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剪映编辑同期声音

剪映编辑同期声音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编辑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选用那些能够独立成“意群”的语言段落,或者是将一个完整的意思分解为几个段落,中间用解说或画面来调节,让节目既有节奏的变化又减少了语言编辑点。采访过程中谈话相对比较宽泛,为了获得更多的内容和信息,采访者甚至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一个问题进行提问,但在编辑时,节目却没有空间去展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交流的完整过程,需要将这些内容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意群”。

第四节 声音的处理

语言一般意义上是用来交流的,但在电视节目里,语言“交流”的作用被弱化了, “表达”的成分加重了。在电视节目里,语言作为一种传递的手段,向观众传递信息。虽然最近几年互动类的电视节目增多,但电视里的语言更多地依然是传达信息而不是相互交流。后期编辑时处理这些声音的部分,尤其是语言部分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是所编辑内容要成段落,编辑中尽可能精练的同时要将编辑点的数量降到最低。与语言同期声相比,电视解说词做到这点相对比较容易,它不用考虑口型问题,解说词是旁白的性质,解说者并不需要出现在画面里,编辑时需要考虑的仅仅是其所表述的内容与画面之间的关系,努力去寻找那些与语言表达关系最紧密、信息量最大的镜头,语言的逻辑在写作过程中会被创作者意识到的,表达尽可能简洁生动口语化;但同期声部分处理起来要难一些:一方面语言尽可能精练,但同期声的表达过程中大多数人是一边思考一边表达,必然带来同期声语言没有解说词精练、准确,甚至很多地方带有一些不必要的语气词或重复等。为了屏幕上语言“变得”精练,编辑需要对表述者的语言进行“再加工”——剪接,每个编辑点都意味着一个断点,在采访镜头里,这些断点如何从画面上来处理?语言的流畅并不意味着画面的流畅,这类地方可以用来掩盖编辑点的手段比较少,经常会用到的是反打镜头以及插入与谈话者内容相关的镜头,但毕竟这两种方式重复出现的频率太高后,也会影响画面的流畅。对这类语言的选择,要在一个完整的语言段落里尽可能使其没有或减少编辑点,以减少画面处理的难度。编辑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选用那些能够独立成“意群”的语言段落,或者是将一个完整的意思分解为几个段落,中间用解说或画面来调节,让节目既有节奏的变化又减少了语言编辑点。

二是内容选择上如何选用话语同期声和解说词。编辑在结构片子时必须对表达方式进行判断,尤其是那些两种方式都可能实现的部分。原则上能够用画面表达的应该尽可能选择画面去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速度、颜色、形状等个人感受性比较强的内容,以及涉及到表达者立场的一般首选语言同期声的方式。但是一个编导不得不考虑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一个片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单位时间里解说词的信息量一般情况下要比同期声大。解说词对内容经过了仔细的斟酌、分析,语言表达经过了仔细推敲,所以一般都比较精练准确,而语言同期声因为是口语,表达过程中表达者的语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习惯等都会影响意义表达,因此相对来说在相同的表达时间里,解说词所传递的信息应该比同期声多。基于此,对同期声的使用有一个判断标准,即话语同期声应该选用那些表达最精彩、最重要、最有意思的部分。

三是语气的衔接。语气的衔接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同期声与同期声的相接。采访过程中谈话相对比较宽泛,为了获得更多的内容和信息,采访者甚至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一个问题进行提问,但在编辑时,节目却没有空间去展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交流的完整过程,需要将这些内容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意群”。这里就存在说话者的表达意思可能是对的,但说话者的语气是否能衔接上的问题。所以对这类话语的组接除了要考虑内容之外,如果语气不能使得内容一次性完整地组接,那么就可能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比如解说、画面等,甚至不惜从结构上调整:原本准备用一段话语同期声组接的,但现在由于说话者的语气、神态等问题可能需要两段甚至三段话语同期声,中间过渡的解说词如何表达,需要在一个段落里调整结构。二是同期声与解说词或解说词与同期声的衔接,这类衔接相对同期声与同期声的衔接要容易,大多数地方只需要考虑内容的衔接与否。但在每个节目中总有那么几处关键性的地方需要解说词语气和话语同期声语气吻合,被拍摄者的话语表达是无法控制的,但解说词的表达却是掌控在节目创作者手中,所以编导与解说员如何实现对内容的充分理解,在配音之前提前注意到,从而让解说员的语气适应节目需要应该是一种相对容易控制的方式。

