定会像希特勒当年看完卓别林导演的《大独裁者》一样恨得咬牙切齿,发誓占领美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手吊死卓别林!而罗斯福总统看完影片一定会暗自窃笑,认为这钱花得太值了——不动声色地就由英国人替我们美国人骂了苏联,于是重奖中央情报局官员。

其实从小说作者到影片导演的出发点都没这么狭隘。乔治·奥威尔在1945年该书第一次出版时说:“它是一部革命史,但它误入歧途,而且每一次偏离都那么有理由。”作者的初衷并不想指名道姓地攻击苏联,而是对这种掩盖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极权主义表达不满。从对人民的暴政与欺骗性来讲,“斯大林主义”与“纳粹主义”没什么区别。乔治·奥威尔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那些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的人,而小说对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50年中也不断地被历史所印证。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中这样说道:

“我在1936年以后写的每一篇严肃的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和拥护民主社会主义的,当然是根据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在我们那个年代里,认为你能避免写这种题材,在我看来几乎是胡说八道。”

“我在过去十年之中一直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使政治写作成为一种艺术。我的出发点总是由于我有一种倾向性,一种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意识。我坐下来写一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对自己说,我要生产一部艺术作品。我之所以写一本书,是因为我有一个谎言要揭露,我有一个事实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我最先关心的事就是要有一个让大家来听我说话的机会。但是,如果这不能同时也成为一次审美的活动,我是不会写一本书的,甚至不会写一篇杂志长文。”

“回顾我的作品,我发现在我缺乏政治目的的时候我的书毫无例外地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华而不实的空洞文章。尽是没有意义的句子、辞藻的堆砌和通篇的假话。”

由此可见,乔治·奥威尔想表达的是广义的“专制、自由、反抗、人性”,而绝非阶级斗争与“冷战宣传”。否则他也不会因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而被英国军情五处和苏格兰场特别科自1929年起一直严密监视至1950年逝世。这一情况直到2007年9月4日英国国家档案馆部分资料解密时才被世人知道。而其小说中文译本在首次出版40多年后才与读者见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他的另外一部反极权主义名著《一九八四》直到目前才有简体中文版发行,而且标明“内部读物”,只允许特定人群购买阅读。

正因为文学原著复杂的政治背景,动画版《动物农庄》瞬间变成了“禁片”,以至于几十年来一直不为社会主义国家观众所知。当我问起动画专业的学生是否看过这部动画史上赫赫有名的影片时,他们的回答令我啼笑皆非:“老师您说的是那个《猪宝贝进城》吗?我看过哦!”

从某种意义上讲,《动物农庄》其实就是动画版的《地下》(Underground),只不过来得没有《地下》深刻而已。也许并不是它不深刻,只不过是我们这些没经历过那样日子的“局外人”很难理解罢了。我坚信自己对《地下》、《无人地带》(No Man’s Land)这样优秀的“政治电影”的理解一定与导演的初衷有巨大出入,尽管我对它们推崇备至。并不是我的读解能力有问题,而是我对南斯拉夫、波黑乃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历史背景太不了解。这就如同法国上个世纪60年代“毛主义”的产生虽然深受“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是其运动宗旨与对毛泽东的理解却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甚至在中国人眼中是那么可笑与怪异。

我一直认为电影涉及“政治”主题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更何况政治题材的动画片。因为观众需要很多影片之外的背景知识。像《动物农庄》这种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片就更难彻底搞懂。毕竟文化背景、审美取向、阶级基础相差悬殊,观众很难完全摘掉“有色眼镜”客观地领会导演的意图。因此原本很优秀的电影很容易成为“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的政治斗争工具。

政治宣传片与科教片

《动物农庄》这样重大的政治题材影片能落到约翰·哈拉斯夫妇手中并非偶然,完全得益于其与政府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年来他们为官方制作了大量政治宣传片、科教片,可谓英国政府的御用动画制作者。

