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恩格斯的裁决

恩格斯的裁决

时间:2023-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三卷撰写的序言中,用较大的篇幅对参赛者进行了评价。相比较而言,恩格斯认为,斯蒂贝林的用意是非常好的。在恩格斯的裁决中,对莱克西斯过于严厉,对施米特过于宽宏大量,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政治立场的原因造成的。恩格斯不加批判地接受了马克思存在缺陷的解决方法。最后,就像在第一章看到的,恩格斯作为文稿遗嘱执行人、马克思著作的编辑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理论争论的最后裁决人,其行为方式不够好。

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三卷撰写的序言中,用较大的篇幅对参赛者进行了评价。虽然他没有颁发奖品,但是对莱克西斯、施米特和法尔曼进行了赞扬。莱克西斯是“一个伪装成庸俗经济学家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看到”,恩格斯对莱克西斯的文章评论道,“问题在这里远没有得到解决,尽管已经含糊地、肤浅地,然而大体上正确地被提出来了”。恩格斯认为,这已经是可能从莱克西斯那样背景的人那里得到的最多的东西了。法尔曼“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问题的关键”,恩格斯说,“但是,他这篇如此重要的论文所受到的不应有的冷遇却证明,……仍然需要有许多中间环节,才能完全地、明确地解决这个问题”。至于施米特,他是第一个真正试图解决(与叙述相对)这一问题的人,但是他没有成功;认为剩余产品价格的决定区别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格的决定,事实上等于抛弃了价值理论。施米特发表在《新时代》上的论文同样是错误的。在恩格斯看来,施米特的真正成就是他分析利润率下降趋势、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内容。

另外三个参赛者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在恩格斯看来,沃尔弗只是愚弄了他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有上百处,说的正是和沃尔弗“解决方法”的基础相反的话。“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在可变资本减少时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和不变资本的增加成正比,而这个断言令人如此吃惊,足以使一切议会辞令相形见绌”。沃尔弗同样大胆地宣称施米特的著作受到恩格斯的直接怂恿,从而在有奖征文竞赛中,给了施米特一种对其他人而言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像我们已注意到的,这的确不是事实。阿基尔·洛里亚的分析也好不到哪里,他断言商业资本具有“一种魔力,能够在一般利润率确立之前,就把超过一般利润率的全部超额剩余价值吸取过来,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地租,而且在这样做的时候并不需要有任何的土地所有权”。恩格斯对洛里亚进行了最猛烈的攻击,一个“从内心深处瞧不起全部经济学的写作冒险家……诡辩家、谬论家、吹牛家和江湖骗子”。相比较而言,恩格斯认为,斯蒂贝林的用意是非常好的。他只是无法胜任这个工作而已,他的解决方法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赋予马克思一个固定的利润率的理论),并产生了误导。

恩格斯在序言中对整个竞赛裁决的结论就是:“全部研究的结果是:甚至在这个问题上,也只有马克思学派才取得了一些成就。如果法尔曼和康拉德·施米特读到这个第三册,他们就会对于他们各自的那部分工作感到完全满意了”。

在恩格斯的裁决中,对莱克西斯过于严厉,对施米特过于宽宏大量,这两种情况(可以合理地假定)都是因为政治立场的原因造成的。人们可能很想知道恩格斯会对莱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莱尔把对马克思价值理论不足的分析上的感悟和对社会主义的公开的敌意结合在一起了。很可能恩格斯由此而对莱尔置之不理。在他自己和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阐述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就不允许“庸俗经济学家”起到对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有贡献的作用。直到1942年,保罗·斯威齐重新强调了博特凯维兹的贡献,马克思主义者才开始允许资产阶级学者介入他们对转形问题的讨论。64

55

这个奇怪的“有奖征文竞赛”引起了我们的新思考。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克思自己的意见保持着神秘本质、在恩格斯差不多是故意不提供帮助的情况下,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的分析,莱克西斯、施米特和法尔曼事实上到底预见到多少。尽管莱克西斯和施米特都写下了较长篇幅的对《资本论》第三卷有利的评论,65 55但是,1895年之后,三个人中没有任何一个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上,去解决马克思自己的解决方法中仍然存在的困难,这一点令人十分遗憾。

