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期录音的剪辑的重要性

后期录音的剪辑的重要性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期配音,通常是在专门的录音室里进行。后期配音应用广泛,可以较好地取得声画同步的艺术效果,在剪辑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是剪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之一。音乐应该成为影视片总体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剪辑包括:1.将录制好的音乐与画面样片进行合成。

第三节 后期录音的剪辑

后期录音,准确地说,应称为后期配音。它是镜头画面拍摄之后,根据画面内动作进行配音的录音方式。除前期录音的片种外,在我国,大多数影视片尤其是故事片、电视剧都采用后期配音的方式方法。后期配音,通常是在专门的录音室里进行。后期配音以无声人物对白画面的录音即配对白(包括美术片、翻译片的对话)为主,其次是配画外音、配音乐和配动作音响、配人群杂音。后期配音应用广泛,可以较好地取得声画同步的艺术效果,在剪辑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是剪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一、配对白

配对白是后期录音的主要内容。在配人物对白时,首先要求演员对话吐字清晰,情绪准确,口型要吻合,才有利于塑造人物。在配音时,人物对话有与画面人物口型不吻合之处,应即时纠正,定要重录。特殊情况下,要利用剪辑手段校正口型。当配对白的声画片合成以后,发现声音与画面人物口型不合,必须反复审看,准确地找出声画口型不吻合的原因:是整段配音口型不准,还是局部不吻合;是一句话或是几句话不准,还是个别字或几个字与画面人物口型不吻合。要确切找准口型不吻合的原因,这是其一。

其二,要抓住声画口型不准是声音整段快,还是整段慢;是某一句话与画面人物口型的快慢不准,还是几句话不准,或是个别字与画面人物口型快慢不准;还要准确地掌握声音到底是快于口型还是慢于口型。

其三,找出对话声与画面人物口型不吻合的原因后,就要确定校正口型的剪辑方法。

1.凡是整段对话声音与画面人物口型不准,或是一句话中的声音有快有慢,或是几句话快慢不同,或是个别字与口型不吻合等等情况,应采取将声音捅上或拖下的办法校正口型;或者挖剪对话声中的静音片或增加对话声中的静音片长度,以调整口型。但同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语言节奏感。

2.在大段对白声画人物口型不吻合的情况下,既不能挖剪对话声中的静音片,又不能增加对话声中的空声片。如遇此种情况,需要用把整段对话声捅上或拖下的办法来处理,使其绝大部分和主要的对白声画人物口型吻合,放弃次要的对话和个别不吻合的字,达到总体语言气氛、节奏的吻合。

3.凡是局部声画人物口型快慢不吻合的,如一句话、几句话或个别字对不上画面人物的口型,可在声带上采取在人物对话之间或一句话中间增减空声片长度的办法来校正口型。

同时要注意,如果人物对话声快于画面人物口型,则要在声音前增加与画面人物口型吻合所需要的空声片长度;若是人物对话声慢于画面人物口型,则需要在声音前减去与画面人物口型不吻合所多出的空声片长度。

不论对话声是快还是慢,校正时都要注意在对话声前增加了多长片格,就一定要在对话声完后,减去多长的片格,增减相等。因此,要特别注意在校正口型挖剪声带的过程中,绝不能损伤人物对话的尾音,以保证人物语言节奏、情绪的完整性。总之,要使对白配音的声画剪辑,达到人物语言、情绪准确,口型快慢完全吻合,声画合一、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有利于银(屏)幕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影视片艺术质量的提高。

二、画外音

声音的画外运用与剪辑,也就是声画分立与声画合一的运用问题。画外音分对白的画外音,旁白、内心独白的画外音,解说词的画外音。一切画外音的运用,都是电影和电视中直接的戏剧因素,既可解释影视片内容,揭示主题,又是剧中人物行为的一部分,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要靠语言来完成。声音的画外运用,要由内容、题材、风格、样式来决定。

人物对白画外音的剪辑,一是对白原设计的画外音,二是剪辑中对白的画外处理。不论哪种情况,画外对白的剪辑都要使对白声与人物动作、情绪和谐匹配。若遇原设计中声画分立产生问题或误差,必须通过剪辑手段加以删节调整,重新组接。务必使对白与人物动作、情绪紧密而准确地结合起来。