1940年约翰·哈拉斯夫妇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哈拉斯与巴彻拉动画公司”,公司从创建之初起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始终与政府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拉斯与巴彻拉动画公司为英国战争办公室、英国情报与国防部、英国海军情报中央办公室制作了70多部短片。这不仅使他们在经济上受益匪浅,最重要的是与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他们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二战结束。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品有:为英国海军制作的影院版动画长片《造船》(Handing Ships, 1945);为英国情报部门制作的八集系列动画片《查理》(Charley Series,1946~1947,影片以“查理”这个最普通不过的英国市民形象为公众解释战后国家的各种新法规)以及反法西斯题材动画系列片《阿布》(Abu);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1)制作的《鞋匠与帽匠》(The Shoemaker and the Hatter,1949);为卫生部制作的《房子漫天飞》(Fly About the House,1949)等。

二战后,约翰·哈拉斯夫妇在拓展新业务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这一起家的看家本事,他们继续制作科教片,例如1961~1969年的《八毫米概念教学片》(8mm Concept Films);1964年为了普及外语教育制作了《绿林马车夫》(The Carters of Greenwood,英语)、《火星人在莫斯科》(Martian in Moscow,俄语)、《家庭奇遇记》(Les Aventures de la famille,法语)等。

艺术影片

由于忙于各种政治宣传片与科教片的制作,约翰·哈拉斯夫妇直到1948年才有机会创作他们第一部非命题作文性质的艺术动画短片——《魔布》(Magic Canvas)。1951年他们又导演了两部极具艺术品位的短片《诗人与画家》(The Poet and Painter)与《女巫》(The Pythoness),后者的造型设计师是英国著名雕塑家亨利·莫尔。

约翰·哈拉斯夫妇似乎对汽车与摩托车情有独钟,他们不仅拍摄了讲述摩托车发展史的《飞驰的精神》(Moving Spirit,1951),而且还于1963年导演了《汽车狂潮2000》(Automania 2000)。影片描述人类疯狂发展工业的后果便是使伦敦成为汽车垃圾场。该片获得1964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动画电影奖。1971年他们又以儿童绘画比赛优胜者的画稿为原型,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制作了动画短片《孩子与汽车》(Children and Cars),这部八分钟的影片获得1971年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动画片提名。其实,与其说这对夫妻对交通工具感兴趣,不如说他们一直在探求以汽车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乃至人类内心活动的影响。1981年他们制作的《进退两难》(Dilemma)就探讨了这一终极问题,这部11分钟的短片获得该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提名。

1964年乔伊·巴彻拉根据经典同名歌剧改编、独立执导了影院版动画长片《女巫的诅咒》(Ruddigore),影片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伦敦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的变化。

1984~1986年,约翰·哈拉斯夫妇制作了《大师》(Great Masters)电视系列动画片,本来想将世界著名画家全部囊括其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只完成了三集——《桑德罗·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1984)、《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986)、《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Henri Toulouse-Lautrec,1986)。

1987年约翰·哈拉斯为BBC制作了一套讲述世界动画艺术历史的纪录片——《动画大师》(Masters of Animation)。这套总长为339分钟的教学节目耗时十年,收集了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0名动画工作者的资料和采访。全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美国和加拿大动画片;第二部分介绍英国、法国、意大利动画状况;第三部分侧重于东欧的波兰、匈牙利、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的动画艺术;最后一部分则是亚洲动画片(以日本为主)和电脑动画的论述。我想任何一个热爱动画的人都会对这部由大师制作、讲述大师故事的纪录片爱不释手。更令人激动的是,1987年约翰·哈拉斯还为该节目出版了同名著作,从而使得这套影片更具收藏价值。其实早在1981年约翰·哈拉斯就撰写了《动画的时间掌握》(Timing for Animation)一书。今天这本书已经被中国电影出版社翻译出版,并在各大动画院校广泛流传。

电视台的合作

电视动画广告

随着1955年英国首家商业电视台ITV电视台的建立,电视动画广告的需求量剧增。据统计,1957年全英国已经有50家左右的动画公司涉足动画广告制作领域。而哈拉斯与巴彻拉动画公司凭借《动物农庄》的盛名当仁不让地成为英国最早制作电视动画广告的公司。以这样的专业背景进入动画广告界自然要价不菲,1955年该公司的广告业务利润就已经达到15万美元,其中不乏力士香皂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

