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东改革和剧变

苏东改革和剧变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共二十大召开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赫鲁晓夫上台后力图改变这种状况。为此,赫鲁晓夫在党政领导体制、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开始纠正赫鲁晓夫的改革,恢复了党和国家中央机构的统一领导;恢复了州和边区党委的统一领导;恢复了中央和各加盟共和国的专业部。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患脑溢血逝世。3月6日,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举行联席会议,任命马林科夫为部长会议主席;任命伏罗希洛夫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联席会议还确定由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等10人组成苏共中央主席团。3月14日,苏共中央召开全会,选举赫鲁晓夫、苏斯洛夫等5人组成苏共中央书记处。6月28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内务部长贝利亚被捕。贝利亚被指控犯有“反党反国家罪”,被判处死刑。1953年9月7日,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强调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批判“个人崇拜”,为 “列宁格勒案件”等冤假错案平反。在对外关系上开始执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政策。1954年,苏联与奥地利签订和约;1955年恢复了与南斯拉夫的国家关系。

1956年2月14—24日,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大会报告中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政治路线,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个人崇拜。这次代表大会发布了“六五计划”的指示,通过了进行经济改革的决议。大会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赫鲁晓夫继续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2月24日深夜,赫鲁晓夫突然召开内部会议,由他向大会做了会前由苏共中央集体决定,但没有列入大会议程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长达5小时的“秘密报告”。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揭露了斯大林个人崇拜及滥用权力的严重后果。赫鲁晓夫列举苏共十七大选出的110名中央委员和139名候补中央委员中,80%被清洗;大批苏军优秀将领被清洗,是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苏军连败的主要原因;报告还谈到列宁遗嘱,列宁要求撤销斯大林职务的建议等。会后,“秘密报告”的内容陆续在党内传达。6月30日,苏共发表《关于克服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决议》,在全苏开始大规模的平反工作。

苏共二十大召开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6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报告的全文,西方掀起了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高潮,西方国家大批共产党员退党。苏共二十大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冲击,许多国家的共产党提出不同的意见,国际共运出现分歧和分裂,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动乱,如1956年6月波兹南事件、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等。苏共二十大后,苏共领导层的矛盾日趋尖锐。1957年6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揭发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将他们从中央委员会和主席团委员会开除。1958年2月,布尔加宁被解除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由赫鲁晓夫兼任。苏共二十大两年后,赫鲁晓夫掌握了苏联党政大权。

1953年9月7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并在会上作《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会后,赫鲁晓夫开始农业改革。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政府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1954年后,先后废除了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允许庄员有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增加农业投资,从1954—1958年,政府为开荒投资67亿卢布,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的土地。1958年2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上述措施开始克服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1953—1958年期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6.8%。但后期出现不少问题, 1958—1964年期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