在剪辑时,应在人物对白某一句话结束时或某一句话开始时,在动态中切换画外或切回到画内。不宜在人物讲话终止后或讲话开始前停顿的静态空间处切换。

旁白、内心独白一般都是有构思和具体设计的。它们总是按照画面人物动作、情绪等配录声音,只有当修剪画面和声音时,才利用剪辑手段加以重新处理,或删掉一段画面,压缩一段,或在某一动作上,挖剪一句话,等等。不论如何具体处理,都必须保持旁白、独白经过剪辑后,自然语气的连贯性和语言结构的完整性。即使在声画分立的情况下,也要使语言动作与主体动作有机地结合,达到旁白、独白与心理动作合而为一的目的。

解说词是解释影视片中人物、景物、事件的内容和揭示、提示、展示影视片主题思想的有力艺术手段。解说词一般都是事先有设计,事后按照已经剪辑的画面配录声音,声画通过合成,检验银(屏)幕效果之后,再行修改、补录解说,或挖剪解说词,或修剪画面,等等。剪辑者要十分重视解说词的语言内容、节奏与戏剧动作的匹配,使解说词的语言结构合理完整。

三、配音乐

音乐是影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能起到揭示主题,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情绪,渲染情感,加强镜头画面节奏的作用。音乐应该成为影视片总体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中的音乐,既有表现主题的旋律,又有衬托气氛的旋律。影视片自从有了音乐之后,表达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和渲染环境气氛,就更有生气,更感人,更富节奏感,更有韵味。因此,音乐不应该仅仅成为影视画面的附属物。

影视中的音乐可分为两类:一是根据故事情节来作曲。这大都运用于故事片、美术片和电视剧。另一种是根据画面内容从现成的音乐资料里选曲或编曲。这大都运用于科教片、纪录片、专题片等。影视中的故事片、美术片、科教片、纪录片、电视片、专题片等,既可专门作曲,又可从现成的音乐资料中局部或全部选曲,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音乐的剪辑包括:

1.将录制好的音乐与画面样片进行合成。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画面有所修改,合成时音乐的旋律、节拍、乐句就不可能与画面吻合,根据要求可对音乐进行修剪。

2.音乐在录制中因技术原因产生问题,或乐队在演奏中存在问题,需要对音乐进行修剪。

3.有的音乐段落需要反复多次运用,如何使音乐旋律与画面有机结合,这在长度和乐句节拍上要剪得恰如其分。

4.音乐如是选曲,一般分为A、B条使用(有时还有C条)。必须将几条音乐组接好,使各条音乐衔接转换时旋律和谐流畅,无跳跃感。

音乐的剪辑,有挖剪插接和删剪连接的方法。在音乐与画面合成时,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对音乐声带进行挖剪,使音乐与动作更加协调。在音乐录制时,如一段音乐或一首歌曲中,有个别处要补录,这就需要挖剪原音乐声,将新录音乐声插接进去。有时,有的音乐段落长于镜头画面,而音乐又不需要延长,这就需要对音乐的节拍、乐句进行删剪连接。

在音乐的挖剪插接和删剪连接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声音起伏强弱的起点或终点剪,而不宜在声音停顿的空声处(即静音处)剪。剪时要将音符听得很准确,误差不能超过一个片孔(img155帧),否则就会出现误差,所以一定要细心准确地掌握。

在音乐的剪辑过程中,音乐之间的衔接,必须注意旋律的起伏高低强弱,按照强音接强音,弱音接弱音,强音接弱音,弱音接强音,静音接静音等基本规则来剪辑。而且在组接中必须做到音乐的节拍、乐句、乐段旋律的完整性。

音乐连接镜头与转换场景的剪辑,实际上是一个“声画分立”的处理问题。声画分立即声画对列,它与声画合一不一样。声画合一是画面上有什么动作,就出现什么动作的声音(如对话、音响、歌唱等)。而声画对列是以非同步对形的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来推进情节的发展,为画面内容服务。这种声画分立的处理,对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渲染情绪,能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影片《黑三角》中,石岩在刘书记家了解了于秋兰的情况后,转到树林中行走,思考分析问题的一系列镜头,全是音乐与画面的对列运用,即用声画分立的方法处理的。这里主要是利用音乐来衔接镜头与转换场景,解决了时空关系的变化问题,也省去了一系列的附加技巧。

