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艺术的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

电影艺术的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

时间:2022-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色彩对于揭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电影作品中,主色调的形成可以通过增大画面中主导色彩的使用面积来突出主导色彩的情感作用,还可以在整部电影作品的镜头总量中,增加以某一色彩为画面主导色彩的镜头数量。在大多数电影作品中,主色调的运用,体现在诸多构成元素的画面中,如前景、后景或背景的色彩。

色彩语言是指色彩的艺术表现和合理配置。色彩的本质是光,色彩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蓝的天,白的云,绿的树,红的花,这各具鲜明特征的七色光,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含蓄、深沉的情感世界:红色,给人以激情;橙色,给人以温暖;黄色,给人以飘逸;绿色,给人以生命;青色,给人以严峻;蓝色,给人以深沉;紫色,给人以温馨。这种从生活中形成的对于色彩的经验与联想,使得色彩的个性构成了电影艺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述形态。1935年,美国拍摄出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色彩的出现为电影作品更真实、更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提供了可能。但随着时代和电影观念的发展,色彩已不能满足于仅仅给影片增加真实感,它更多地被创作者当作一种语言形式加以运用,即为表现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评价、情感态度和风格追求服务。

(一)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

1.深化影片的主题

一部影片的色彩基调,犹如一根串起珍珠的金线,这条金线往往就是影片的主题所在。影片《黄土地》以暗沉的土黄色作为色彩基调,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情感,既有与生俱来的质朴,又有反思的沉重感。美国影片《金色池塘》,用金黄色作为基调,表现了黄昏之恋的温馨以及如秋季般成熟的浪漫气息。

2.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色彩对人物肖像的造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色彩对于揭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安东尼奥尼导演的《红色沙漠》中,为了表现主人公朱丽娜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影片以阴暗的灰色和褐色作为背景基调。

3.有利于时空幻境的转换

色彩同样可以应用于时空的转换,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用色彩来转换时空,整部影片情节由三大时空构成,运用不同色彩的胶片对三个不同时空加以表现,造成强烈的对比。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和平时期的幸福生活用彩色胶片拍摄,画面色彩浓艳、绚丽,表现出幸福欢乐的气氛;战争期间的日常生活和战斗场面用棕白胶片,以突出战争的严酷、冷峻;战争时期女兵们对战前生活的回忆,则采用乳黄色为主的淡彩色片,造成一种想象的宁静安谧的气氛。

4.表意的功能

电影色彩的表意性明显受绘画的影响,如苏联电影强调继承俄罗斯绘画的传统,在色彩处理上有较大的假定性。在影片《作曲家莫索尔斯基》中,导演有意识地用冷暖对比来隐喻两种不同的社会力量:一方面是沙皇俄国的官方,另一方面是与莫索尔斯基的创作紧密相连的大众。凡是描写公爵夫人府第的内景和玛利亚剧院的场面,都是以冷冷的浅蓝色做基调,官府和法院则是灰绿色的,造成一种阴森森的气氛。凡是有民众出场,如音乐家同人民初次相会、农民起义的场面,以及莫索尔斯基创作人民歌曲的场面,都用暖色调处理。贝尔托卢奇的《小活佛》,表现在美国寻找活佛的部分用蓝色,表现不丹和古代印度的用金黄色,用黄、蓝对比,表现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5.表现导演的主观思想和创作个性

除了剧情、声音外,色彩也能够表达导演的情感。例如,同是一种红色,在不同的导演和在不同的影片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如《红高粱》主要以红色为基调,“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红润的脸,占满银幕的红盖头、红轿子,铺天盖地的红高粱地,鲜红似血的红高粱酒,血淋淋的人体,一直到结尾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红色在这部影片里表达了一种生命力的热情、热烈亢奋的节奏和阳刚壮丽的风格。

(二)画面的色彩基调

1.电影画面的色调概述

图3-13 《那山那人那狗》剧照

电影画面中的色彩基调,又称“色调”,简单地说,是指在一部电影作品中,以一种色彩为主导,画面所呈现出的色彩倾向。色调是形成具体的电影画面的视觉效果的基础,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出电影作品中一个画面、一个片段或整部影片的画面风格。例如,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见图3-13)中那无处不在、渗透于画面背景中或浓或淡的绿色,使影片透射出一种朴素而清新的艺术创作风格;《浓情巧克力》,在特写镜头中女主角精心制作的棕色和白色的各式巧克力,不仅使观众“一饱眼福”,而且领略了生活在欧洲小镇上的人们心中对充满温情的浪漫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而影片《无间道I》则运用黑色和白色,形成了主要角色在色彩指向上的反差,故事情节上正邪的矛盾冲突,以及影片主题所揭示的“无间”之寓意的双重性,开创了《无间道》系列影片在港产商业电影中另类的叙事风格。色调既可以贯穿整部电影作品的始终,也可以只存在于一个段落或一个场景中,甚至一个镜头中。

在电影作品中,主色调的形成可以通过增大画面中主导色彩的使用面积来突出主导色彩的情感作用,还可以在整部电影作品的镜头总量中,增加以某一色彩为画面主导色彩的镜头数量。由法国波兰斯基导演的获奥斯卡奖的影片《钢琴师》(见图3-14),是一部以二战期间波兰犹太家庭为背景的大制作,1940年的秋冬,波兰华沙的街头笼罩在灰色的战争阴影中,灰色的人流,灰色的泥泞街道,灰色的高大隔离墙,一张张笼罩在恐惧和悲哀气氛中的灰色画孔,灰色的生存与死亡,城市在经历了炮火后的灰色的残垣断壁……导演波兰斯基选择了纪录片式的灰色来营造战争的恐怖和对人性的残酷毁灭,这一色彩也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战争最强烈的批判。

