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描写的重要技法

描写的重要技法

时间:2022-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描写的技法1.白描和细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技法。这段描写,作者用丰富、传神而又有浓厚色彩的词语,借助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铁人王进喜的丰姿。运用此法应注意根据写作意图来选择对象的特征,并加以鲜明地显现;要注意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事物形象丰满。因此,这种描写有更大的艺术容量。肖像描写必须抓住与表现主题关系密切的主要特征来写,不宜面面俱到。

二、描写

(一)描写的涵义

描写是指写作主体用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及其形态、特征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基本特点在于它的造型性、可视性。从思考类型来说,描写要回答“什么样子”、“什么状态”、“什么感觉”这类的问题,其基本功能是“以形示人”。[2]

描写和叙述常常结合起来使用,很难截然分开。主要区别在于,叙述侧重对人物、事件的介绍和交待,使之清楚明白;描写着重于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描绘与刻画,使之生动传神,历历在目。叙述在于告诉人们存在什么,发生了什么;描写则告诉人们究竟是怎么样地存在着,怎么样地发生着,它能把事物具体生动、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描写的技法

1.白描和细描

(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技法。它与细描相对。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和物的形象。古代叫“白画”,因为它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故又叫“写意”。引入到写作,称为“白描”,又叫“意笔”。

其特点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的修饰性形容词,尽量减少陪衬和托带,不事雕琢,不加烘托,只是把笔触直接对准描写对象的最尖一点上,用简洁质朴的文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加以勾画,逼真地再现情景,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例如,鲁迅的《祝福》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用的就是白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蓝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由于白描俭省、经济、节奏快,利于情节进展,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所以在古典小说和现代短篇小说、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等文体中得到广泛运用。

(2)细描。和白描相对。细描又叫“工笔”、“彩绘”,指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或事物进行详尽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刻画。这种描写,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和渲染,语言精细,富于色彩。

细描的特点在于细,但也应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并非面面俱到,包揽无遗。例如,魏刚焰写的报告文学《忆铁人》对王进喜的描写:

这就是那一声大吼、地球抖三抖的铁人么?你看他,额头眼角,过早出现的密密的深深皱纹!这皱纹、这衣着、这神态,使人觉得,这是块突兀峰顶的坚硬岩石。酷日狂风,为它刻下了条条深纹;雨雪霜露,给它留下了片片苍苔。它,扎根大地,连接群山,屹立于历史风雷中。

这段描写,作者用丰富、传神而又有浓厚色彩的词语,借助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铁人王进喜的丰姿。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即写作主体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描写、刻画。

运用此法应注意根据写作意图来选择对象的特征,并加以鲜明地显现;要注意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事物形象丰满。

(2)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写作主体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

侧面描写含蓄,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因此能给读者以特殊的美感。例如,古诗《陌上桑》写罗敷: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中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出罗敷的绝代美色,读者能从这样的侧面描写中任意想象出自己心目中的罗敷。因此,这种描写有更大的艺术容量。当然,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进行。

3.人物描写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内心、语言、行动等各方面的描写,勾画或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人物描写,既要挖掘人物的本质特征,使人物性格本质化,又要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人物个性化,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切忌脸谱化、概念化、雷同化。人物描写一般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1)肖像描写。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举止、风度姿态进行描绘。人物的外貌,总是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境遇、性格爱好、个性气质以及民族、家族的遗传特征等等因素相关的,肖像描写的作用就在于揭示构成“这一个”人物的上述种种特征,反映人物的身份、职业、经历、性格,从外貌的变化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肖像描写必须抓住与表现主题关系密切的主要特征来写,不宜面面俱到。主要分为三种:

静态肖像描写

把人物静止时的外貌形态像静态物写生似地加以描写刻画。这种手法既宜于对人物进行详尽全面的描绘,也宜于抓住主要特征三言两语地加以勾画。许多作品把它运用于人物出场之时,集中笔墨进行静态刻画,将读者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这个人物身上,让人留下清晰、强烈、完整、深刻的印象,并把它作为认识形象性格的起点,以便在以后的情节开展中,积累并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也可以在情节开展中,让情节暂时中断,插入一段对人物的静态描写。例如,路遥的小说《人生》,第一章高加林上场时因情节紧凑来不及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直到第二章借高加林脱衣游泳的空隙,对他作了一段静态的刻画:

他的裸体是很健美的,修长的身材,没有体力劳动留下的任何印记,但又很壮实,看出他进行过规范的体育锻炼。脸上的皮肤稍有点黑;高鼻梁,大花眼,两道剑眉特别耐看,头发是乱蓬蓬的,但并不是不讲究,而是专门讲究这个样子。他是英俊的,尤其是在他沉思和皱眉头的时候,更显示出一种很有魅力的男性美。

插入情节之中的静态肖像描写应与情节气氛协调一致,并有助于情节的发展。静态肖像描写还应注意不要过于全面细致,否则会使行文流于呆板、冗长,而影响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②动态肖像描写

在人物行动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结合人物的行为和内心变化,及时捕捉那些能表现人物内在精神和性格特征的外部形态加以描绘和刻画。如路遥的《人生》第四章,写高加林上城卖馍,途中遇见巧珍,作品写道:“他走到大马河桥上时,突然看见他们村的巧珍立在桥头上,手里拿块红手帕搧着脸,身边撑着他们家新买的那辆‘飞鸽’牌自行车,巧珍看见他,主动走过来了,并且站在了他的面前——实际等于把他堵在了路上。‘加林,你是不是卖馍去了?’她脸上红朴朴的,不知为什么,看来精神有点紧张,身体像发抖似的微微颤动着,两条腿似乎都有点站不稳。”肖像的动态描写由于结合着具体的情节表现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神态情感变化,故更宜于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③间接肖像描写

不以叙述者的身份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借助作品中人物自己的眼睛或其他人物的眼睛,从自我观察、从旁观察、相互观察的角度来描绘和刻画人物的肖像。分旁观法、互见法、自画法三种。

第一种,旁观法。即从被描写者周围人们的观察角度来描写。例如,姚雪垠的《李自成》中对红娘子肖像描写:“她们看见这位巾帼英雄是高挑身材,上身穿一件藕荷色紧身短袄,束一件鹅黄丝条,腰系宝剑,外披紫羔皮猩红斗篷,头戴紫红汞缎出风风帽,前缀一块碧玉,脚穿黑绒双梁云粉底马靴,面貌端正,眉眼英气照人,神态大方,步履矫健,……汤夫人和所有内眷、仆婢们都感到十分新鲜,吃惊,两厢有人不觉发出来轻悄悄的啧啧声,而没人不暗在心中肃然起敬。”红娘子的肖像是从汤夫人、内眷、仆婢们从旁观察的角度来描写的,由于其中掺进了观察者的评价见解、思想感情,使其肖像格外有声有色、光彩照人。同时表现了红娘子与周围人们的关系的微妙变化,为以后的情节开展做了准备。

第二种,互见法。即从作品中人物互相观察的角度来描写人物肖像。例如,《红楼梦》第三回写宝玉、黛玉第一次见面,通过两人互相观察分别写出两人的外貌特征即是成功的一例。此法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双方的感情交流,使得肖像描写情意化,并带有一定的情节性,有利于揭示双方的感情变化和性格特征,便于以后的情节开展。

第三种,自画法。即从作品中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来描绘和刻画肖像。例如,茅盾的《秋收》:“然而当他在洗脸盆的水中照见了自己的面相时,却也忍不住叹一口气了。那脸盆的面影难道就是他么?那是高撑着的两根颧骨,一个瘦削的鼻子,两只大廓落落的眼睛,而又满头乱发,一部灰黄的络腮胡子,喉咙就像小拳头似的突出来;这简直七分像鬼呢!”运用此法可以巧妙而生动地揭示人物的遭遇和微妙的心理变化,有利于推动人物行动的进一步发展和情节的进一步展开。

