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编辑身份“重构”

编辑身份“重构”

时间:2022-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特色栏目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主支撑”的同时,编辑通过主动、个性化的身份重构,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元化“大角色”,幕后“小编”将会成为移动出版平台上的“名家”。

在数字化、网络化出版进程中,“大出版”格局需要更多“大编辑”,“大编辑”的多样性才能,即能“同时操作多种媒介技术、整合分析不同内容资源、对产业增值环节快捷反应和综合素质高的编辑人员”。

但编辑的多样性才能或综合才能不是指全能型才能,而是指编辑通过身份重新定位,成为有所专长又熟知数字出版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4.1 被动、批量化单一性转型要变为主动、个性化复合型重构

一直以来,除了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知识、技能培训与素质、能力培养,学术期刊的编辑始终没有摆脱被动、批量化的单一性转型模式,和“为人作嫁衣”的状态,几乎很少有编辑取得图书出版人、电影电视制片人的行业影响力和经济地位。

因此,要更加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而且必须实现主动、个性化的复合型重构,让策划型编辑兼具技术、学术和营销才能,让技术型编辑兼具策划、学术和营销才能,让学术型编辑兼具策划、技术和营销才能,让营销型编辑兼具策划、技术和学术才能,并让成为复合型人才的编辑从幕后走到台前。

如此,才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地解决编辑身份重构难题,学术期刊移动出版才会造就一大批“脱胎换骨”甚至“浴火重生”的“大编辑”。

4.2 以“自我革命”的多元化身份组织发起、引领学术研究

在学术期刊移动出版领域,究竟什么样的编辑,能够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手段,并兼容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论坛和授课等多媒体功能,组织学者、作者、读者、用户、大众,就相关特色栏目(专题、主题)开展观点交流与碰撞,使学术传播的范围达到最大化?

这样的编辑,也就是实现知识、技能、身份“自我革命”的多元化“大角色”。

近两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期刊协会等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研修班和论坛中,媒体融合与期刊编辑能力的“跨界转型升级”是倍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和痛点。

学术期刊编辑更需“自我革命”。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在出版学术期刊基础上研发运行的,集科研、出版、传播、阅读、社交一站式移动服务的“壹学者”(专用APP+微信公众号),无论是老编辑还是新编辑,都被称为“杂家”。这说明,移动出版以及相关业务,已经倒逼“壹学者”的编辑,自觉或不自觉地实施了初级阶段的、而非深层次的“自我革命”。“壹学者”的传统编辑如果没有实施这一初级阶段的“杂家”式“自我革命”,必然难以胜任诸如从论文发表、到著作出版、资源查询、成果传播等一系列的跨界产品和多元化服务。

学术期刊编辑深层次的、完整的“自我革命”,就是要在五方面实现“多元化重构”:

①编辑作为主体人在移动端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

②编辑通过策划、组稿、加工形成的产权化研究成果可以第一时间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信息服务;

③编辑与学者、作者、读者、用户、大众实现社交化、多媒体互动;

④编辑可以突破时空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和不可替代的个性化魅力;

⑤编辑能以多元化角色,如经纪人、社会活动家、编剧、名家专家等,组织发起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研究,成为学术期刊移动出版领域的“主导者”(见图5-3)。

图5-3 编辑才能与身份的复合型、多元化重构示意图

学术期刊编辑的“自我革命”,除了在岗传统编辑的“身份重构”,还包括新招编辑的“身份定制”,也就是编辑部在新招人员时,必须按照“复合型才能”和“多元化身份”去征集、选拔,新招的编辑一上岗就要完全适应、并能深化推动移动出版的新业态。

在学术期刊从纸质出版转型升级到数字化、网络化出版进程中,“大文化”“大出版”“大编辑”语境日益凸显,国内学术期刊编辑已经开始在科研学术、出版产业、文化引领等方面给自己重新定位。

在特色栏目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主支撑”的同时,编辑通过主动、个性化的身份重构,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元化“大角色”,幕后“小编”将会成为移动出版平台上的“名家”。如此,才能实现中国学术期刊价值的最大化,并在国际移动出版领域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