第二,马克思解决方法中的缺陷,是恩格斯评判各种贡献时使用的标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恩格斯不加批判地接受了马克思存在缺陷的解决方法。事实上,他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的解决方法存在的不确定性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或者是做出评价。他发起的竞赛,不像是为了解决一个真正的分析性问题,更像是为了努力评价其他社会主义者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仿效马克思。一个重要问题的细枝末节,就给整个竞赛蒙上了阴影。

第三,在解决转形问题时,参赛者采取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解决程序,不怎么富有成效的程序占据了支配地位。首先,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价值规律中的矛盾”可以用“不变条件”的术语进行思考:通过对特定的价值量是如何等于特定的价格、利润量进行分析,可以把利润率表示为剩余价值和资本价值之间的比率。其次,仍然和马克思的思想保持一致,转形问题可以被概念化为,一个从外生给定的价值量得到内生的价格、利润变量的问题。后一种程序是描述转形问题更好的方法。一旦以这种方式解决了转形问题,解决第一种情况下的问题就成了相对简单的事情。此外,后一种程序突出了在何种程度上价值可以被合理地视为是外生的,而且有助于对与此相关的“价值逻辑的优先性”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只有莱尔一个人以这种方式分析了转形问题;其他人受限于第一种程序。然而,恰恰是莱尔的工作受到最少的关注,因此,他的方法以及他的具体结论,并没有立即产生它应有的影响。

第四,正如本章第1节提到的,1894年之前,马克思的公开出版的论述转形问题的著作非常少,而且没有给参与讨论的学者提供什么帮助。但是那时有李嘉图的著作,事实上,在一些关键的方面,李嘉图的著作为解决转形问题提供了较多的指南。李嘉图正确地指出,价格和价值的偏离取决于“资本构成”和社会平均资本构成之间的差异。然而,马克思对李嘉图的批评意见,有些不合道理的苛刻,这可能使得很多作者,法尔曼可能是个重要的例外,在转形问题上低估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重大意义。

最后,就像在第一章看到的,恩格斯作为文稿遗嘱执行人、马克思著作的编辑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理论争论的最后裁决人,其行为方式不够好。这正是为什么有奖征文竞赛持续了整整十年而不是恩格斯最初打算的“几个月”的原因,对马克思转形问题解决方法进行的批判性考察开始于1895年,差不多已经是这个问题形成33年之后的事情了。

第二章注释:

1、 恩格斯:《资本论》第2卷“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2、 V. L. Lidtke, The Outlawed Party: Social Democracy in Germany 1878-189(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p. 171. 很明显,在恩格斯和迈耶尔之间不存在个人恩怨,19世纪80年代,迈耶尔在伦敦经常拜访恩格斯。参见E. Bernstein, My Years of Exile (London: Leonard Parsons, 1921) p. 196.

3、 K. Kautsky, ' Das " Kapital" von Rodbertus', ' Eine Replik',' Schlusswort', Die Neue Zeit, 2, 1884, pp. 337-50, 385-402, 494-505, and 3, 1885, pp.224-32; C. A. Schramm, ' Karl Kautsky und Rodbertus', ' Antwort an Herrn. Karl Kautsky', ibid, 2, 1884, pp. 481-94, and 3. 1885, pp. 218-23; B. Kautsky (ed. Friedrich Engels' Briefwechsel mit Karl Kautsky (Vienna: Danubia-Verlag, 1955) pp.98-163.

4、 恩格斯:《资本论》第2卷“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关于转形问题,这种观点的第2节并不完全正确,参见以下第2节。

5、 恩格斯:《资本论》第2卷“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3页。J. E. King, ' Utopian or Scientific: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Ricardian Socialists',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15, 1983, pp. 345-78.