(2)心理描写。把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某种意义讲,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等描写均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段,而直接的心理描写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在近代写作中,心理描写越来越被重视。心理描写的方法,可以由写作主体描述剖析,也可以由作品中人物表白、倾吐,还可以通过描写人物外在形态,间接地显示,通过对环境、景物、氛围的感觉来表现。在具体运用中,各种描写手法并不是孤立的,而往往是综合的。心理描写主要分为心理直接披露法、心理间接显示法、内心独白法、梦幻折射法等多种。

①心理直接披露法

是指写作主体充当无所不知的叙述者,把艺术笔触解剖刀似的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把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情势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直接披露出来。这种方法常用“他想”、“他考虑”、“他回忆”一类的句式来展开描写。

②心理间接显示法

是指通过环境、景物、氛围来透露人物的特定心情。例如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中有段这样的描写:“偌大的一个个房间,她现在觉得好不舒服,房间里的东西也仿佛多余似的。主人家一走,连会客室里那几幅立体派的图画也好像不再叫人害怕,而且褪了色了。帘帷带着死气沉沉的褶襞挂在那儿。”“她”(达莎)内心黯淡、凄凉、寂寞、不安,便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失去了常态,景物的勾勒逼真地透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③内心独白法

是一种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意识流技巧。它本是戏剧独白的一种,小说作家借用此法进行心理描写。在传统小说中此法已被普遍采用,内心独白被现当代作家自觉采用并加以发展,成为构成意识流小说的最主要的技巧。运用此法应该注意:不宜过分强调主观,而摒弃客观,割裂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内心与外界的关系,把人物内心活动看成纯粹封闭的活动,而导致描绘的失真以及与读者的隔膜。

④梦幻折射法

即用梦境或幻境折射出人物的内心隐秘。例如,陆文夫的《小巷深处》中有段描写:“夜里,她常常梦见张俊铁青着脸,指着她的鼻子骂:‘我把你当块白壁,原来你做过妓女,不要脸的东西,从此一刀两断!’徐文霞哭着,拉着张俊:‘不能怪我呀,旧社会逼的……’张俊理也不理,手一摔,走出门去。徐文霞猛扑过去,扑了个空。”

(3)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的表现,成功的语言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由于情绪、性格的变化,其语言也有明显的差异。语言描写不是有闻必录,必须从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出发,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必要的加工提炼,使其个性化、典型化、生活化。人物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人物对话的指示词

即置于人物对话之间或中间,用以概括、提示、剖析人物对话和描绘人物对话时的神情姿态以及动作心理的语言,它不仅可以概括说话人的动作、心理、声调、神情以及用语的特点,对于人物的对话还能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贾政“喘吁吁直挺挺的坐在椅子上,满脸泪痕,一叠连声:‘拿宝玉来!拿大棍拿绳来!把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到里头去,立刻打死!”这里的“一叠连声”就是贾政的这些对话的指示词。

②人物语言的调度艺术

指为了行文的简洁、结构的紧凑,对人物语言进行的一些技术性的处理。现实生活中,人物语言有长达千言万语、短至片言只语等种种不同的情况,写作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像录音机那样将人物语言都记录下来,所以要进行一些处理,处理的办法有转述、节省、切割等多种。

第一种:转述

为了节省篇幅,使行文紧凑,将人物语言转化为写作主体叙述的语言,使其只具有人物语言的内容,不具有人物语言的形式。

例如,鲁迅在《祝福》的开头写鲁四老爷同“我”见面:“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第二种:节省

