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编辑思想的构成

编辑思想的构成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编辑思想的构成编辑思想是编辑出版活动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经过思维而产生的结果。编辑思想是一种结果,这种结果的来源或者说促成这种结果形成的因素即为结果的构成。在众多编辑中,以编辑思想著称的邹韬奋、叶圣陶等成为一代编辑楷模。综上,编辑思想来源于丰富的编辑工作之观点不言而喻。

一、编辑思想的构成

编辑思想是编辑出版活动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经过思维而产生的结果。编辑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编辑思想是一种结果,这种结果的来源或者说促成这种结果形成的因素即为结果的构成。来源多方面,构成也就必然呈现出多方面。首先是必须要有编辑生活,或者说必须要有编辑体验;其次是对这种编辑体验进行一系列的编辑思维过程;最后将思维结果付诸于编辑实践,经过实践检验而形成较稳定的编辑意识和编辑观念。

1.编辑生活

所有的编辑思想家都有着丰富的编辑工作实践。只有在编辑实践中发现问题,才可运用编辑思维解决问题。这种体验是编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不同时代的编辑对生活的体验不尽一致,编辑个人对同一种生活表现出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生活的敏感度因人而异,却都有大致相同的一段编辑经历,都会对组稿、审稿、加工稿件、装帧设计、印刷等出版过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只是有编辑生活体验者多,能运用编辑思维解决编辑工作问题、形成鲜明编辑思想者少。在众多编辑中,以编辑思想著称的邹韬奋、叶圣陶等成为一代编辑楷模。

邹韬奋同志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出版家,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楷模。他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近二十年,不仅写了大量文章,而且在编辑、出版、行政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版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从校对、编审、装帧设计、印刷、发行,乃至日常管理,他每一行都精通,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新闻出版事业的模范。在白色恐怖时代,他冒着生命危险大量出版进步文化书刊,在当时编辑家中以“红色”闻名。在抗战时期,他大张旗鼓宣传抗日救国的进步思想。在茫茫黑夜里探求真理的心路历程正是他以后在出版过程中勇于不断创新的思想底蕴。他在长期从事编辑出版事业过程中形成了始终坚持进步的出版方向、为大多数的群众服务、“人有人格,店有店格”、正确处理好“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等编辑出版思想,形成了“坚定”、“虚心”、“公正”、“负责”、“刻苦”、“耐劳”、“服务精神”、“同志爱”等多种生活(书店)精神。他把编辑比作“花匠”,要求编辑甘当“无名小卒”,十分确切地揭示了编辑工作的本质。他那牺牲自己、让大众得益的崇高精神境界至今仍放射出熠熠光芒。

叶圣陶先生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出版家、编辑家。这种多学科知识及多学科管理经验集一人之身,不仅构成了他丰富人生的重要经历,而且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中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编辑思想。他曾担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师,也曾在教育科研机构供职。1923年,又应邀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当编辑,1931年再转至开明书店。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出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主管教科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后来又担任教育部的副部长,仍兼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他在漫长的教育、编辑生涯中形成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注重编辑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切为了读者等编辑出版思想,成为今天编辑学习的楷模。可以说,没有教育工作的经历,就不会有那么敏锐的语言文字感受力;没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就不会有对编辑文化素质的高要求;没有身为编辑的切实感受,就不会形成图书出版中的那份智慧与情感。

巴金先生在步入文坛之前,就参与了《半月》、《平民之声》等刊物的编辑工作,1934年他也曾参与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编辑工作,1935年文化生活出版社成立,他主编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刊》等书籍。抗战爆发后,辗转于广州、桂林、重庆、上海等地的他,筹建了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桂林分社和成都分社,出版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同时主编了四社联合的《烽火》刊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作协的机关刊物从《文艺月刊》到《上海文学》,他担任了几十年的主编。可以说,编辑工作贯穿了巴金先生的一生,并逐渐形成了他正直磊落、严谨认真、崇尚艺术、推举新人、一心为读者的编辑思想。

综上,编辑思想来源于丰富的编辑工作之观点不言而喻。

2.编辑思维

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与感觉、知觉所不同的是,思维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因此,思维是人的智力的核心部分。编辑思维是在编辑及编辑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产生于编辑实践。编辑有了思维才能正确认识编辑对象的发展规律。编辑思维决定着编辑活动的层次和质量。支配与维护思维过程正常运行的因素主要有:

(1)知识

在一定的编辑实践基础上所获得的认识及经验的总和,即为编辑思维必须具备的知识。实践中积累的认识及经验越多,越有利于思维过程的正常进行,并保证思维的质量。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知识无法思维。知识同时也是交流的基础,无知识者不予交流。外界信息真伪、多少、利用价值大小全依赖知识的判断。知识具有积累性,多年所积淀下来的知识可以起到综合化的作用,可以内化为人们的智慧。知识也具有渐进性,不断的学习、交流,可以保证知识更新。一个知识点可以与另一个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面或知识体系,最终将化为一种功底、一种素养、一种氛围、一种襟怀、一种生命素质和潜能。知识积累就在于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现代思维科学研究发现,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认知和把握,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储存在人的大脑之中的,一旦有新的、高质量的信息摄入,就会引起整个知识结构的整合和重组,并进而改变和提高整体知识结构的质量。编辑正是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对编辑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以保证思维的层次与质量的。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朱熹可说是集作者与编辑于一身的“编著一体化学者”。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朱熹既有读书治学的功底,又有对编辑、校对经验予以总结而形成的编辑思想。是日常积累的知识使他确定编著的基本原则是“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以严谨而闻名。在对待作者作品时,他提出应当有“谦退敬让之心”,“大抵熹之愚意,只是不欲专辄改易前贤文字,稍存谦退敬让之心耳,涉圣贤成书,稍有不惬己意处,便率情奋笔恣行涂改,恐此气象亦自不佳,虽所改尽善,犹启末流轻肆自大弊,况未尽善乎……”[1]他认为对待圣人之作应以平常心。“他圣人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称停他。”[2]“此又是一种功夫,直是要人虚心平气,本文之下……莫问他是何人所说、所尊、所亲、所憎、所恶,一切莫问,而唯本文本意是求,则圣贤之旨得矣。”[3]可以说,正是朱熹对待古本熟知熟读的知识积累才有他理学的庞大思想体系,正是理学成熟的思想才有他实践中形成的编辑思想精华。

编辑自身不断寻找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选定各自的发展方向,是做好知识积累的前提,也是强化编辑思维的有效方式。

(2)文化

广义地说,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地讲,文化特指人的精神领域,即人的社会观念、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的集中表现。文化具有传承性,在一定的生活范围内的人们无论生活还是思想都会受到同一文化的影响,打上同一文化的烙印。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对相同的事物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

编辑工作是一个带有明显文化性质的工作,因而要求编辑必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在处理书稿、判断时尚、领悟潮流中表现出快捷决断能力。编辑的文化内蕴规定着编辑工作质的表现。文化内蕴深者,编辑工作领悟性高,价值判断标准明确,工作目标清晰,工作效率明显区别于文化内蕴浅之编辑,只有提高自身的文化内蕴,才能提高社会文化积累质量,这是时代赋予编辑的重任。

一般情况下,知识与文化水平高的编辑对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长远规划,具体举措也较得当。知识与文化水平低则目光短浅,注重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文化规划,注重蝇头小利而丢失人格、国格。

(3)逻辑

思维的规律即逻辑。编辑思维过程中逻辑的力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演绎法、归纳法、推理法等都使编辑工作具有明显的客观规律性。逻辑性强或弱对于思维过程中的价值判断速度与力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编辑的逻辑是遵循编辑工作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思维的结果也就是逻辑战胜混乱、有序战胜无序的结果。

对于艺术作品,编辑思维侧重于审美活动。如果说逻辑主要表现为抽象思维的话,审美则重在表现形象思维,它需要从感觉、知觉、表象出发,遵从审美规律,得出符合原理的结论。有人认为对从事形象思维工作的人不需要更多地学习抽象理论。殊不知,一个人应当具备完整的科学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高度融合。只有哲学意识成熟才是一个编辑真正的成熟。所以任何一个编辑首先必须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品质。

编辑活动是以书刊文稿为客体,自然构成一种思维对思维的逻辑编辑思维模式。这一模式通常情况下并没什么错,但将其绝对化则会造成对思维的束缚,因为局限于此范畴就无法超越原有知识体系产生飞跃式的创见,无法作出正确的鉴定与评价。因此,编辑思维有必要突破这一模式,向着思维对存在的范畴方向发展。即在承认想像与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上,发表超越时代的一种理论方案的“假说”。这一“假说”可能会使人感觉怪异,或者无法想象,但它是编辑思维中所必须的,它是思维正确性的保证,更是创造性的源泉。

3.将编辑思维体现于具体的编辑活动,使之合二为一

编辑思维只有落实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才可显示出工作效率,发挥作用,否则,思维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永远都是意识的。编辑思维的结果形成一种编辑思想。每一项编辑工作都是在一种编辑思想指导下完成的。编辑思想规定着编辑工作的方向,决定着编辑活动的性质。编辑思想与编辑工作如影随形,相得益彰,在一种编辑活动中可以发现其编辑思想,在一种编辑思想指导下又必然会产生一种编辑工作。不是所有的编辑思想都适合于编辑出版活动,许多编辑思想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更正得以完善的。在20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之前,赵家璧先生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之所以得以出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已经认识到整理新文学运动成果的必要性,并取得合作者的共识。《中国新文学大系》成为今天人们了解赵家璧先生编辑思想的重要著作。

编辑思维过程中的失误会在具体实践中带来社会与经济效益的损失。一部书稿被某编辑判断欠佳,却被其他编辑看好,并使之成为千古名篇时,人们一般会对失误编辑的知识、文化、逻辑等方面产生怀疑,对编辑思维能力失去信任。

总之,良好的编辑思维能力取决于以下条件:

(1)突破思维的单一定势,向思维多元化方向发展;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有机结合;

(3)跨越思维对思维的编辑模式,向思维对存在的范畴发展;

(4)调整编辑的知识结构,增强编辑的信息储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