(1)(近景)石岩倾听刘书记讲于秋兰的情况(音乐在眼神转动时起)。

(2)(全景)石岩在树林中行走思考问题(此镜头之后接了中景、近景、特写等)。

这两个不同时间、空间和不同景别的镜头,在镜头组接时,利用了音乐衔接的转换,达到了比较好的连续性效果。上一个镜头,石岩在刘家的近景是静态镜头;下一个镜头,石岩在树林中行走的全景是动态镜头。若不用音乐衔接转换,这两个镜头是不能相接的,原因是没有衔接的有机因素。因为,单从无声画面来看,动作是不连续的,镜头是硬接硬跳的。在这里,利用了音乐来过渡,将石岩在树林中走路思考问题的一场戏的音乐头捅到石岩在刘家的近景,在他倾听刘书记讲于秋兰的情况之后。当眼神从左移到右时,音乐开始。这段音乐是描写情绪的。音乐配合了画面中主体人物的心理动作,利用了人物思考问题的情绪,转换到石岩在树林中行走继续思考问题的情绪,使其贯穿一致。这里的音乐声与画面中的人物情绪是紧密结合的,因而音乐衔接了镜头,转换了场景,解决了不同空间与不同景别和静态与动态变化的矛盾关系。这里音乐还起到了人物心理动作的连续和情绪的贯穿的作用,不然,就得用附加技巧来进行镜头画面的衔接转换。

又如,影片《黑三角》的结尾,“猫头鹰提红锁头黑皮包”这场戏的音乐,在该片中借用了三次,全片共用四次:(1)影片开始,乘客下轮船时,提红锁头黑皮包的特写用了此段音乐;(2)猫头鹰(背影)买冰棍时用了一次;(3)于黄氏与孙福接头用了一次;(4)影片结尾,猫头鹰正面出现提着红锁头黑皮包寻找接头又用了一次。这段音乐原设计是只在结尾用一次,由于在剪辑过程中为了声画的有机结合和衬托人物,前后呼应,就用这段音乐的旋律串起这几场敌人活动的戏,总共用了四次。这样,借此段音乐的旋律写敌人,多次运用强调人物,加深观众的印象,造成一定的戏剧悬念。

综上所述,音乐的剪辑主要以乐曲的主题旋律、节奏、节拍、乐句、乐段和戏曲的锣鼓经为基础,以剧情内容、主体动作、情绪、节奏为依据,结合画面造型的基本规则,处理镜头的长度。音乐的剪辑在歌舞片和戏曲片中特别重要(在歌唱场面中,则以歌词内容、乐句来处理镜头画面长度),剪辑人员更应精心处理之。

四、音响效果

音响是影视的辅助手段,它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自然声响,如街道上的嘈杂声、汽车声、人的脚步声、鸟叫声等。音响起到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如果把音响作为一种戏剧性因素来运用,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像罢工的汽笛声,可在各种不同画面中延长使用,形成一种抗争的声势,体现出工人示威的力量。比如群众场面和战争场面,可利用音响组合形成劳动、集会、游行、武打的气势节奏,形成各种战斗气氛,使音响为戏剧内容服务,发挥音响的更大作用。总之,影视中的声音应该成为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的视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响效果的剪辑在一部影视片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不可忽视。它不同于对白剪辑和音乐的剪辑。它在声音的处理上同画面的剪辑一样,能自由、灵活地选择,可采用拼剪、挖剪、分剪等方法对声音进行艺术的加工,使其达到一定的听觉形象的艺术效果。

对白的剪辑由于受画面内人物口型的制约,在声音剪接点的处理上,必须与画面相匹配。音乐的剪辑亦如此,同时它还要受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乐句、乐段的局限。而音响效果的剪辑既从属于画面,又不受画面的制约。它是根据剧情的需要,环境气氛的需要,对音响声音的强弱、远近等进行营造气氛的艺术处理。

各种各样的音响声甚多,兹随意列举如次:

①城市的喧嚣声。     ②火车和工厂的汽笛声。

③飞机的嗡嗡声。     ④电车的脚铃声。

⑤汽车鸣喇叭声。     ⑥大时钟的报时声。

⑦滴答的钟声。      ⑧风的呼啸声。

打雷的轰隆声。     ⑩鸟儿的鸣叫声。

img156轮船行驶时鸣汽笛声。 img157各种动物的吼叫声。

img158孩子的哭声。     img159教堂的钟声。

img160街头人群的嘈杂声。  img161报童的叫卖声。

img162淅沥的雨声。     img163哗哗的流水声。

img164倾泻的瀑布声。    img165汹涌澎湃的海水声。

img166沙沙的树叶声。    img167各种枪炮、手榴弹的爆炸声。

各种各样的声音,喧闹在大自然中,充斥在街头、工厂、家庭、乡村、港口、车站、机场、战场等处所。在生活中,有说不尽的丰富多彩的音响声,使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充满着活力。音响效果运用到位,可以扩展影视片声音的广度和厚度,增强视听形象的感染力和真实感,丰富视听语言的有机构成。

(一)音响组接的剪辑要领

影视的音响组接可分为动作音响、剧情音响和背景音响三个部分。这三种音响的构成是体现影视片的戏剧动作、环境气氛、战斗气氛的真实性和艺术效果的重要基础。

1.动作音响。主要是按照画面里的主体动作,人或物对动作、对位置而配录的音响声。动作音响的剪辑可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根据人物形体动作的需要,依照声音构成的计划,分场分段录制。如:人物的脚步声、喝水声、摇铃声、开关门声、人群嘈杂声等,都需要进行声画合成的剪辑,使音响声与人物动作和位置准确地吻合,从而加强影视片的生活真实感。另一种是根据动作、景物活动的需要,选择有关音响资料。如鸟叫声,动物吼叫声,风声,雨声,雷声,钟声,电话铃声,车辆运行声,启动、停车声,火车声,轮船声,工厂汽笛声,枪击声,炮弹发射声,爆炸声,飞机声等,都必须利用剪辑手段与画面里的动作准确地套剪,使音响声与画面有机结合,还原于生活的真实(动作音响一般有1~2条声带)。

2.剧情音响。主要指音响如何为突出人物动作,衬托人物内心活动,渲染情绪,制造气氛,使音响为刻画人物和剧情服务。例如,影片《青春之歌》中,“戴瑜投降叛变”的一场戏。按照规定情境,戴瑜在特务头子胡梦安办公室暗淡的灯光下,静立在沙发前,在他对面站着胡梦安和吸烟的女特务,那女特务暗示胡梦安对戴瑜凶狠地问话。“怎么样?!”胡与女特务怒目逼视,决定着戴瑜的命运。此时此刻戴瑜是一副紧张忧郁的面孔,表现出复杂的情绪,最后终于跌坐到沙发上以低头示意投降叛变。就在这种无言的情境中,利用音响由弱到强、由慢到快的滴答滴答的钟摆声,恰如其分地衬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了戴瑜的心理动作。此处运用钟摆的滴答滴答声,起到了为剧情服务的作用(剧情音响一般有1~2条声带)。

3.背景音响(即气氛音响)。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气氛音响,群众场面的现场气氛音响和战争场面的战争气氛音响等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的气氛影响。它包括公园、街道、工厂、码头、车站等各种环境的音响声。如:公园里的人群声、儿童玩耍声,街道上的车辆行驶声、汽车喇叭声、叫卖声,工厂里的机器声,车站的嘈杂声、车辆发动声和运行声,码头上的轮船起航声,工人搬运货物的号子声,等等,这些都是表现现实生活中不同环境的真实音响声。

(2)群众场面的气氛音响。它包括游行、集会、劳动、运动等各种场面的气氛音响声。如:游行的乐队声、喊口号声、步伐声等,集会的人群声、演讲声、鼓掌声等,劳动场面的广播声、歌声、车辆声、号子声、人群杂声等,运动场上人们的欢呼声、击球声、鸣哨声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声音,都在不同的场面中反映出真实的环境气氛。

(3)战争场面的气氛音响。它包括游击战、正规战和现代化战争的各种气氛音响声。如:游击战中的枪声、手榴弹声、地雷爆炸声、喊杀声、冲锋声,正规战中的大炮声、轻重机枪声、手榴弹声、冲锋号声,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飞机声、坦克声、炸弹声、炮声、导弹发射声等,都是描写不同战斗环境中的气氛音响声(背景音响一般有1~5条声带)。