为了节省篇幅、使行文紧凑,常省去对话中的一些过程,而只将其中最紧要的写出。此法在散文、小说等文体中常用,而剧作则不能运用此法,非得写出人物的对话过程不可。有时是只显示问话,而省去答话。例如《红楼梦》第三回写王熙凤初见林黛玉,就省去了她与林黛玉及下人对话的一些过程,将对方的答话一概不写,只写了王熙凤的问话:“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黛玉一一答应。一面熙凤又问人:‘林姑娘的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屋子叫他们歇歇儿去。’”这样写既节省了篇幅,又使王熙凤的问话连成了一片,突出了王熙凤的主事人身份和能说会道、办事泼辣、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有时是在长篇话语中只拣出有特征的加以显示,而省去一般的。例如伊方杂文《痛苦三章》之一《听同义反复万无一失的演说》就只显示了演说者同义反复的内容:“同志们,对于我们的工作,我们一定要肯定那些应该肯定的东西,同时一定要否定那些应该否定的东西。我们不能只知道肯定应该肯定的,却不去否定应该否定的。也不能只去否定应该否定的,却忘记了去肯定应该肯定的。更不能去肯定应该否定的,而否定应该肯定的。对于应该肯定的,应肯定百分之五十就肯定百分之五十,该肯定百分之七十就肯定百分之七十,该肯定百分之七十不要说成百分之七十一,也不要说成百分之六十九,同样,该否定的百分之……”这篇杂文拣出某些演说者长篇大论中的具有同义反复特征的内容,集中起来,删除与此不相干的内容,使特征更为鲜明突出,收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

第三种:切割人物语言

为避免冗长、沉闷,把人物的大段话语割开,适当插入有关动作、情态和景物的描述,以增加行文的节奏感和活泼感。运用此法应注意:同来切割的有关描述应与人物语言有机融合,使之成为人物语言的一种背景、一种陪衬、一种补充,以增强人物谈话的韵味。

例如,鲁迅的《在酒楼上》三分之二篇幅写吕纬甫的谈话,作者用掏烟、点火、吸烟、扶杯、喝酒、似笑非笑的面部表情、向窗外看的眼神、窗外的景色等来加以切割,不仅不嫌单调、乏味,反而产生一种晤面促膝的亲切感;同时,从谈话的节奏旋律中,隐约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意绪。

(4)行动描写。对人物行为动作的具体描绘和摹写。性格的生命在于动作,个性化的行为、动作是显示人物性格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揭示作品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契诃夫说:“应当努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为中表现明白。”(《契诃夫论文学》)不仅要表现人物“做什么”,而且要表现出“怎样做”。要善于选择具体的、有特征的、富有典型意义的行动进行描写,并使行动描写符合现实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服从性格的整体塑造和主题的充分表达。行动描写可分为全局性行动描写和局部性行动描写。前者指对构成情节主要因素的行动描写;后者指对构成细节因素的行动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个性、习惯、职业癖好等特点。

例如,路遥的《人生》第四、五章写刘巧珍帮高加林卖蒸馍的行动,使得她和高加林之间建立起了爱情关系,这一行动描写构成了作品的主要情节。属于全局性行动描写。而刘巧珍在处理掉蒸馍后给高加林买了一条好烟,当他们相伴回村途中,刘巧珍勇敢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后,高加林神经质地在身上乱摸时,刘巧珍一边笑,一边抹泪,一边掏出一包烟递到他的面前,则属于局部性行动描写。运用行动描写要注意行动的提炼,尽量剔除那些虽然有趣但并不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行为,要切忌描写繁琐的动作和多余的行为。

4.环境描写

指对人物成长、生活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环境(亦称风俗画)和自然环境(亦称风景画)所作的形象描绘。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人物性格形成和事件发生的土壤,可以交代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条件,是构成环境描写的主导方面。环境描写应紧扣主题和人物,捕捉环境本身的纷纭变化,有层次地再现人物在不同遭遇和性格发展中的不同环境(包括人物关系的变化和自然景物的变化)。环境描写的方法主要有环境的直接描写、环境的间接描写、环境的动态描写、环境的静态描写。