6、 恩格斯:《资本论》第2卷“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5页。恩格斯在这里提到J. K. 洛贝尔图斯, Zur Erkenntnis Unsrer Staatswirtschaftlichen Zustände (Berlin: Neubrandenburg & Friedland, 1842).根据推测,《批判》应该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5-427页。

7、 恩格斯:《资本论》第3卷“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参见以下第4节。

8、 与罗伯特·迪克森的个人通信.

9、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8-12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230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5-42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46-447页;《马克思致恩格斯(1862年8月2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90页。A. Oakley, 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Sources and Evolu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4) vol. I, pp.185-8, vol. II, pp. 81-8.

11、 E. J. Hobsbawm, " The Fortunes of Marx' s and Engels' s Writings', in Hobsbawm (ed.) The History of Marxism: Volume I: Marxism in Marx' s Day (Hassocks: Harvester, 1982) pp. 327-32.

1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2页。

1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注释1。

1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356页。

15、 《施米特致恩格斯(1892年7月13日(?))。我们感谢社会史国际研究所的G. Langkau博士提供的该信件的复印件,感谢Jan Ireland的誊写。

16、 《恩格斯致施米特(1892年9月12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4页。

17、 《恩格斯致丹尼尔逊(1888年10月1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03-104页。

18、 论莱克西斯参见M. Blaug (ed.) Who' s Who in Economics (Brighton: Wheatsheaf,1983) p. 233.

19、 W. Lexis, ' Die Marx' sche Kapitaltheorie', Conrads Jahrbücher 11, 1885, pp.452-65.

20、 Ibid, p. 464.

21、 不过,在莱克西斯的分析中,的确包含有马克思那里并不存在的错误,即在任何交易中,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完全源于参与交易的不同部分的生产条件。然而,这也许可以被解释为是一种解释性的简化,或者是对只存在两个生产部门这一隐含假设的反映。

22、 P. Angel, Eduard Bernstein et l' Evolution du Socialisme Allemand(Paris: Marcel Didier, 1961) pp.154-5,192-3,207; R. Fletcher, Revisionism and Empire:Socialist Imperialism in Germany 1897-1914 (London: Allen & Unwin,1984) pp.51; 74; 80, n.8; 112.

23、 C.Schmidt, Die Durchschnittsprofitrate auf Grundlage des Marx' schen Werthgesetzes (Stuttgart: Dietz, 1889).

24、 Schmidt to Engels, 19 February 1888, date indistinct, 18 June 1891, 25 October 1891.

25、 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cf. Schmidt, Die Durchschnittsprofitrate pp. 2-3.

26、 Schmidt, Die Durchschnittsprofitrate,pp.11-12, 16.

27、 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6页。A. Loria, Review of Schmidt, Die Durchschnittsprofitrate, in Conrads Jahrbücher, 20, 1890, pp. 272ß4; Schmidt to Engels. 25 October 1891.

28、 Schmidt, Die Durchschnittsprofitrate,pp. 47-8.

29、Ibid, pp. 49-50.

30、 Ibid, p. 51

31、 Ibid, pp. 52-3.

32、 Schmidt to Engels, 13 (?), July 1892, date indistinct (1892?); C. Schmidt, Die Durchschnittsprofitrate auf Grundlage das Marx' sche Wertgesetz, Die Neue Zeit, 11,1892-3, pp.68-75, 112-24.

33、 参见L. von Bortkiewicz, ' On the Correction of Marx' s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Third Volume of Capital' in P. M. Sweezy (ed.) 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 (New York: Kelley, 1966) pp. 197-221 (first published 1907).

34、 G. C. Stiebeling, Das Werthgesetz und die Profitrate (New York: Heinrichs,1890); Das Problem der Durchschnittsprofitrate: Kritik einer Kritik mit Meinem Nachtrag (New York: Labor News Co., 1893); Untersuchungen Ueber die Raten des Mehrwerths und Profits mil Bezug auf die Lösung des Problems der Durchschnitts-Profitrate (New York: New York Labor News Co., 1894).

