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影中鱼的意象梳理及彩色小鱼的影像美学

电影中鱼的意象梳理及彩色小鱼的影像美学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鱼象征女阴或男性器,同时也象征男女情侣。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早中期,远古人类以鱼象征女阴,象征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中,蛇是“性”的象征,并没有生殖意义,而鱼则是生殖的象征。艺术家选择鱼作为绘画、电影的表现主体,主要因其色彩之美。在彩色小鱼意象的电影里,

一、鱼的意象梳理

姜太公钓鱼、鲤鱼跃龙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缘木求鱼、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从这些典故或成语中可以看出,鱼,一直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典型的文化意象。中华文明是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大河文明”,对于近水而居的先民而言,鱼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考古学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捕食各种鱼类。在旧石器时代的一些遗址中,考古学家经常会发现当时人类吃剩下的鱼骨。到了新石器时代,渔猎成为原始人类一种主要的生产活动,人们的捕鱼种类和捕鱼量也显著增加。渐渐地,人们对鱼的习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一种衍生于物质文化形态之上的信鱼、拜鱼文化开始勃兴。中国人对鱼的喜爱与崇拜,在此后几千年的岁月里演绎成了延续至今的具有多种内涵的神话传说和民俗信仰。[1]鱼在中国古典文化里,应该有以下几层象征意义。

1.富裕、丰收

就像中国人年夜饭上的鱼意味着“年年有余”,对古人来讲,鱼是自然界提供的天然食物,鱼的丰富就是食物的充足。鱼与“余”谐音,所以常用来象征繁荣和富裕。古人把鱼与天上的星辰联系,认为鱼神星主宰云雨。《星经》云:天鱼一星在尾后河中,主云雨,理阴阳。从鱼神司雨水的职能看,鱼神又与丰收富裕密切相关。[2]《诗经》里,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动物意象,《小雅·鱼丽》一诗最具有代表性。该诗叙述贵族宴乐宾客,极写宴席上鱼和酒的丰盛,充分渲染热烈的宴飨气氛。前三章一连写了六种鱼,这成群的活蹦乱跳的鱼儿纷纷游进了鱼篓,由此引申出丰收富足之意。《诗序》,“《鱼丽》,美万物盛多”,以鱼表现家邦兴旺,年丰物足,由此可见。[3]《小雅·无羊》直接表明鱼代表丰收,“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牧人悠悠做了个梦,梦里蝗虫化作鱼,旗画龟蛇变为鹰。请来太卜占此梦:蝗虫化鱼是吉兆,预示来年丰收庆)。众,指蝗虫。古人以为蝗虫可化为鱼,旱则为蝗,风调雨顺则化鱼。《小雅·鱼藻》也是如此:“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鱼在哪儿,在水藻,肥肥大大头儿摆。王在哪儿,在京镐,欢饮美酒真自在。鱼在哪儿,在水藻,悠悠长长尾巴摇。王在哪儿,在京镐,欢饮美酒真逍遥。鱼在哪儿,在水藻,贴着蒲草多安详。王在哪儿,在京镐,所居安乐好地方。)这是一首以鱼起兴赞美君贤民乐、安居乐业的欢乐之诗。

2.两性或婚恋或生殖

鱼,既是司雨之神,又是生殖之神。闻一多在《说鱼》中考证:“正如鱼是配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以烹鱼、吃鱼喻合欢结配”[4],古人常常借鱼来祈求美满婚姻与强大的生殖能力。鱼象征女阴或男性器,同时也象征男女情侣。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早中期,远古人类以鱼象征女阴,象征女性身体的一部分。《生殖崇拜文化论》说:半坡先民举行祭鱼的祭场或祭坛,起初大约是椭圆形,尔后演变为圆形。祭场或祭坛的这种形状,是在模拟女阴的外部轮廓。而祭祀的祭品——鱼,外围是十二条,两条一对,分为六对,摆在祭场或祭坛的圆周上,与圆周线垂直,每半个圆上有三对鱼。这一对一对的鱼,仍然在模拟女阴的外形,象征女性生殖器,与象征女阴的椭圆形、圆形祭场或祭坛一致。祭场或祭坛中央则摆上五条鱼,以五表示“极多”,寓意为祈求生殖繁盛。[5]鱼还意味着多子。传说中,女娲蛇身人首,而在有些历史遗存的作品中,补天女娲的蛇尾变成了鱼尾。在中国文化中,蛇是“性”的象征,并没有生殖意义,而鱼则是生殖的象征。变蛇尾为鱼尾,无疑是要突出其生殖能力。