苏联工业绝大部分由国家集中管理。赫鲁晓夫上台后力图改变这种状况。1957年2月,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组织》的报告,要求把工业和建筑业的日常领导工作从中央转到地方。但到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精简,反而扩大了两三倍。1962年9月9日,利别尔曼教授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他主张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还主张把赢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利别尔曼观点,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计划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开始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成效明显,从1951—1965年期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7%。但从整体上说,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缺乏创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1959年1月,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第二十一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了赶超美国、全面开展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七年计划”。为此,赫鲁晓夫在党政领导体制、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是许多改革主观武断,严重脱离实际,消耗大量国家资财,接连失败;一些改革独断专行,损害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人的利益,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不满。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迫辞职。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开始纠正赫鲁晓夫的改革,恢复了党和国家中央机构的统一领导;恢复了州和边区党委的统一领导;恢复了中央和各加盟共和国的专业部。针对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1961年)宣布苏联20年内过渡到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在1967年提出“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其特征是“各尽所能,按劳付酬”。1965年9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决定工业发展中实行“新经济体制”。主要内容是减少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以利润为中心加强对企业的经济刺激;扩大企业权限,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制;实行工业品价格批发的全面改革;加强银行信贷作用。在农业方面增加农业生产投资;重视用经济方法管理农业;鼓励个人副业生产;重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包括农业科研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等。1980年,苏联农业基本实现了电气化,小麦、棉花、牛奶等11种农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1977年10月7日,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已完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成为“全民的国家”。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病逝,安德罗波夫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但他在1984年2月病逝,由契尔年科继任, 13个月后,契尔年科也在1985年3月病逝,由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同年7月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成为苏联新的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执政伊始,即开始经济领域的改革,在1985年4月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 “加速”经济发展战略。1987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经济改革的完整构想。同年11月,戈尔巴乔夫应美国出版商之约撰写并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 他强调“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利益和价值高于一切”,必须“彻底消除垄断理论的后果”,“使社会政治思维发生急剧的转折”。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被西方认为是“标志着苏联历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988年6月底7月初,苏共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戈尔巴乔夫在会上首次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他主张放弃苏共对国家的领导权,改革彻底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开始形成多党制。1990年3月召开的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废除了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1990年7月2—13日,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苏联和社会主义体制彻底决裂。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指导下的改革,使苏联国内经济形势日趋恶化,联盟分裂的倾向不断加剧。1991年8月19日6时,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自即日起由他本人代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全部权力。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不服从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是“非法的”,是“右派反宪法的反动政变”。在叶利钦的鼓动下,局势发生逆转。21日晚8点,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并在22日凌晨返回莫斯科。“8·19”事件后,苏联出现反共浪潮。8月23日,叶利钦签发命令,“停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根据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莫斯科市长波波夫的命令,苏共中央大楼被查封。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8·19”事件后,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大大加强。1991年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11个独立国家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首脑会议,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1991年12月25日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三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取而代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而终结。

东欧国家的改革,发端于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走上了与苏联有别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工人自治。1950年6月27日,南斯拉夫国民议会正式颁布了《工人自治法令》,标志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开始确立。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东欧国家出现了改革浪潮。1956年波兰开始改革过分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后,匈牙利自1957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放弃脱离实际的“建设钢铁国家”的口号, 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和农业。1958—1959年捷克开始了第一次经济改革。从1965—1968年间特别是1968年捷克进行的第二次改革,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1968年3月, 杜布切克主持通过了建设“一个新的十分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情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行动纲领》,明显地表现出摆脱苏联控制的趋势。8月20日傍晚 ,苏联军队入侵捷克,23日,约20万苏联军队及后来参加的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等华约军队,对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军事占领,结束了捷改革进程。

1974年11月,罗共十一大通过了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纲领,齐奥塞斯库要求通过脱离实际的“高积累、高指标、高速度”来实现这一目标。20世纪80年代初,罗马尼亚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1982年6月,罗共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将国企的部分固定资产归职工所有,由其入股和分红;农业实行“定额包产制”,联产计酬等。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保加利亚开始了旨在完善经济和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内容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把管理体制从部门原则改为地区原则,撤销主管经济的中央各部。从1982年1月1日起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实行新经济机制,其原则是“经济核算和自负盈亏”。 60年代初,民主德国基本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1963年6月,民主德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的新经济体制准则》,其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国家对地方和企业不再规定具体生产指标;企业实行自主的经济核算,自负盈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自50年代起,这些国家试图通过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解决这些问题,确实也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但始终没有彻底摆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束缚。新旧问题日积月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更加尖锐。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政策,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社会主义方向,都对东欧剧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自1989年9月波兰团结工会在议会大选中获胜,成立以团结工会为核心的新政府始,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共产党或工人党等马克思主义政党相继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剧变。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波黑)、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六个共和国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联合而成的国家。1980年5月4日,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病逝,原来掩盖的一些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加上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苏东剧变的影响,南斯拉夫社会日趋动荡。1990年1月20日,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召开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提出南共联盟放弃对国家的领导地位;南斯拉夫将实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建立民主社会主义。这使统一的南共联盟分裂,同时揭开了南斯拉夫国家解体的序幕。

1992年3月爆发了波黑战争,三年激战后在巴黎签署《波黑和平协定》,规定波黑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穆克(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联邦两个实体组成,但仍作为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波黑战争后,科索沃危机成为世人关注的中心。1999年3月24日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空袭了78天。5月8日,北约战机悍然袭击了中国驻南使馆,制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见事件,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2006年6月,南斯拉夫分裂为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黑山共和国,科索沃于2008年2月17日正式宣布独立。1945年11月成立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彻底解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