背景音响的组接,首先应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环境特征,组接背景音响,这是其一。

其二,故事片和电视剧要掌握“规定情境”的内容和动作,组接背景音响。

其三,战斗音响既要从“规定情境”出发,又要结合军事顾问的要求,参照画面具体的实战情况,组接背景音响。

影视的音响效果剪辑,既可分剪、拼剪,又可将声音重叠起来使用,还可以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把正常的声音变成一种怪诞的声音。只要通过录音加工,在录音速度和频率变化上采取特殊的方法处理,就可以使声音变质,达到艺术上的特殊效果。总之,音响效果虽是影视的辅助手段,但它是直接为影视内容服务的。它对于渲染环境气氛、战斗气氛的真实性,突出戏剧动作的逼真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音响衔接镜头和转换场景的剪辑(声画合一)

利用音响来衔接镜头、转换场景,是影视中常用的手段。兹以影片《黑三角》中两场戏的剪辑为例,具体予以说明。

1.于黄氏从卧室至喇嘛台的回忆一场戏中,按“规定情境”是下雨、闪电、打雷。这段回忆原设计要用附加技巧,后来剪辑师决定利用雷声结合画面动作衔接镜头、转换场景。当于黄氏在卧室窗口床上坐着(近景)看耳环时,使用强雷声配合画面上的闪电动作,切到旧喇嘛台门口(俯拍)。然后是近景,于黄氏走进喇嘛台阴森的门内,走到楼上后与俄国人接头。至喇嘛台最后一个镜头,俄国人交给她一个扇坠时,仍然使用一声长炸雷声,配合画面上的闪电,又切回卧室于黄氏的近景。这一场戏,前后利用了两声特殊雷声代替了画面附加技巧,使镜头衔接、场景转换、时空变化合情合理,通顺流畅。

2.刘书记家转到大雨中林荫道上的一场戏,是声画分立与声画合一的结合运用。在刘书记家,当石岩给于秋兰讲家史后,于秋兰大哭,站起来走向窗前写字台处。

(1)(全景)石岩站起来。

(2)(中景)石岩边走边说:“后来你落到一个女特务手里,她带着你在那年夏天潜伏到咱们松滨市,一直到今天。”

(3)(近景)于秋兰睁大眼睛看着石岩说:“她带着我?”

(4)(近景)石岩对于秋兰说:“就是你现在这个妈——于黄氏,她的原名叫黄秋兰。”

(5)(特写)于秋兰一惊说:“她?”

就在“她”字后配上了一声特殊的炸雷声,紧接着是闪电特写、霹雷画面等。此处利用炸雷声,外加风雨声和于秋兰特写的“语言动作”紧紧配合,转换到窗外闪电、霹雳、风吹树动等一系列描写性景物镜头,然后于秋兰走到大雨之中的林荫道上回家。这一炸雷声和一系列音响效果直接起到了镜头的衔接转换、时空变化等作用,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人物的感情震撼,衬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加强了戏剧性,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这里,充分显示了声画合一与声画对列相结合的剪辑的良好作用。

五、声画综合

影视的对白、音乐、音响三种声音,在影视片最后的剪辑阶段,如何使这三种声音与画面有机地结合?一是对白和音响的组接,不能互相干扰,各条声音的剪辑要清楚,前后的层次要分明;二是对白、音乐、音响要互相照顾,按照剧情的规定进行有机地组接,不能使三种声音拥挤混乱,堆砌得什么也听不出来。剪辑在组接的时候,录音在调音的时候,都要注意声音重叠和层次分明的问题。要明白,影视片中的对白、音乐、音响三种听觉因素,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对白是一种戏剧的直接因素,很多内容都要用对白来说明。一般而言,影视片要求动作性强,对话少,尽量发挥视觉形象的作用,但也不能完全不要对白。日本影片《裸岛》,整部影片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两个主人公该说的话也不说,看起来实在很别扭。而法国影片《红气球》、《白鬃烈马》也几乎是没有对白,但由于有特定的内容和题材关系,反而使人感到自然生动。反映复杂、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影视片,则往往需要较多的对白才能表现出作品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说一部影视片对白多了就不好,少了就好。需要摒弃的是那些冗长无味的废话。要努力使每句话都有一定的内涵,要体现鲜明的个性,表达深刻的思想。在声音的综合组接中,对白占主导地位。音乐是影视片声音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音响是影视片的辅助手段,两者各有其用。一个是烘托环境气氛,同时兼有戏剧性因素,这是音响效果的功能;而音乐则比音响效果的作用更大些,它能揭示主题,渲染人物情绪,制造各种气氛,加强蒙太奇节奏。音乐、音响在声音的综合组接中,应各尽所能,配合着对白发挥声音在视听语言构成中的作用。

