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东尼·贝克勒耳

安东尼·贝克勒耳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贝克勒耳马上冷静下来,他知道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一个新发现需要多次实验才能证实,于是他准备反复试验。经检查,贝克勒耳大吃一惊,底片已经感光了,上面还印有一把钥匙的影子。意外现象的出现打乱了贝克勒耳原先似乎非常完美的推断,他原先期待的结果被打得粉碎。贝克勒耳恍然大悟。贝克勒耳称为“铀射线”。贝克勒耳的发现告诉了我们这个真理。

安东尼·贝克勒耳于1852年生于法国,因发现物质的放射性而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名人名言

我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一切必须从头开始。

历史回放

在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贝克勒耳希望在X射线与荧光之间找到它们的关系,荧光物质是否也能产生射线呢?后来的实验结果表明,贝克勒耳的假设是完全错误的,那么为什么错误的假设会引导出正确的结果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贝克勒耳的实验过程,看一看他的思维过程和他把握机会的能力。

为了达到预想的目的,贝克勒耳选择了一个能在阳光下发出荧光的物质——黄色的硫酸双氧铀钾作为实验材料,荧光没有穿透能力,不会穿过黑纸使胶卷底片曝光,而射线却能穿透黑纸使底片曝光。贝克勒耳的思路是这样的:用黑纸包住一张底片,使光线透不进去,黑纸外表放上硫酸双氧铀钾的晶体。在阳光照射下,铀盐会发出荧光,荧光不会穿透黑纸,如果同时发出射线,底片就会曝光。

贝克勒耳把经过太阳照射的铀盐和黑纸拿到暗房,底片冲洗后,果然在底片上出现了铀盐的黑影,完全符合贝克勒耳的想法。他非常高兴地把实验结果告诉了父亲。一向严谨的父亲默默地想了一会,他觉得这里面似乎还有点不够严谨、不合逻辑的地方,但一时还不能准确地指出,只是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孩子,现在还不能太高兴了,科学实验需要的是严谨和能经得起检验。”

贝克勒耳马上冷静下来,他知道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一个新发现需要多次实验才能证实,于是他准备反复试验。可是天公好像有意捣乱,一连几天都是阴雨天气,没有太阳就不能做实验。贝克勒耳只好把准备做实验的几张底片用黑纸包好,放在实验室的抽屉里。为防止纸包散开,他把一把钥匙压在黑纸包上。恰巧,铀盐就放在纸包旁边。

贝克勒耳每天都出去看看天空是否放晴。太阳终于出来了。贝克勒耳收拾停当正准备去做实验,忽然又变天了,原来准备好的底片是否因包裹不严而漏光呢,应该先检查一下。经检查,贝克勒耳大吃一惊,底片已经感光了,上面还印有一把钥匙的影子。贝克勒耳呆呆地坐在暗室的椅子上,脑子里一片空白。

贝克勒耳的思维经过短暂的停顿之后,马上活跃起来。意外现象的出现打乱了贝克勒耳原先似乎非常完美的推断,他原先期待的结果被打得粉碎。

“我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铀盐本身就会放出一种射线,使底片感光。”贝克勒耳恍然大悟。一个新的思路在贝克勒耳的头脑中形成。他站起来,推开暗室的门,外面阳光灿烂。贝克勒耳深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默默地说道:“一切必须从头开始。”

●精彩解读

贝克勒耳在做实验时犯了三个错误:他提出了一个错误的假设,即认为铀盐在发出荧光时会发出射线;他采取了错误的实验方法,在没有对比实验的情况下单独做铀盐在阳光照射下的实验(因为他不知道不在阳光照射下铀盐会发生什么变化);他对实验的结果做了错误的解释。

犯了三个错误,最后却得到了正确的结果:经过多次试验,贝克勒耳发现,只要照相底片放在铀盐附近,底片都会感光。铀盐能发出一种人们看不见的射线,它是不同于X射线的一种新射线。贝克勒耳称为“铀射线”。这样,贝克勒耳就成为第一个发现天然放射性物质铀的人,并观察了铀原子的自发蜕变的放射现象。这是科学研究中的奇迹吗?不。人对自然的认识不可能总是正确的,有了错误的认识并不可怕,能够及时准确地抓住认识与客观存在之间的矛盾,调整自己的认识,继续探索,就有可能走向光辉的顶点。贝克勒耳的发现告诉了我们这个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