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殖民体系崩溃

殖民体系崩溃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外旗帜鲜明地执行反帝反殖的对外政策,不仅同古巴恢复了外交关系,而且同民主德国、中国、蒙古、越南、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交,同苏联在经济、政治上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9月1日,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开幕,与会的25个国家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宣布不结盟国家支持各国人民争取独立和平等的斗争;主张彻底废除殖民主义,努力制止各种新殖民主义。

“二战”后,印度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不断高涨,1946年2月18日,驻孟买印度水兵发动起义,反对英国军官种族歧视,起义迅速扩展到马德拉斯、卡拉奇等地,起义者高呼“打倒英帝国主义”, 得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支持。起义爆发的次日即2月19日,英国内阁特使团到印度谈判,英国为避免民族起义重演,被迫调整统治印度的政策。1947年2月20日,英国宣布在1948年6月前移交政权。

1947年3月,蒙巴顿出任印度总督,6月3日,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方案”(即“蒙巴顿方案”)。 英国对印度分而治之,蒙巴顿方案依宗教原则把印度划分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斯坦包括阿萨姆、孟加拉西部、旁遮普东部、比哈尔、联合省、孟买、马德拉斯等地区;巴基斯坦包括西巴基斯坦(旁遮普西部、信德省、俾路支省、西北边省)和东巴基斯坦(孟加拉东部和阿萨姆的锡尔赫特区)。这样,印度被人为地分裂成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政治实体。

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结束了英国在印度近200年的殖民统治。8月14日,巴基斯坦独立;15日印度独立,两国均为英联邦内的自治领。印巴分治加剧了印度的教派冲突,使南亚局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1947年、1965年和1971年先后爆发了三次印巴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使巴基斯坦一分为二,东巴建立起独立的孟加拉国。

“二战”后,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各界人民要求英军撤出埃及,废除英国在埃及的一切特权。1946年2—3月间,埃及爆发了多次全国性反英游行,遭英军血腥镇压,使英埃矛盾进一步激化。1952年7月23日凌晨,以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 发动起义,起义部队占领了陆军司令部和各军事据点,控制了开罗广播电台、机场和火车站等重要场所。7月26日,法鲁克国王被迫退位,偕家眷前往意大利,阿里王朝被推翻。1953年6月,宣布永久废除君主体制,成立埃及共和国,推举纳吉布少将任内阁总理兼军队总司令。

七月革命胜利后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收复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54年10月,英埃签订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军事基地的协定》,英国承认埃及对运河享有主权,英军在协定签订后20个月内分阶段撤离埃及。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军撤出埃及,但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仍由英法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遭英法的强烈反对。英法联合以色列,在1956年10月29日对驻守西奈半岛的埃军发起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军民奋起抗击,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1956年11月4日,联合国派出紧急部队监督停火; 6日,英、法、以三国被迫宣布停火,从1956年12月到1957年3月,英、法、以三国军队相继撤出埃及,埃及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取得胜利。

拉美历来被认为是美国的后院。“二战”后,美国通过1947年签订的《泛美联防公约》和1948年成立的“美洲国家组织”,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加紧对拉美国家的控制,引起拉美人民的激烈反抗,促使拉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1951年,阿本斯出任危地马拉总统后,打破美资对国家运输和电力的垄断,把铁路收归国有,通过土改征收包括美资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支持工人为维护自身权益与外资进行斗争。阿本斯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联合国大会和美洲国家组织等会议上,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952年4月,玻利维亚的巴利维安军事独裁政权被推翻。埃斯登索罗出任总统后,实行民主改革,近1000万公顷土地分给农民,发展石油及其他矿业生产,废除土著劳役制,实行普选制,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加大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支出等。但这些改革遭到美国的破坏,使玻利维亚不得不接受美援,政治经济发展受制于人。1964年,埃斯登索罗政权被军人政变推翻。

1970年9月,智利人民团结阵线在大选中获胜,11月组成人民团结政府。信奉社会主义的萨尔瓦多·阿连德出任总统,开始了诸多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如土地改革,征收822万公顷土地兴办国营农场;对美国等外资控制的铜矿、银行等企业实行国有化;大幅度增加工人工资和社会福利。对外旗帜鲜明地执行反帝反殖的对外政策,不仅同古巴恢复了外交关系,而且同民主德国、中国、蒙古、越南、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交,同苏联在经济、政治上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阿连德政府的改革引起国内右翼的激烈反抗,美国中央情报局直接插手对阿连德政府的颠覆。1973年9月11日,智利军人发动政变,阿连德本人在与政变部队的战斗中以身殉国。

“二战”后,第三世界逐渐兴起,20世纪50年代万隆会议的召开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60年代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是第三世界兴起的三个重要标志。

20世纪50年代,独立的亚非国家已有30多个。这些国家都面临着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重任,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1954年4月,印尼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首先提出召开亚非会议的倡议。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举行,有29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一步引申和发展为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体现出的求同存异、平等协商、和平共处、谋求合作的“万隆精神”,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1961年2—4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出访非洲9国,倡议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9月1日,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开幕,与会的25个国家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宣布不结盟国家支持各国人民争取独立和平等的斗争;主张彻底废除殖民主义,努力制止各种新殖民主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进一步弘扬了“万隆精神”。

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了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的问题。会上,75个国家发表联合宣言,从而形成“七十五国集团”。1964年,75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的宗旨是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合作,采取一致立场反对超级大国和帝国主义的控制、剥削和掠夺。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