35、 早在1878年,他在柏林《前进报》的专栏里和德国社会主义者交流了看法。 (J. Lehr,' K.Marx, 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Vierteljahrschrift für volkswirthschaft und kulturgeschichte 23, 1886, pp. 1-38, 97-123).

36、 Untersuchungen, p. 23.

37、 Ibid, p. 3,在这里利润率分别被错误地设定为26.2%和21.7%。

38、 J.Wolf, ' Das Rätsel der Durchschnittsprofitrate bei Marx', Jahrbücher für Nationalökonomie und Statistik. 57, 1891, pp. 352-67.

39、 Schmidt to Engels, 18 June 1891.

40、 Wolf, ' Das Rätsel', p. 358.

41、 Ibid, pp. 360-1.

42、 Ibid, pp. 365-7

43、 论洛里亚参见 Blaug, Who 's Who in Economics, p. 241. and S. B. Clough,' Loria Achille', in 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London: Macmillan and New York: Free Press, 1968) pp. 474-5.

44、 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1页。

45、 A. Loria, ' La Théorie de la Valeur de Karl Marx', Journal des Economistes,1884, pp.137-9.

46、 Ibid, p. 274.

47、 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48、 P. Fireman, ' Kritik der Marx' schen Werttheorie', Jahrbücher für Nationalöknomie und Statistik, 58, 1892, pp. 793-808; Schmidt to Engels, 13 (?) July 1892.

49、 Fireman, ' Kritik', p. 798.

50、 Ibid. pp. 805-6, 808.

51、 Schmidt in Die Neue Zeit, 1892-3, p. 69, n; Schmidt to Engels, 1 March 1895.

52、 Fireman, ' Kritik', pp. 805-7. 这已经被施密特详细讨论过, Die Durchschnittsprofitrate, pp. 89-95.

53、参见以上注释35.

54、 J. Lehr, ' Die Durchschnittsprofitrate auf Grundlage des Marx' schen Wertgesetzes', Vierteljahrschrift für Volkswirtschaft und Kulturgeschichte, 29 (1) 1892, pp. 145-74 and 29 (2) 1892, pp. 68-92.

55、 Ibid, pp. 170-1; cf. Bortkiewicz, ' On the Correction', pp. 201-4.在勒尔的文章中,r写为0,0p和(1+r)写为1,0p。

56、 Lehr, ' Die Durchschnittsprofitrate', pp. 172-3.如果k1=v14, 且k2=4v2勒尔认为t2=4t1。(这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为t2=16t1) 。

57、 Ibid, p. 92; cf. also p. 154.

58、 Ibid, pp. 70-3.

59、到目前为止,对马克思的新古典式批判中,做得最好的是庞巴维克。E. Böhm-Bawerk, Kapital and Kapitalzins (Innsbruck: Verlag der Wagner' schen Universitäts/ Buchhandlung, 1884) pp. 418-47.See Chapter 3 below.

60、 P. Sraffa, The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by Means of Commoditi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 See M. C. Howard and J. E. King, A 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 vol. II, 1929-1988 (London): Macmillan forthcoming).

61、 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的“序言”,参考Schmidt Durchschnittsprofitrate, pp. 54-10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8页

62、 Stiebeling, Das Werthgesetz, pp. 15-2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4页

6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64、 P. M. Sweezy,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0; first published 1942) pp. 115-25.。

65、 W. Lexis, ' The Concluding Volume of Marx' s Capital',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 October 1895, pp. 1-33; C. Schmidt, ' Der Dritte Band des Kapital', Sozialpolitisches Centralblatt, 22, 1895, pp. 255-8

66、 对这一观点的技术性说明参见F. Seton, ' The " Transforma tion Problem" ',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4, June 1957, pp. 149- 60; M. Morishima, Marx' s Economics: a Dual Theory of Value and Growth (Cam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chs7-8; and J. E. Roemer, Analyti cal Foundations of Marxian Economic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 1981) ch.7. 一个更简单的讨论由霍华德和金给出,参见M. C. Howard and J. E. K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rx (Harlow: Longman, 1985) 2nd edn, pp.134-1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