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虚拟与真实的社会化

虚拟与真实的社会化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的青年将面临一个虚拟与真实交错的社会环境,影响其成长发展的社会化机制也因此和以往大大不同。然而这些虚拟化和社会机构并没有为青年的角色学习捉供与之相应的规范,导致行为方式社会化与角色规范社会化的脱节。虚拟社会化的这些特征与真实社会化的存在方式和特点发生冲突,它们之间的断裂使新青年容易产生角色认同危机。可见关注虚拟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之间的冲突应以客观估计网络媒体的影响为前提。

虚拟的真实

四、虚拟的真实

网上的一代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他们的上一代形成了巨大反差。他们在“数字化”生存中,对价值判断和人文素养的敏感将大为降低。看见了白杨树,却看不见白杨树的倒影;遥望漫天迷宫般的星斗,却找不到走出迷宫的路;闻到了沙漠玫瑰的香,却懒得去了解它辗转曲折的来历。

新青年的价值观建设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网络。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对青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青年是上网的主要力量,21-35岁的青年人占多数。中等收入家庭和青年是支持我国因特网发展的主要社会群体。有学者概括了网络对青年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主要包括:有助于青少年效率观念、平权意识、全球眼光和多元知识的形成;为发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提供机遇;改变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

消极影响包括:信息泛滥,将使一些青少年成为“数字化”人;青年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文化的潜在渗透和影响;青少年受网络色情影响的危险程度在增大;青少年 “网络性心理障碍”问题。

分析网络对青少年的正负面影响是必要的,但我们认为探讨网络所形成的虚拟化社会给青少年带来的角色困惑和社会化难题更重要。虚拟不等于虚假,它在真实社会中的存在对新青年价值观确立中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21世纪的青年将面临一个虚拟与真实交错的社会环境,影响其成长发展的社会化机制也因此和以往大大不同。这恐怕才是网络问题的焦点所在。

有学者指出:虚拟社会化和真实社会化之间存在着区别和矛盾,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施化者的虚拟性。

在真实的社会化过程中,家长、教师、朋友等施化者形象都以一种真实确定的社会身份参与青年具体的社会生活。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使青年社会化初步具备了虚拟性,而由网络所组成的电子空间完全不同于上述机构或人群。在网络社区中,所有的社会角色具有匿名性,其真实的身份和地位难以准确辨认,所营造的情景也是虚拟的。

(2)社会化过程的双向性。

在真实的社会化过程中,尽管施与者和受体也存在交流和沟通,但人们还是比较容易识别他们之间的角色差异。虚拟社会化则是一个完全的双向社会化的过程,青年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接触的时间、方式、内容的选择都没有严格的限制,在这里,传统意义上的强制性和惩罚性是不存在的。

(3)行为方式社会化和角色规范社会化脱节。

青年人从传播媒介的广告中知道了他们将来作为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角色以及社会对青春、成功、美丽和实利主义的高度重视,从电视电影和互联网上获得了顶礼膜拜的英雄形象。然而这些虚拟化和社会机构并没有为青年的角色学习捉供与之相应的规范,导致行为方式社会化与角色规范社会化的脱节。虚拟社会化强调具体的形象和行为模式的灌输,忽视角色所固有的社会规范内容的培养,所以还是一种不完全不成熟的社会化。

(4)个体化的社会内容。

真实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化的内容具有群体化的特征,不同个体接受的社会化信息大体一致,而在虚拟社会化条件下,个体具有更多选择上的自主性,社会化的内容具有较多个性化的色彩。

虚拟社会化的这些特征与真实社会化的存在方式和特点发生冲突,它们之间的断裂使新青年容易产生角色认同危机。青年从媒体和网络上接受的社会化信息,与他们从学校、家庭、社区中所接受的信息不一样,容易导致他们的社会化缺乏完整性,确立统一完整的价值观也就产生困难。矛盾的信息有可能使青年造成深刻的文化冲突。完整性的缺乏、文化冲突的存在可以部分解释新青年中的反常行为。此外,在虚拟社会化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条件下,青年有可能面临严重的代沟问题,网上的一代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他们的上一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在“数字化”生存中,对价值判断和人文素养的敏感将大为降低。看见了白杨树,却看不见白杨树的倒影;遥望漫天迷宫般的星斗,却找不到走出迷宫的路;闻到了沙漠玫瑰的香,却懒得去了解它辗转曲折的来历;广义的文史哲几乎被全部遗忘。这样的新新人类,存身于热闹的网络,不免感到疏离和孤独。王德全在《Internet:世纪之赌》一书中写道:“从情感的层面上,Internet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而且是陌生人之间的距离。网络给你带上了绝好的面具,你不会担心自己浅薄,也不用担心别人知道你脸上的伤疤。”但正由于交往对象的匿名性和角色的不确定性,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特别是内在的亲和动机得不到较好的满足。网络存在使青年人网络化、非人性化的危险。网络使青春期动荡不已的心更游移了。这些都给青年价值观的引导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

如何在虚拟社会化和真实社会化之间建设一种整合机制,帮助青年克服角色冲突的危机是一项前瞻性研究。有学者提出从功能性社会整合和规范性社会整合两方面着手。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功能性社会整合的要点在于使虚拟社会化和真实社会化两种社会机制在内容和功能目标上相互协调,逐步避免他们之间的相互冲突。规范性整合的出发点是逐步建立信息社会的规范体系,克服转型期的无序状态。

无论如何,我们仍然需要用一种开放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网络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挑战。中国网络媒体刚刚开始发展,电脑还没普及,加上上网费用较大等因素,决定了上网还是少数人。目前全国统计网民有890万,其中有不少是重复统计的,真正能熟练上网的更少,大多数人还是在看电视和报刊。可见关注虚拟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之间的冲突应以客观估计网络媒体的影响为前提。在涉及国家利益和民族命运等大事大非面前,新青年的判断力还是在起作用的,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是无限的。

就国家的整体策略来讲,重视因特网的发展,加速国家互联网体系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对网络媒体的依法管理和技术管制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而对网络时代人文关怀的注重更是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良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