以下试从声画对列与声画对位两方面,举例说明声画综合剪辑的要点。

(一)音响、对白与画面对列的组接

意大利影片《罗马11时》是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编剧柴伐梯尼与德·桑蒂斯,导演德·桑蒂斯,他们主张写实,反对虚构。影片中有这样两场戏:在楼梯倒塌后,侦探长在楼上进行调查,在场的有造房子的工程师和会计师、房东、房客,还有几位投考打字员的妇女等。当侦探长询问投考的妇女们楼梯倒塌的情况,一位妇女在叙述楼梯倒塌的经过时,画面出现那个撒谎的投考者,这位妇女的表情是内疚的。画外音是其他妇女叙述经过的旁白,同时街上先后传来“看报!看报!”的叫卖声:“看楼梯倒塌,一位姑娘受伤,今日死亡的消息!”紧接着又出现了打字声。这三种声音交织着在一个镜头中出现,紧密地配合了这一妇女感到内疚的表情动作。声音与画面的对列组接(即音画分立)的作用,使人联想起死去的那位年轻姑娘和所有投考的妇女,以及姑娘们当时的争吵、拥挤,将楼梯挤塌的悲惨情景。声音衬托了人物情绪,渲染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另外还有一场戏,死去的那位年轻姑娘,在会计事务所门口等待投考时,认识了一位水兵。那位海军士兵临走时,送给这位姑娘一张兵舰照片,留下了地址和姓名。在这位姑娘死后,她的姐妹们去看她,在她的提包中摸出一张照片,于是有了兵舰的特写镜头。就在这个兵舰的特写镜头上配上了一声兵舰的汽笛声。这里仍然是采取声画对列的运用(也是主观运用)。这声兵舰的汽笛声既促使人们联想到这位姑娘与那个水兵的恋爱关系,同时也使人们联想到这位姑娘死去的社会原因。这声汽笛声响,是在为这位姑娘的死鸣不平!

(二)音响、音乐与画面对位的组接

影片《南海长城》中,抓登陆偷袭我海防前哨阵地的蒋军残部一场戏,按“规定情境”,蒋军官兵们要在“十一”国庆节登陆偷袭。画面的组接是平行的蒙太奇方式,分两条线进行,一是我海防民兵乘船从水上拦歼,二是驻军乘汽车从陆地上进行迎击,最后以这两条线的兵力包围歼灭敌人。而声音的构成不是用对画面动作的自然音响,而是借用“十一”国庆节天安门检阅的脚步声、上刺刀声、口号声等。口号声“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与进行曲和音乐旋律,脚步声、刺刀声相配合,利用声音的内容有机地组接,此起彼伏地出现,很有层次地与画面主体——民兵乘船前进、驻军乘车前进的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的印象是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指偷袭之敌,我军民必定取得全歼敌人的胜利。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画面和音响、音乐的有机结合,才创造了“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这一雄壮优美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这是声画综合的剪辑的一个成功例证,值得研究和借鉴。

不论是后期录音的剪辑,还是前期录音、同期录音的剪辑,目的都是要充分地、合理地发挥声音的重要作用,结合画面,构成通顺的、优美的、生动的视听语言。在这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还有一些技巧手段需要改进。

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片音响效果的编辑都由录音部门承担,由录音师在音频工作站进行编剪录音。如影片《鸦片战争》的作战场面宏大,而且是多方面的,有海战、炮战、陆地枪战等,需要大量的音响素材,既要编剪,又要合成,从而营造出历史的战争氛围。它要用几十条音响素材声,在音频工作站,进行混合录音的再创作,完成影片所需要的战争气氛和艺术效果。若使用传统方式编剪战争场面的音响效果,是无法做到的,也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这并不是说剪辑人员在声音剪辑中无所作为。完善、丰富、充实视听语言的构成,仍然是所有影视工作者自然也包括剪辑人员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