(1)环境的直接描写。即由写作主体对环境做出直接的交代、介绍、描绘。此法不受人物性格的限制,便于写作主体显示事件的时代背景,展示地方风貌,寄托写作主体的情思。例如,路遥的《人生》第三章关于赶集情景的描写:“公路上,年轻人骑着用彩色塑料缠绕得花花绿绿的自行车,一群一伙的奔驰而过。他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见人’衣裳,不是的卡,就是的确凉,看起来时兴得很。粗糙的庄稼人的赤脚片上,庄重地穿上尼龙袜和塑料凉鞋。脸洗得干干净净,头梳得光光溜溜,兴高采烈地去县城露面;去逛商店,去看戏,去买时兴货,去交朋友,去和对象见面。”

(2)环境的间接描写。即不由写作主体直接地加以交代、介绍和描绘,而是透过人物的眼睛、心灵、特征和情况的开展来显示出环境来,便于揭示人物的性格,可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此法又可分为四种:

一是通过人物的视线来描写环境。例如,路遥的《人生》第二章,写高加林刷牙时观察到周围的环境:刺眼的阳光、飘浮的云朵、连片的田畴、淡蓝色的雾霭、新翻的泥土、远处的学校、静静的村庄、单调的叫人心烦的蚂蚱大合唱……这些景物显示了高加林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环境,也显示了高加林当时的心境。

二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描写环境。例如,《人生》第一章借高玉德对儿子被排挤一事的感受交代,介绍了高加林生活的部分人际关系:“明楼啊,你精得过分了!你能过分了!你强过分了!仗你当了大队书记,什么不讲理的事你都敢做嘛!我加林好好的教了三年书,你三星才高中毕业嘛!你怎好意思整治我的娃娃哩?你不要理了,连脸也不要了?明楼!你做这事伤天理呢!”

三是通过情节来显示环境。例如,《人生》中第六章通过巧珍刷牙的情节,第十章通过高加林、巧珍为水井消毒的情节,显示了山村的愚昧、落后的环境特征。

四是通过人物的一句话或人物服饰上的某一特征,把环境点出来,此法在短篇小说中常用,为的是节省篇幅。例如,鲁迅的《风波》中用七斤的一句话“黄帝坐了龙庭”点出张勋复辟的背景,《药》中用刑兵“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显示出故事的时代背景。

(3)环境的动态描写。即把环境融合在人物的行动和人物的性格刻画之中。例如,《红楼梦》就是把关于大观园的环境描写融合在宝玉题名、元妃省亲、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等人物行动中来描写的。结合人物行动来描写景物、氛围等,可有效地起到烘托人物、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行文又显得自然流畅。

(4)环境的静态描写。即集中笔墨对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静止的客观的描绘。例如,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里,对新兴资本主义的社会环境就是用这种编年史一样的手法作了层层详细的描写。用此法能使环境给读者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产生历历在目之感,具体运用时应避免冗长、呆板。

5.场面描写

即对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人物与人物之间发生关系而构成的各种生活画面的描写。其作用在于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借以表现人物性格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环境的动态描写即构成一定场面,场面描写均是动态的。场面描写应注意鸟瞰与特写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场面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台上中心人物与台下其他人物相结合,场内与场外(背景材料)相结合。

例如,《人生》第六章刘巧珍刷牙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场面,小说用特写细致刻画了“台上”中心人物巧珍的刷牙动作,又用鸟瞰写了台下村民围观的情景,交代了本村关于刷牙是干部和读书人的派势的背景,又写了巧珍当时的心理活动。这个场面很好地突出了刘巧珍勇于追求的个性,显示她生活环境的愚昧,预示她命运的悲剧。

6.景物描写

即对季节、气候、风物、景物、地域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写景可以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创造意境。景物描写要为主题和人物服务,切忌为写景而写景。例如,老舍《骆驼祥子》中的一段描写: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例中的景物描写是写实,同时也有力地烘托了车夫艰难的生活。

7.细节描写

即对于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环境、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可以显示人物、环境、场面中细微特征和变化,对刻画人物、显示背景、组织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细节描写可以用细描,也可以用白描。例如,茹志鹃《百合花》中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缝衣服肩头的破洞的细节就用的细描;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伸开五指罩住碟子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细节则是白描。

