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达四方的驿站体系

通达四方的驿站体系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达四方的驿站体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的元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便利各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不仅恢复了原金朝统治地区和江南地区的驿道,而且在岭北辽阳、吐蕃和云南地区也开辟了新的交通线,从而在全国建立了通达四方的驿站体系。四通八达、星罗棋布驿站体系是蒙古和元朝政府的神经和血液网络,对维持其统治具有重大作用。数月之后,复立通政院,分管蒙古驿站,兵部则分掌汉地驿站。

通达四方的驿站体系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的元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便利各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不仅恢复了原金朝统治地区和江南地区的驿道,而且在岭北辽阳、吐蕃和云南地区也开辟了新的交通线,从而在全国建立了通达四方的驿站体系。

四通八达、星罗棋布

驿站(也称站赤)体系是蒙古和元朝政府的神经和血液网络,对维持其统治具有重大作用。早在成吉思汗时期,由于战争中运输粮食和军队的需要,就设立了通达中原和西域的驿站及相应的驿站设备。窝阔台建都和林后,继续扩大驿站规模,下令以和林为中心添设两条驿道:一条从和林通往中原;另一条从和林到察合台封地,再到拔都封地。此时,驿站已经贯通了整个蒙古国的疆域。

在汉地建立驿站的时间,是在窝阔台即位元年(1229),与草原地区同时进行的;但汉地驿站的发展是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忽必烈即位后,任命霍林海总管各地驿站,颁行《立站赤条例》,同时大修各地驿道。灭亡南宋不久,忽必烈就下令在江南地区差拨站户,设立驿站,最终在全国建立了以大都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驿站体系:东连朝鲜半岛,东北至奴儿干,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西南抵乌斯藏,南接今越南和缅甸。据《元史》记载,当时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其中,中书省所辖腹里各路计有驿站198处,河南行省196处,辽阳行省120处,江浙行省262处,江西行省154处,湖广行省173处,陕西行省91处,四川行省32处,云南行省78处,甘肃行省6处,另在岭北、吐蕃等地约有100处。

元代驿站有陆站和水站之分。陆站用马、牛、羊等作为交通工具;水站用船作为交通工具。当时从大都通往各地的陆路驿站主要分东、西、南3道,东道由大都至通州,再到蓟州(今天津蓟县),然后分4路,或往东或往北;西道由大都至昌平,在榆林站分道,或通向上都,或通向山西;南道则由良乡、涿州南下。水路驿道则沿大运河南下,通往山东、江苏、浙江等地。

元代驿站示意图

从蒙古国到元朝,驿站体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元代驿站中有一种最为奇特的驿站—狗站,主要分布在辽东行省自哈里宾(今黑龙江哈尔滨)以北,至于混同江口的征东元帅府地区(今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由于这一地区终年积雪,狗比马更适合在雪地上奔跑,因此人们常用狗作为驿站的运输工具,狗站也由此得名。据元贞元年(1295)丞相完泽奏称,仅哈里宾地区就设有狗站12所。设置狗站的主要目的是运送进贡之物。因为这一地区盛产貂和打猎用的猛禽海冬青,这两种动物都是元朝皇帝和贵族极为喜爱的。另外,元朝还专门为年老体弱的官员设置了轿站;还有专供军用的驿站。

元朝驿站的普遍设置,形成了“星罗棋布,脉络通达,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局面,因而大大促进了国内交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五花八门、用途各异

驿站的起源与军事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因而传递军事情报是驿站的主要职能之一,元朝也不例外。在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期间,忽必烈着手兴建大都和上都之间的驿站。当时和林的粮食及其军用物资皆有赖于中原地区。阿里不哥退守和林,忽必烈便切断了漠北通往中原的驿路,绝其粮食供应。阿里不哥迫于无奈,被迫请降。在南下灭宋的过程中,为配合军事行动,忽必烈也设立了许多传递军事情报的驿站。如在围困襄阳时,从保定至大名路段就设置了14个站,以便及时通报战情。可见,在蒙古帝国及元初的系列军事活动中,设置驿站,对确保粮食供应和传递军事情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军事斗争告一段落,如何治理天下则成为元朝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自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因此粮食与其他重要物资的北运又成为首要问题的重心。

元朝北运粮食,漕运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江南粮米等物资运到大都,一是依靠河运;二是依靠海运。

元朝初年,鉴于大运河全线并不畅通,为了确保漕运物资能及时到达大都,元朝政府于沿岸设立了许多陆站,以陆站辅助漕运。这样,江南粮船自浙西入淮河,由黄河逆水行至中滦(今河南封丘)陆站,然后将粮食用车陆运转入御河(今卫河),经临清、直沽,溯白河(今潞河)而上至通州,再转到大都。通惠河和惠通河开凿后,大运河沿岸的水、陆驿站逐步健全。