至今,乡村风俗中的“胖娃娃抱鲤鱼”或“胖娃娃骑鲤鱼”年画,都是通过胖娃娃和鱼的形象构成吉祥画面,祝福人们拥有美好生活与人丁兴旺的家庭

3.快乐、自由、幸运

《庄子·秋水》中,有一段庄子与惠子的著名对话: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的对答,重点在哲学思辨。庄子通过观察鱼的从容跳跃而推断其乐,在他心中,鱼在水中的游走是快乐和自由的。《庄子》里,自由的象征物首先是鱼。《逍遥游》中,庄子幻想了一条可以飞翔的大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者九万里”。鱼,成为庄子逍遥游的承载物,承载着自由与逍遥,那就是快乐。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为龙。最早文字记载“鲤鱼跳龙门”的是汉代辛氏所著的《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龙门山在河东界……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遂化为龙矣”。这个神话故事一直延续,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6]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之后“鲤鱼跳龙门”便成了幸运或追求幸运的象征。如果不幸没有跳过龙门,那就回归平凡之鱼了。就如李白诗里所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鲤鱼跳龙门”其实还是与生殖、繁衍后代有关。首先,为了繁衍后代,鱼会寻找更为合适的地段——水温较低,流速较大的急滩地带;其次,当鱼到了快要生殖的时候,体内就产生了一些能刺激神经的东西,使它处于兴奋状态之中,因此鱼特别喜欢跳跃。

二、彩色小鱼的影像美学:色彩对比之美、和谐之美

电影里常常出现的鱼的意象,主要为观赏鱼,有金鱼,也有色彩艳丽的热带鱼,本书选用彩色小鱼这一词,排除了大白鲨、食人鱼之类的大鱼。

艺术家选择鱼作为绘画、电影的表现主体,主要因其色彩之美。因为颜色、形态的美丽,金鱼成为一种美好的艺术品,也成为电影色彩语言的重要载体

一般来说,在众多彩色小鱼意象的电影里,多数使用的是色彩对比语言。色彩对比在色彩艺术中最具有普遍性,只要两种颜色并置,彼此间就会发生对比作用,不是相互加强色彩效果,就是相互抵消色彩效果,可以说,没有色彩的对比就没有色彩的视觉效应。在彩色小鱼意象的电影里,最主要的色彩对比是面积对比。面积对比,是一种色彩数量的多与少、面积的大与小的对比。小小彩鱼闪亮的色彩,用于电影里,常常以小见大突显“小之美”。伊顿曾以自然界为例生动阐释了小面积色彩的“反抗精神”:“当色彩处于少量地位,就好比处于危难之中,它要作出自卫性的反应,所以相对地说,比它处于和谐数量中更为生动,在生物学上也看到类似的补偿规律在起作用,在植物界和动物界,处于不利的生存条件下就会出现一种奋起反抗的力量,一有机会便表现出增强了的性能,一种处于微量的色彩如果有机会受到长久注视而一直呈现在眼睛中,就会变得越来越浓缩,越来越显眼。”[7]大的灰色环境,与小小的彩色鱼儿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这小小的彩色,有时是希望,有时也是希望被毁掉的悲伤。在色彩的空间上,小鱼与环境的对比表现为面积上的对比,实质上,还分为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和补色对比等多种对比形式,有时,小小彩鱼甚至也是整体色调和谐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