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老放映员的身份编制问题

农村老放映员的身份编制问题

时间:2024-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惠民工程实施后,这些老放映员仍然是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中坚力量,但已经不在编制之中,他们只是与电影公司签订合同,按合同算钱。

三、农村老放映员的身份编制问题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各省普遍建立了培养电影放映人员的机构,行政上先是创办县级电影放映队,六七十年代又建立乡级(集体)放映队,80年代后期又发展了农民个体电影放映队,形成了农村电影放映的三级网络。在此网络中,数以万计的农村放映员风雨无阻,游走于村寨间,从而创造了“村村挂银幕,人人看电影”的辉煌局面。在50年代,我国农村县级电影放映队(组)逐渐建立,这时招募的放映员以小学、初中毕业生为主,除小部分为城市户口外,大部分是农村青年或由转复军人、民办学校教师转业转行而来。60年代以后随着乡(社)办集体放映队的建立,放映员队伍中农村户口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人由于是政府机构聘用,在当时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但是由于当时放映的收入比较好,每月收入可达20-30元,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因而编制的问题在当时不是个问题。80年代末电影开始滑坡,放映员的收入锐减,很多人进城打工或转行做其他工作。

惠民工程实施后,这些老放映员仍然是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中坚力量,但已经不在编制之中,他们只是与电影公司签订合同,按合同算钱。但是在从80年代末至惠民工程实施这二十年的时间,他们的身份应该如何定位?因为,今天他们的身份问题不但直接关涉当下他们的经济待遇,更关涉到今后他们的待遇问题,如医疗、保险、退休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将影响到惠民工程放映队伍的稳定,从而决定这项施惠于民的工程能否持续下去。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此制定相应的政策,对这些为中国农村电影事业做出巨大牺牲,现在仍然在为此付出努力的人有一个满意的交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