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于农村社区公共艺术问题的思考

对于农村社区公共艺术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农村社区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发展的,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说明,它不能以存在的地点为中心,而应以“人”为核心;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公共艺术是同样存在的,只是其存在的状态不同而已。在农村社区建设公共艺术的目的是塑造“人”,包括塑造“人”的道德、文化观念和精神。

中国当代农村社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比较重大的变化,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而在90年代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化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这种城市化过程中的愿望和初衷是好的,城乡一体化有利于促进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精英走到城市,走向城市和工业的都是农村的青壮年和比较有文化、有技能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农民和农村中也是生产力因素与劳动力最活跃的分子、最有创造力的群体,农村社区最具活力的一群人走了,最弱势、最需要关怀的大部分人留下了,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能力弱,收入少,医疗卫生条件差,精神文化生活单调。[1]城乡之间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社区凋敝,居民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凸显,造成农村社区在各个方面与城市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个问题在早期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存在。马克思提出的“城乡融合”概念指出,“城乡融合”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各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应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消除对立,使全体成员共同享受社会创造出来的福利。在当代中国,城乡不平衡问题体现在各个方面,因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新农村摆在突出位置,为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从“消灭农村”转向“建设农村”——因为从发展的角度看,农村不可能消亡。这一转向对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实现国家平衡发展,必须实行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方针,主要是城乡统筹,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要覆盖到农村地区。胡锦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班”中强调,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指导方针,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实际问题。同时指出,解决农村问题,单纯依靠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力量与资源是不够的,必须各方面参与农村社区的建设,在公共精神文化方面,加大研究和投入力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各个专业之间必须配合起来,共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样,它也是美术学研究者的责任所在。

各地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的进行地方性实验,有的借鉴国外的模式,不断探索、学习、实践,推动农村的发展。其中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城乡等值化”在南张楼村的实验证明,在农村地区生活并不代表降低生活质量,农村社区可以有与城市形式不同但是价值相等的文化生活。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公共空间环境、公共艺术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强调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强调博物馆与居民生活的关系,公共艺术和由此产生的视觉文化使南张楼居民产生历史感、归属感,弥补了公共文化缺失的问题,公共艺术成为其中重要的元素,该实验也成为公共艺术在农村社区实践并有重大影响的范例。“城乡等值化”并非农村城市化,也不是把农村建设成城市,而主要是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与城市不同类但价值相等,因此,公共艺术也并非像城市一样的造型,而是与居民生活相关,居民认可、接受并能够对公众有引导作用的造型艺术。相比较而言,传统农村社区的牌坊、钟楼、建筑、祠堂、装饰、字画、雕塑、壁画、传统文化形态等都是当代公共艺术研究的范围,在当代农村社区,建筑、公共空间与公共景观、雕塑、壁画以及公共文化活动等公共艺术也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形式当然已经不同于古代,它随着时代而变化了,但是其中的内在精神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依然密切。当代农村社区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发展的,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说明,它不能以存在的地点为中心,而应以“人”为核心;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公共艺术是同样存在的,只是其存在的状态不同而已。高校尤其是美术学院的公共艺术研究,其范围已经扩大到各个领域,公共艺术与农村社区的关系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公共艺术对农村社区居民的作用已经引起重视,研究公共艺术与农村社区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是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方法之一。

在农村社区建设公共艺术的目的是塑造“人”,包括塑造“人”的道德、文化观念和精神。公共艺术的内容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形式美是外在表现,体现的是艺术美感。在这个方面,康德认为艺术美在于“审美意象”,主要是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无法用理性的概念来表达,只能借助于感性的形象来体现,公共艺术在公众生活中正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的。同时,艺术美具有“创造力想象”,这种创造力想象是艺术美之外的认识,是对艺术作品之外的理解,公共艺术所蕴含的艺术之美和附着在作品身上的审美意义是居民对作品的认识。公共艺术的普及性更显现其独特的方面,犹如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提到,美育陶冶人的性情,它能使人高尚、纯洁,不像衣服、食物一样为个人独有,金字塔、罗马剧场、博物馆等都是人人欣赏的。在关注农村社区公共艺术问题这个方面,潘耀昌教授在《公共艺术与新农村建设》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关注该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既具有前瞻性,也具有现实意义。从这个方面来说,让艺术走向大众,让艺术感染大众,是美术学科的责任,公共艺术在农村社区发挥的作用是艺术功能的体现,研究公共艺术与农村社区不仅是关于艺术作品的问题,而且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因此,公共艺术弥补了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缺失这一现实问题。

对农村社区的公共艺术来说,它必须和社会制度、风俗、习惯、道德相联系。公共艺术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它与城市公共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社会结构与伦理观念的区别,农村社区公共艺术的影响包括社区居民的知识、技能、规范、行为、生活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等,这一过程使得农村社区公共艺术成为生活中一个有特色和积极主动的社会成员,成为公众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看来,公共艺术在农村社区不但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元素,而且成为引导公众生活的重要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