四是注意搭配。在电视语言表达里,人物的话语同期声与解说词都是重要的听觉元素,它们与视觉元素一起共同承担着传播内容的功能,所以选择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搭配的过程。在搭配的过程中要选择最佳的表现方式,选择人物同期声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在需要负载过去的形象时,采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还原当时”。众所周知,电视不同于报纸和广播等其他媒体,拥有画面的特点令其长于表现正在发生的事件,而难于表现过去发生的情景。人物同期声有似报纸、广播中对过往事件的书面或口头的描述(广播有时也用同期声),其作用在于弥补人物事件难以用画面再现的缺陷。人物同期声未经任何转述或加工,有更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同样的内容如果改为解说,虽然意思也能传达出去,但其效果却是值得商榷的。

2.在展示人物的个性特点时,采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没有人物同期声,单靠画面和解说词很难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向受众介绍有关情况时,采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将拍摄者的主观倾向客观化。人物同期声,既有助于烘托真实氛围,又有助于增强权威性。

4.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时,尽可能让当事人自己来描述,而不要采用解说词。否则会有拍摄内容被干预了的感觉,尽可能去客观地表达所要表现的部分。

五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被拍摄对象尽可能集中、精彩、生动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减少编辑过程中语言的编辑点。这是一个后期编辑中处理的手段问题,这种处理一定与拍摄者前期拍摄中的后期编辑意识有关,前期拍摄中如果没有使被拍摄者的话语比较完整,后期编辑时是无法减少编辑点的。大多数电视节目除了一些演播室或纯粹的访谈节目,一般不会大段、完整地使用被拍摄者的话语同期声,同期声在一个节目中每次出现的长度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同期声?相对来说人物采访或纪实段落应该控制在一定的长度内,从观众收视来说,由于采访镜头画面相对单一,画面对观众的吸引力有限,所以一般情况下每个段落不宜太长,尤其是不适宜一两分钟以上的长采访镜头,即使内容很重要,也需要将其切碎,让节目的编辑节奏打破采访镜头单一的表现形式,最终改变单一的表达。无论是从结构上改变表达方式和逻辑,还是使用不同的处理手段,比如将部分内容改为解说词(如果其内容足够重要的话),插入与同期声相关的图像、资料镜头丰富讲话内容,同时在节奏上产生变化,都是可行的后期编辑手段。

除了对内容的思考,话语编辑点的处理技术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采用人物话语同期声时,人物的表述要通俗、简洁。毕竟电视的表达是一个听觉表达,观众已经下意识地失去了生活中的絮叨感,虽然一些电视节目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互动感,但这种互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流的互动还是有差异的,观众一般意义上无法接受媒体里的絮叨。

2.表达的内容要与人物的年龄、职业和身份等吻合。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何让一个被拍摄对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别人感兴趣的内容是拍摄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3.如何处理话语与话语之间的编辑点。除了最经常采用的采访者反打镜头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办法没有?一般意义上除了访谈节目以外,观众对采访者出现镜头的次数是有容忍度的,一个人物的语言在节目中可能用到多少次,可能出现多少个编辑点,这些编辑点的处理方式是什么都需要在前期拍摄中考虑到。否则采访结束了,如果仅仅只有采访者的若干个反打镜头,就无法改变了。这里所说的其他办法包括:被拍摄者在讲述过程中某些局部的小镜头,比如神态的特写、手部的特写、采访环境里的某些局部特写等。它们能为后期语言编辑点的编辑带来便利,但这种便利也是建立在前期拍摄基础上的。

4.话语与话语之间衔接的编辑点技术上要干净利落,不能有重复或多切掉的内容,比如留下半个字等。多切掉半个字,或重复半个字的情形,虽然对表意不产生直接影响,但对节目的流畅性尤其是听觉的流畅是有影响的,尤其让人感觉节目不够精致。

思考题:

1.电视节目中声音的呈现形式有哪几种?

2.前期拍摄中要注意声音方面的哪些问题?

3.话语记录有哪几种形态?

4.语言镜头组接时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5.如何培养良好的声音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