8.渲染描写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水墨或淡彩润刷烘染画面形象,以加强艺术效果。借用到写作上,指对环境、景物、事件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以浓重的笔墨,给予集中强烈的描绘,着意的形容和尽力的烘托,挥洒铺陈,使形象鲜明突出,生动传神。

成功的渲染,不是随意挥洒笔墨,而是写作主体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所做的精心安排。比如,在人物出场前,描绘环境,以烘托气氛;着力描写关键情节和重要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侧面多方烘托,揭示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事件的本质意义。例如通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开头写人物出场,李月华抢救产妇昏倒,被抬上救护车送往县医院的片断,引起悬念。接着,作者运用渲染:“许多人跟着车子追了好远一阵。”“人们焦急不安地念叨着:‘月华啊,你可得好好地回来呀!’”这急切的行动,焦灼的话语,看出群众对李月华病危的深切关注,使紧张的气氛更加浓烈。读者读至此,不禁想到:为什么李月华的病情会引起群众如此的焦虑呢?这就不仅强化了读者期待的心情,而且很好地烘托了人物,为下文记叙她的先进事迹作了开拓。试想,如果不做这样的渲染,也不失为好的开端,但气势、情调,就相差甚远。

9.衬托描写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其他事物来作陪衬,使主要事物更为显豁鲜明,“红花虽好,尚需绿叶扶持”。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正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写周瑜乖巧,以衬托孔明之加倍乖巧”;反衬,指根据主要事物与陪衬事物相反或不同的特点,用陪衬事物从反面衬托主要事物的方法,如《三国演义》中“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

衬托法有三种具体方式,一是以景衬景,以物衬物。如用西湖衬漓江,用蝉躁、鸟鸣衬林静、山幽;二是以景衬人,以景衬情。如用“江山如画”衬英雄豪杰,用宝玉、宝钗的婚庆衬黛玉的死;三是以人衬人,以物衬人。如用周瑜的智衬孔明的智,用鲁肃的愚衬孔明的巧。使用衬托,要处理好衬托事物与被衬托事物之间的关系。衬托的双方,是一主一宾,以宾托主。所以,运用衬托一定要确定所写的主体。对宾体的描写,是为了说明、补充、烘托主体,使之更突出,更鲜明。过分强调宾体,就喧宾夺主了。

10.对比描写

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和情况进行对照,互相比较,将其特征鲜明地展示出来,以便互相对照、映衬,并在这种对照、映衬中反映事物的本质,透露出写作主体的倾向、评价和思想感情。对比是一种“高反差”的手法,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凡事一经对比,泾渭分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比描写具体方法有三种,一是事物之间的对比。例如,邓刚的《迷人的海》将老海碰子和小孩碰子打捞海参的工具、方式以及他们的思维行为方法对比着进行描写,显示出这两代人的不同特征,借以表达社会进化、新旧替代的哲学思想;二是同一事物不同部分不同角度之间的对比。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不同角度将洞庭湖雨天的景象和晴天的景象对比起来描写,以突出其不同特点和旅人的不同感受;三是同一事物进程中前后环节的对比。例如,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写巡捕报告制台说“有客来访”,来不及说来访者的身份,制台大骂:“混账王八蛋!我当初怎么吩咐的!凡是我请吃饭,无论什么客来,不准上来回。”待巡捕回明来的不是别人,是洋人时,制台又骂道:“混账王八蛋!我当是谁!原来是洋人!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回,让他在外头等了这半天?”这同一件事制台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充分暴露出制台的丑恶本质。

对比的方法,应用极其广泛。不论哪种题材的文章结构方式,也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绘景、说理、抒情等表达形式,都有对比的用武之地。但是,运用对比法要有明确的目的,一定要比在点子上,意在揭示事物的本质;要对比得自然、合理;还要抓准对比双方的矛盾、对立关系。否则,就不会产生对比的表达效果。

