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院的空间要素

电影院的空间要素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讨这一历史,需将影院空间各要素及它们的关系作为一个研究主题加以考察。由殖民地时代具有西洋风格的影院、新中国建立初期兴建的苏式影院、20世纪80年代配属于影院的录像厅空间,到当代与大型购物中心并存的影院,电影院建筑的历史参与构成了电影文化、社会风尚和意识形态变迁的历史。电影院的座椅因其与观众身体的密切关联而成为影院空间的要素。这种影院空间结构打下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内地特殊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印记。
电影院的空间要素_空间与记忆: 中国影院文化研究

影院建筑、放映机、配乐,以及因电影放映活动而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提供了早期电影映演空间的要素。探讨这一历史,需将影院空间各要素及它们的关系作为一个研究主题加以考察。

1.电影院空间诸要素

电影院是按照电影放映的特点和需求建造的空间形式。这些要素构成了影院放映的空间,也蕴含了以代码的形式参与现代文化实践的意识形态因素。

第一放映机。电影院的空间是围绕放映机的运作方式来建构的。放映机在早期电影放映中曾被放置在观影人群中。随着放映机的技术革新,并由于降低噪音和提高安全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影院设计者开始将其与观众座席隔开。有声电影技术的发展不仅包含了放映机的革新,也推动了影院建筑的变革。这一变动引发了影院空间的改造、重构和更新,对影院建筑的结构、外观和观影效果提出了更复杂而精细的要求。

第二银幕。银幕的位置始终与放映机的位置相呼应,在电影放映中成为一个呈现流动景观的景框,为观众提供“视觉旅行”式的经验。早期影院通常还兼有剧场设施,银幕被安置在剧场舞台的空间上方。很多剧场在放映电影前要先行开启舞台上的剧场帷幕才能开始放映,形成了一种富于戏剧仪式性的映演形式。银幕也在其与舞台、幻灯设备、观众席和放映机的关系中参与到影院空间中。

第三光线。影院中的光线主要来源于照明设备和放映机。电影映演前后灯光的明灭,为观影者提供了一种进入梦境的体验。而影院中的黑暗又引发了有关影院的管理问题,使不同时代的影院管理者实施了应对黑暗环境的策略。此外,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影院中专为播放影片说明、广告和寻人启事的幻灯投影,提供了影院空间中独特的文本形式。

第四声音。电影院中的声音包含源于电影放映过程的声音和影院环境中的其他声音。默片时代影院映演活动的配乐和解说,是默片电影院放映过程中的主要声音形式。有声电影的出现代表着电影技术的重大进步,内含于电影文本的电影音响(包括音乐、语言、电影中的环境音响等)作为新的声音形式加入了影院空间,它和电影放映开始前的铃声或广播提示等一起营造出公共空间的氛围。

第五影院建筑。影院建筑是城乡空间的地标式建筑,它直接同观影者的感知经验与文化记忆相关。由殖民地时代具有西洋风格的影院、新中国建立初期兴建的苏式影院、20世纪80年代配属于影院的录像厅空间,到当代与大型购物中心并存的影院,电影院建筑的历史参与构成了电影文化、社会风尚和意识形态变迁的历史。与此同时,建筑也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它以诉诸视觉、触觉和体感的方式承载、再现和实践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观念与价值。当代都市化进程推动着影院建筑的建造、改造和拆毁,这不仅改变了都市中的电影放映和散播状况,而且涂抹、改写和调整着由都市感知和经验形成的文化记忆。在这个意义上,影院建筑同影片一样承载了电影文化史。

第六座椅。电影院的座椅因其与观众身体的密切关联而成为影院空间的要素。经由观影过程中的“身体记忆术”,座椅参与了有关影院的触觉感知经验的生成。这种触觉经验与电影影像形成的视觉经验相互渗透,共同描绘出一个诉诸身体的丰饶复杂的影院空间。早期影院里无须对号入座的连排座椅、日式榻榻米坐席、民国时期上海豪华影院包厢中的真皮座椅、新中国城市影院中高密度排列的翻板座椅、当代多厅影城中依照人体曲线制造的高背座椅和情侣坐席等,分别对应了不同时代观影群体的感知经验与需求。不仅如此,舒适且观影效果最佳的头等座椅与次等座椅之间所归属的不同区域,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影院提供的内部空间划分。在此,影院的空间根据电影观众的消费水平划分出他们在观看电影时的等级。

此外,字幕、空调、照明设施、内部装饰设计等方面,也是影院空间赖以成为“公众消纳之所”的要素。如上要素中任意一种的变动,都可能影响到影院空间结构与观众感知经验的生成。

2.影院内外空间变迁的原因

第一,提供新感觉的需要。电影与现代性的关联使得电影院始终关联着新感觉和新体验的生成。

第二,政治与军事形势的影响。电影史论著中从不缺乏有关战争如何影响影院空间的记述。战争不仅会直接导致影院建筑的毁灭,还能带来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转换。通过战争手段占据某一影院所在地区的政权,通常会对影院的管理权和经营权进行重新登记、审批和收编,以便实现对这一地区电影文化活动的操控和管理。如《长寿县电影发行放映志》收录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县城电影院的平面略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局部是这一影院空间配属的人防工程[9]。这种影院空间结构打下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内地特殊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印记。

第三,自然灾害。电影史论述中同样不乏有关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影院的影响。尤其是火灾与早期电影院的关系,涉及影院空间、电影技术与电影胶片保存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主题。国家或民间组织借助影院业的力量展开的放映活动,也是一种常见的赈灾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影院业参与了国家和地方社群有关自然灾害的策略与表述。

第四,商业利益和商业竞争的需要。20世纪20年代上海影院业的激烈竞争,造就了众多名噪一时的新影院,它们争相以内部设施便利或装潢豪华来吸引客源。当代影院业的竞争同样推动了电影院向多影厅、小影厅和与购物中心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第五,电影技术的更新。电影放映机的技术革新是影院空间形式变迁的主导因素之一。有声电影的产生和音响设备的不断进步均对影院建筑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也直接导致了电影解说员角色的没落。球幕电影和3D电影同样对应着影院建筑设计形式和内部空间格局的变迁。

第六,资本的运作。当代城市中具有新资本背景的现代影城对传统电影院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拥有跨国资本背景的新型影城逐渐取代了50年代至80年代建造的一部分国营和集体影院,也取代了民国时期的老影院,成为城市新商业区的标志建筑。地产业将土地纳入资本运作的体系,并与政府新都市规划一起成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原因。在这一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电影院原有空间的改造带来了影院内外部建筑布局与空间形式的转变。在这个意义上,被弃置和拆毁的电影院构成了现代中国城市中的“废弃物”,它既表现出一种与现代资本关联的接续、融合和建构的潜能,也关联到一种被中断、脱离和忘却的文化。

第七,影片传播方式的变迁。随着录像带、电视和数码光碟等新媒介的普及,影院放映不再是电影传播的主要方式,加之电影院因商业竞争的需要开始向小型化和多功能转变,影院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