1955年9月他们制作的动画广告成为ITV电视台的首播内容,也正是在该年哈拉斯与巴彻拉动画公司成为欧洲最大的动画公司。从1958年约翰·哈拉斯接受采访时的话不难看出鼎盛时期的公司实力:“1959年我们公司的生产额将是今年的一倍。39部供影院、电视台放映的短片以及250部左右电视动画广告片。”

电视系列动画片

1960年约翰·哈拉斯夫妇制作了英国首批电视系列动画片:Foo Foo(6分钟/集/ 33集)、剪纸动画片《斯尼普与斯纳普》(Snip& Snap,6分钟/集/26集)、Habatales(7分钟/集/6集)。在影院版动画长片、动画广告以及电视系列动画片三大领域全面开花的哈拉斯与巴彻拉动画公司扮演着与迪斯尼公司对抗竞争的角色。到2001年为止它生产了2000部(集)动画短片和七部动画长片。

除了制作英国本土原创动画片外,约翰·哈拉斯夫妇还与其他国家合作,创作出大批观众耳熟能详的电视系列动画片。例如:1955年他们为《大力水手》做加工;1960年他们与意大利动画大师布鲁诺·波兹托(Bruno Bozzetto)合作完成了《世界发明史》(The History of Inventions);1972年他们为如日中天的美国演唱组“杰克逊五兄弟”(The Jackson Five)制作了同名电视系列动画片(日后的流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个组合的成员);1973年夫妇二人与美国动画大师约瑟夫·巴巴拉(Joseph Barbera)、威廉·汉纳(William Hanna)合作,将曾被无数次搬上银幕的西方经典恐怖喜剧——《亚当斯家族》(The Addams Family)制作成同名电视系列动画片。该动画片一共37集(每集30分钟),约翰·哈拉斯负责其中的八集。

约翰·哈拉斯夫妇在技术上勇于创新,英国最早的宽银幕动画、立体动画与电脑动画的诞生都与他们的大胆尝试有关。60年代末,约翰·哈拉斯大胆引进了电脑技术,制作了《什么是电脑》(What Is a Computer,1967)、《接触》(Contact,1974)、《高速公路》(Autobahn, 1979)、《进退两难》(Dilemma, 1981)等电脑动画片。这不仅在英国是史无前例的,在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也是意识超前之举。约翰·哈拉斯不仅在动画技术方面勇于创新,在影片音乐上也极为前卫——《高速公路》便使用了大家公认的电子音乐鼻祖,但在当年却是刚刚出道的德国著名乐队Kraftwerk的曲子。

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早期是公司的一个转折期,他们曾一度将公司出售给ITV下属的泰恩·缇思电视频道(Tyne Tees Television)。在离开公司的这段日子里夫妻二人又回到科教片制作领域。虽然70年代中期他们又把公司买了回来(乔伊·巴彻拉于70年代中期不再从事创作,一心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但是从那以后公司的产量明显下降,并再也没生产过影院长片。

与之前和美国动画公司频繁合作相比,70年代后期哈拉斯与巴彻拉动画公司的目标主要是与欧洲各国动画机构合作。例如1974年与意大利电视台合作33集电视系列动画片《欧洲民间传说》(European Folk Tales)。约翰·哈拉斯有生之年最后的作品是1995年与英国动画大师鲍伯·苟德弗瑞合作的《了解欧洲人》(Know Your Europeans)系列动画片。

结尾

大英博物馆附近有一家很小的电影书店,老板是个有趣的捷克人。当他听说我是来学习动画的中国人时就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述他看过的一个“中国”动画片:一个武士挥剑把飞过的蚊子四肢瞬间砍下。他太过投入地表演受伤的蚊子落地时的情形,以至于激动得把桌子上的咖啡都打翻了。我问他如果我只能从他这买一本关于动画的书他会推荐哪一本,他毫不迟疑地拿出《动画电影制作技术》(The Technique of Film Animation),并告诉我英国很多大学都用它作为动画课程的教材。

我翻开书的封面,作者正是约翰·哈拉斯。

备注:

(1)又称马歇尔计划(Marshal Plan),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这些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翰·哈拉斯夫妇导演与担任制片的主要作品:

续表

img18

续表

续表

img20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