11.象征描写

象征作为一种常见技法,是指“托义于物”,即借助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一定的事物和意义。其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在人们特定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某种联系,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地表现。

象征从表达角度看,可以使表达含蓄、耐人寻味,可以把抽象的道理、精深的思想,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是运用象征手法抒发革命情怀的名篇。作者以海燕象征勇敢的革命先驱者,以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以大海象征人民革命力量,以乌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以暴风雨象征席卷全俄的革命浪潮。这些象征体与象征义之间虽然并无内在的必然联系或外在的相同特征,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气势或格调在人们的感觉上造成了某种相似之处,给人以感召力。

象征与对比、衬托等不同。对比、衬托等手法多用在局部。象征手法,可以用于构思全篇,使文章具有总体的象征性。例如,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全文通过深秋夜景的描绘,展示了秋夜中出现的各种景物。诸如后园中那两株直刺夜空的枣树,笼罩大地奇怪而高的天空,鬼眨着眼睛的星,怪叫着的鸟,被繁霜摧残的小粉红花,用生命去夺取光明的小青虫等。这一切都是有所象征、有所寄托的。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概括和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各种政治力量。象征手法也可以用于局部,只在文章的局部上显示出象征意义。如鲁迅的小说《药》的结尾,以坟上的花环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

无论是总体象征或局部象征,都应做到贴切,不能牵强附会,应明显地表现出象征物与象征义之间的沟通之处。为此,要注意:把象征意义的中心点,凝聚在文章主题上;描绘象征物,要抓住物象独具的特征,显示某种意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象征物与象征义沟通起来。这样,可以构成一种诗的意境,形象生动,思想蕴藉,使整个作品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显现出一种含蓄美。

描写的技法多种多样,以上仅是大海中的几朵小小的浪花,但却是实用且常用的。

(三)描写的原则

1.目的明确,确定视点

描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唐弢在《创作漫谈》中说过这样一种情况:“譬如说写景,有些同志似乎对自然风景有很大的兴趣,即使是一篇短短的速写,也喜欢花呀,月呀,山呀,水呀的写上一大堆;又譬如说人物的行动,也往往来去无常,随兴所至,看不出一点必要的约束。”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目的不明确。如果像这样“随兴所至”,不受“一点必要的约束”,过余描写,过分铺陈,必然会影响内容的表达,甚至会走进为描写而描写的形式主义死胡同里去。

在明确了目的后,就是视点的确定问题了。视点就是观察者的立足点。看同一事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仰视、俯视、平视、正视、斜视、环视、远观、远眺,人们的视觉形象就会呈现不同的姿态或形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现的正是视点的变化。视点一经确定,就只能描写进入视野的事物,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否则就违背常理。而描写同一事物,当视点转换、视觉变更时,要注意前后呼应,协调一致。

2.把握特征,形象逼真

描写要做到形象逼真,就必须抓住对象的特点。就一般情况而言,描写并非机械地、琐碎地表现事物的一切局部或细节,这其中有一个选择的问题,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各以其独特的面貌相区别,把握了事物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地刻画它们的形象。

例如,鲁迅是极善于抓住特点来刻画人物的。他在《寄〈戏〉周刊编者信》中谈到阿Q这个人物的特点时说:“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似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这段话道出了描写要抓住特征的重要性。

3.不落俗套,言之有序

一般来说,描写较其他表达方式要难掌握一些。有人为了求生动,不惜照搬“写作词林”、“描写词典”一类的书,这就容易落入俗套。古今中外名著,固然给我们提供了写作的范例,但只能借鉴,而不能机械模仿。描写要做到新鲜生动,主要还在于在浩瀚的生活海洋中,提高捕捉形象的能力,在实践中努力创新。

此外,描写也像绘画一样,必须理清脉络,合理布局,按照描写对象的各个部分自然连接的顺序,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或从上而下,或从左到右,或从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从远到近,或从总体到局部,一步步、一层层地写出来,才可以将实际感受的印象真实地传达给读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