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养老的形式被延续下来。这种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是由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宿庆花[1]

摘要: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推进我国农村养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我国现行农村养老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 家庭养老 家庭结构

一、我国现行农村养老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现行经济形态下,农村养老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和社会救助供养相结合。而且中国从古至今家庭本位的文化使得家庭的赡养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家庭养老的形式被延续下来。而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则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也就是说农村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可以使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都获得基本和可靠的供给。这种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是由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同时,人们对这种形式的存在和认识已经习惯,被社会公认为传统美德。多年来,在农村以家庭的形式来实现老年人的养老适应了我国农村的家情、乡情、国情。

随着农村社会和经济条件的迅速变化,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1.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由于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的农村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首先,农村家庭规模的逐步小型化使农村家庭养老的作用越来越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规模呈现继续缩小的趋势。同样,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比较明显。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家庭结构形成了“4—2—1”结构的模式,即一对夫妻要同时赡养4个老人,和抚养1个小孩。显然,在这样的家庭结构结构条件下,老年人的养老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助来加以解决存在许多困难。

2.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地区转移成为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同时,由于流出的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支持与日常照料功能的弱化已经在许多家庭出现。

3.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和伦理道德的冲击日益强烈,人们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成了普遍现象,依赖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维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可及性受到冲击。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原因

1.两代人的居住偏好不同。喜欢分开住,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时尚,也可以说是人的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根据相关调查表明,2/3的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内会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在老年人那一端,也有图个清静、少麻烦的想法。

2.家庭人口外流或外迁因素。因子女在外地学习或工作,条件不成熟,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两个基本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二是,老年人自身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

三、搞好农村老人养老的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确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角度入手。

1.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养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要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营造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氛围,多关心、理解老人。同时,农村基层组织要重视老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工作,让外出务工的子女认识到他们有义务对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赡养扶助,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关心帮助、体贴安慰。

2.转变农村的养老观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成为核心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子女们去完成一件他们在客观上根本无法胜任的任务,所以在广泛积极地开展对青年和子女尊老、爱老、养老教育的同时,也要对老年人进行相关养老观念转变的教育。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从主观上减少对子女的期待。在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不依赖子女的观念;在行动上养成并形成一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来完成老年生活中的各项任务的习惯,逐步形成一种“自养”和老伴间的“互养”的养老方式。同时,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提高老年人自养能力提供各种制度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化服务。使老年人能感受到天伦之乐,从而安度晚年。

3.逐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老人养老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往往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比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在全国试推行十多年来,尽管目前大部分地区都遇到不少困难,有的地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截至2006年末,全国参保人数仍有5 374万人。虽然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偏差、遇到了挑战,但只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在不远的将来,农村的老人就会逐渐从中受益。

农民在中国是一个庞大而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农村老人养老的问题既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我们必须记住,关注今天的老人,就是关注明天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成海军.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广东社会科学,2003(3).

[2]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5).

[3]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注释】

[1]宿庆花(1982—),女,山东潍坊人。中国海洋大学2010级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