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风格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风格

时间:2022-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最初都是作为新现实主义导演的助手进入电影界的,50年代初才独立导演影片。在1961年戛纳电影节上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奇遇》引起了激烈争论。安东尼奥尼从此成为举世公认的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夜》和《蚀》也是同一类型的影片。有人认为安东尼奥尼的影片是一种“文学电影”,是现代派小

二、安东尼奥尼——“精神文学”的银幕体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随着社会的变化作为一个电影运动也随之解体分裂为好几个不同倾向的艺术派别,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两位新现实主义的第三代青年导演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电影。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最初都是作为新现实主义导演的助手进入电影界的,50年代初才独立导演影片。然而他们一开始拍片就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开宗明义宣布要表现人,要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的影片一出来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曾当过记者,40年代进入电影界,曾在电影实验中心学习,1942年到法国,担任马塞尔·卡尔内的助手,50年代回到意大利,曾从事影评和编剧工作,参与意大利现实主义的一些影片的拍摄和编剧,50年代末开始成名。安东尼奥尼最初拍摄的《爱情纪事》(1950)和《没有茶花的女人》(1953)已经显露出他的“内心现实主义”的倾向,而在影片《呼喊》(1957)中则表现的更加突出了。这部影片叙述一个名叫阿尔多的工人与一名有夫之妇同居了7年,并生了一个孩子,但7年后这个妇女在证实自己原来的丈夫已经死亡的情况下,提出离开阿尔多。阿尔多十分痛苦,带着他们7岁的私生女儿离开了家乡,到处流浪,并先后同好几个姑娘短暂同居,但这一切都无法解除他内心的一种莫名的烦恼和惆怅,他决心回到那位妇女身边。但发现她已经同别人结合并有了孩子。阿尔多便在群众示威的时候,独自走上他过去工作过的工厂的高塔,在塔下那位妇女的叫喊声中摔死了。是自杀还是失足,影片也不作交代。这部影片通过阿尔多的经历,作者企图说明一种现代人的难以言传的不安心情和烦恼。影片中既没有说明这位妇女为什么要离开阿尔多,也没有说明阿尔多为什么喜欢这位妇女,导演有意通过灰暗的景色,泥泞的道路来衬托阿尔多孤独、凄冷的心情。

img25

奇遇,意大利

非理性主义原则在安东尼奥尼影片表现得最充分的还是60年代拍摄的情感三部曲《奇遇》(1960)、《夜》(1961)、《蚀》(1962)。在1961年戛纳电影节上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奇遇》引起了激烈争论。影片表现一位女青年安娜与男友桑德罗去西西里岛度假,两人发生争吵,安娜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桑德罗便与安娜的好友劳迪娅一起去寻找安娜,在寻找过程中,他们两人却发生暧昧关系,整个寻找过程成了寻欢作乐和秘密幽会的过程,而关于安娜的死活和去向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一个交代。最后劳迪娅发现桑德罗又在和另一个妓女鬼混,劳迪娅陷入茫然之中。这是一部“反情节”、“反戏剧”的代表作,也是安东尼奥尼的成名作。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时,放映厅里一片“嘘”声,影片遭到大多数观众的反对。因为这是一部无头无尾、完全摆脱传统电影结构方式的影片。影片中也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戏剧线索,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即使在段落之间也没有内在的因果联系,观众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影片。但最后影片还是获得了“评委奖”,并在巴黎等城市放映,获得出人意料的轰动。安东尼奥尼从此成为举世公认的著名导演。法国评论家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曾把影片《奇遇》的这种结构形式归结为一种“自由”,即观众看影片的“自由”和“演出”的“自由”。观众得到的是一个事件在自己眼前发生的印象,感到自己目睹一个戏剧性动作的产生,而导演则让观众自由地“参与”,进入或不进入剧情都由观众自由决定。安东尼奥尼在评论这部影片时说:“我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脆弱,道德和政治的不稳定感到震惊。在这个社会中的科学和科学幻想之间的界线几乎已经丧失了。每天我们都生活在一种思想或感情的‘奇遇’中,我们的悲剧就是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而我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就是被这种情绪所左右。我愿意把这些人物放到资产阶级环境中去展示,那是因为这些人在物质生活上无可担忧。这些人,男人或女人都想努力过一种正常生活,但是,他们却遇到了各种困难,最终以悲剧告终。我的这部影片是乐观主义的,但同时也是理想主义的,在影片最后,男的面对一堵墙,女的面向空间。他们之间仅剩的联系只是怜悯,逆来顺受、宽恕……”这部影片所表现主题就是存在主义的人生观,即人与人在思想上的不可沟通性,人难爱人,也难被人爱。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他们很少有遗憾,也很少去希望,他们完全禁锢在现在,既不缅怀过去也不向往未来,他们只是存在。他们也从来没有为这种痛苦、空虚和弱不禁风的存在感到担忧。

在手法上安东尼奥尼摆脱了传统的蒙太奇,十分强调背景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电影语言,即更多地从感觉和直觉出发去处理人物与场景之间的关系。他力图通过西西里岛上那座空无一人的村庄来展现影片凄凉寂寞的风格。作者有意放慢影片的节奏,是为了适应生活本身的节奏感。他认为生活的节奏有时是快的,有时则是缓慢的,要是观众越过这种外表缓慢烦人的表象,而愿意进入影片的内在情境,就会发现另一种节奏,这就是与各种感情和感情演变有关的节奏。这是生活真实存在的节奏。

安东尼奥尼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夜》和《蚀》也是同一类型的影片。《夜》表现女主人公与丈夫结婚10年后突然发现已难以同丈夫共同生活下去。她作了许多努力,企图改善关系,结果反而加剧了矛盾,最后终于离家出走。《蚀》也是叙述一个已婚妇女与丈夫感情不和而离开后,同一个股票经纪人同居,但她发现此人并不了解她,对她冷漠无情,最后在痛苦中离去。这三部影片都是在表现一种绝对的烦恼,即一种难以言表的、长久存在的不安心情。作者从未揭示过这种感情隔阂的原因,也不去说明人物行为的心理动机,于是给人的印象就是“人存在就是烦恼”。为了衬托和渲染这种孤独、隔膜、痛苦的精神状态,安东尼奥尼经常运用背景画面作为表现元素,例如让女主人公弱小的身影出现在巨大建筑物下方,让人感到当今物质世界中,人不过像一只蚂蚁那样无足轻重;有时让男女主人公被画面中一根巨大的廊柱隔开,说明人与人之间巨大的无法逾越的鸿沟。夜景的寂静、浩瀚的大海、大量的空镜头、无声的音响效果都成了渲染人物孤独、苦闷、寂寞的表现手段。有人认为安东尼奥尼的影片是一种“文学电影”,是现代派小说的银幕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