在发展河运的同时,元朝政府又大力发展海运。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最后确定路线,从长江口的崇明出海,东行入黑水大洋,北趋成山(在山东半岛南部),经渤海南部,至界河(今海河)口的直沽,再转运大都,沿途都设有海站。

由此可见,随着政治的统一,各地区经济联系也加强了,驿站的职能已经超出了传递军事急务的范围,主要职能转为运输物资,经济职能日益突出。

元朝政府在边疆地区也设有驿站。这类驿站是与管理移民、屯田等措施相辅而行的。世祖忽必烈就十分重视西藏的驿站,即汗位以后,立即派遣使者在吐蕃设立驿站、清查户口。元朝在这一地区设立驿站,不能只把它看成是交通方面的一些措施,而且还应该看到它在政治上体现了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权。

天津海河

天津海河是京杭大运河中北运河与南运河的交汇处,运河的一段是借海河河道转入南运河的,因此海河也是漕运的水道之一。图为海河夕照。

严密、高效的管理体系

就驿站数量而言,元朝与唐朝明朝不相上下。唐玄宗时期,全国约有驿站1600处;明朝景泰年间全国有1300余处。但就驿站规模而言,元朝则远胜唐、明两朝。唐代大驿站配马75匹,驿夫25人;小驿站配马8匹,驿夫2~3人。明代每个驿站配马30~80匹。而元代大站配马多达千匹,站户上万。因此元朝对于驿站的管理是十分复杂且严密的。概括地讲,“上有通政以挈其纲,下有郡县以赞其力。”就是说,其管理机构在中央有通政院,在地方有路、州和县。

总领全国驿站的机构最初为诸站都统令使,于至元七年(1270)设,属兵部管辖。至元十三年(1276)才设置独立的通政院,管理全国驿站事务。通政院分设大都和上都二院;后又一度置江南分院,设院使为主官。武宗至大四年(1311)三月以通政院怠于治理、对驿站管理不力为由,罢撤通政院,全国驿站又改由兵部管理。数月之后,复立通政院,分管蒙古驿站,兵部则分掌汉地驿站。仁宗延四年(1317),又诏谕蒙古和汉地驿站统归通政院领导管理。

至于路、州、县对于驿站的管理,至元十年(1273)十二月,元朝政府规定设立驿站的地方,站户归各路驿站总管府管理,站户家属则由所在籍的州、县官吏管理。实际上,元朝政府意图将驿站事务交于各路总管府管理,不许州、县官过问,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州、县官吏私自挪用驿站储备的粮食、马、牛、薪、炭等物品。

元代驿站官员,主要有驿令、提领、百户以及脱脱禾孙。商业贸易繁忙的大都至上都之间的驿站,通常驿令、提领并设。而一般的驿站或设驿令或设提领,这也是为了节省开支和费用。百户是由路、州、县提调正官于站户内选用,主要职责是管理仓库和公家的财物。脱脱禾孙主要负责对使用驿站工具的过往官吏和人员进行检查,防止冒充。

对于官员使用驿站的交通工具和享受的待遇,元朝政府也有规定。至元八年(1271)三月,政府规定陆站奉旨或急速办公者,三品官准用马5匹,四品、五品官用马4匹,六品、七品官用马3匹,八品以下只给马2匹。元贞二年(1296)七八月,元朝政府规定水站,一品、二品供船3只,三品至五品供船2只,六品至九品官员以及令、译史、宣使等供船1只。很明显,享受驿站的待遇是以官员品级高低和任务的重要紧急与否为标准的。

官员要求使用驿站的物品时,还必须出示由朝廷签发的证明文件。证明文件主要包括牌符和驿卷两种。牌符主要有金虎符、圆符和海青符3种。金虎符是元朝皇帝颁发给负有重要使命的官员使用的符。刘仲录请丘处机远赴大漠时使用过此符,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回国时,因负有护送阔阔真公主的特殊使命也曾使用过。圆符可分为金字圆符和银字圆符,一般供军事紧急时派遣使用的。海青符是与海青驿相配套的一种牌符。海青驿是专门传递军情急务的驿站,禁止一般使臣使用,仅持海青符方准乘驿。而持有海青符者也可以在其他驿站使用,这是元代驿站的一个特点。驿券分“铺马圣旨”和“铺马扎子”两种,都是供各级官府中文官乘驿的凭证。

元朝四通八达的驿站交通网络的建立,使人们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往来异常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元代商业的发展繁荣,增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国内各民族间的联系,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空前繁荣。

五体文夜巡铜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