图3-14 《钢琴师》剧照

2.色调对于电影的意义

色调对于电影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由于各种色彩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情感和情绪作用,而任何一部电影作品要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色调的把握。

第二,色调可以从视觉审美的角度,表现电影作品诗意、浪漫的抒情色彩,并且用以营造带有艺术化的画面氛围。

第三,色调可以形成电影作品个性化的艺术风格。世界上的知名电影导演,他们的作品大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作品风格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作品中色调的风格。

图3-15 《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例如,张艺谋早期拍摄的系列影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见图3-15)、《秋菊打官司》,他一改当时中国故事片中过于写实的色彩运用,选择热烈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中国红作为这些影片的主打色调,并且以大写意的创作手法夸张地加以渲染,从此形成了张氏作品极具民族情结的中国本土风格。

在大多数电影作品中,主色调的运用,体现在诸多构成元素的画面中,如前景、后景或背景的色彩。服装、化装、道具的色彩必须尽量地向整体的画面总的色调靠拢,从而确定某一种色彩作为一部作品的色调,这种色调是较为生活化的客观色彩基调。此外,在电影作品中还可以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画面的各种色彩趋于平衡,从而形成在视觉效果上较为艺术化的主观色彩基调。

(三)局部色相

电影画面中局部色相,是指在剧中的某个人物的一个部分或是人物所处背景的一部分的色彩呈现。在电影画面中,局部色相的运用往往与画面的主色调形成一定的视觉对比。

局部色相是创作者为了表现影片主题,赋予画面中的人物在服装、化妆造型上带有区分性的色彩符号,或是在画面背景中的局部或小块区域,例如在道具或物品上用特殊的色彩形成有冲击力的视觉感应。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初,在许多港台文艺片中,局部色相的运用时常成为主要人物在造型和性格特点上的重要手段,例如,由杜琪峰执导的电影《向左走向右走》,是一部根据漫画改编的城市言情片,影片开头:春雨蒙蒙的台北街道,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俯拍的镜头中,男主角打着一把墨绿色的雨伞,女主角打着一把红色的雨伞,在一片黑色雨伞中显得尤为注目,在灰色的天空背景下,他们带着各自的色彩标记穿行于车来人往的城市之中,擦肩而过,走向未知却崭新的人生……画面中借道具(雨伞)的色彩引出男女主角的出场,局部色相的运用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视线,使观众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到关于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普通而又离奇的爱情故事上来。

局部色相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画面中主体和背景的色彩对比中,即在面积较大的背景色彩中,在画面主体上加进面积较小却醒目的色彩,以加强主体的视觉表现力,突出画面的主题。制造局部色相效果,一是用人物的服装、头发或某个装饰物的色彩形成画面的局部色相。如坎皮恩执导的影片《钢琴课》中的一个画面:女主角麦格拉斯带着女儿远渡重洋,来到陌生的新西兰,由于当地交通不便,土著人无法抬走她从英国带来的钢琴,只好将它搁置在海滩上,此时画面背景是海滩、大海和天空交织而成的灰白色,而画面主体——麦格拉斯身着黑裙、戴着黑帽的形象,以及画面陪体——黑色的钢琴,二者所共同构成的局部色相(黑色),与整个画面的背景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对照,使整个画面构图呈现出西方剧情片中少有的空灵之美。此外,在影片的情节发展上影射出女主角漂泊异乡的孤独感。二是用特殊道具的色彩形成画面的局部色相。

电影画面中局部色相的运用,使画面造型在视觉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见图3-16)一个德军的冲锋队屠杀犹太人的镜头里,画面中出现了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姑娘,画面中的唯一的红色,象征了美好生命的存在,与残暴的德国纳粹毁灭人性的行为形成强烈反差。影片凭借这一画面中大面积的黑白背景与红色的局部色相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影片反对战争、以正义的立场面对历史的政治性主题。

图3-16 《辛德勒的名单》剧照

(四)画面色彩的构成

在电影画面中,一旦确定了主色调之后,其他色彩的配置,色彩与色彩之间所形成的协调效果,或者它们之间产生的对比意义,都直接影响着画面的色彩构图。

在电影画面中表现出来的色彩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千差万别的,但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并没有感觉它们是杂乱的,这是因为创作者在运用色彩进行画面构图时,遵循了一定的色彩配置规律。这一规律,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从客观的角度看,画面中色彩的合理配置,可以使画面中的色彩更具视觉美感,更有吸引力,进一步传达出画面的主题和情感。从主观的角度看,色彩合理而艺术的配置,是电影作品的创作者根据自己对一种或几种,一类或几类色彩的认识和喜好,进行有选择性的搭配,形成独特的影像画面色彩风格,传达独特的色彩语言。

无论画面中各种色彩是处于和谐的状态,还是处于一定的视觉冲突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画面构图的审美意义上看,各种色彩的搭配运用最终要实现一定的视觉均衡,即一种对称。这种均衡不仅体现在单个画面中的色彩的协调、对比关系,也体现在前后两个或多个画面转换时各种色彩的关系会随着时间或空间的改变而改变,由均衡到非均衡,再回到均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