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与作文教学

网络与作文教学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与作文教学第十讲 中学语文高效创新教学(三)网络与作文教学本讲将讲述网络背景下作文教学创新的问题。“媒体”、“媒体教学”、“远程教育”,是网络教学理论及技术支撑;“来自高三实验基地的报告”则是作文高效创新教学的实验与实践。这两种“延伸”即可互为补充,前者提供完整细节,后者提供形象。

网络与作文教学

第十讲 中学语文高效创新教学(三)网络与作文教学

本讲将讲述网络背景下作文教学创新的问题。

网络,英文一般翻译为:internet或network。简单地说,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由于网络“数据链路”所组成起来的强大的系统,其“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就促成了教学中,师生、生生及时或即时交互成为可能,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创新教学成为可能。“媒体”、“媒体教学”、“远程教育”,是网络教学理论及技术支撑;“来自高三实验基地的报告”则是作文高效创新教学的实验与实践。

一、媒体与教学[1]

媒体:概念与特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因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信息所带来的影响及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是不可估量的。人们每天要看报纸、电视以获得国内外新闻;学生通过书本、网络汲取知识;现代技术手段正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国际互联网等更为先进的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所有这一切无不说明信息与人们的感度亲和。

“媒体”,源于拉丁语“Marshall Mecluhan”,意为“二者之间”。现在人们用它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更广义的解释,可将媒体看做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从书本、图片、报纸、杂志、广告物、电影、电视、电话、录音机、录像机到计算机、网络、通讯卫星,等等,它们都属于媒体范畴。

(1)媒体的延伸提高了人的感觉能力

人的感官受到诸多的局限,例如,人眼的视觉只能感受可见光波谱范围,这种局限实质上影响了人的认识能力。媒体的延伸作用,可以补偿这种局限,可将事物有效扩大、化快为慢、化动为静,以提高人的感觉能力。

(2)媒体的延伸打破了感官刺激的习惯

由于媒体的延伸,促进人的感官平衡发生变动。例如,电影是通过导演创作以及剪辑并不连贯的镜头经过编辑形成一部完整的有机组合的影片,并不断通过画面、明暗、色彩、音响“强迫”观众的视觉、听觉器官接受这种“完整的有机组合”。当然感官是按镜头组合的顺序受到刺激作用。但是,我们知道电影需要展示同一时间发生的两条平行的情节线以及要运行倒叙、穿插等蒙太奇手法,在媒体延伸作用的影响下,感官刺激的习惯平衡被打破,不是按顺序地接受传递的信息,而是需要建立新的平衡,即复合地、立体地认识“完整的有机组合”。

(3)媒体的延伸赋予媒体功能以互补性

媒体的延伸方向不同,导致媒体与媒体之间的互补,但难以替代,即两种媒体传递的信息对人的感官刺激可以用延伸来互补。例如书本可以用文字符号详尽地描述以供分析、研究;而活动的图像利用形象的语言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却是稍纵即逝,无以查考。这两种“延伸”即可互为补充,前者提供完整细节,后者提供形象。

二、教学媒体的教育作用及教学功能特性

1.教学媒体:教育作用

媒体在其定义之中就明确了它是教与学过程中的维系物,是教学过程参与之间的桥梁。

(1)媒体可以帮助改进教与学中的发现和询问方法

当学习者在接受媒体传递的信息时,如观看教学录像,他们先可观察信息内容中呈现的各种关系,继而去发现并解释这些关系,并可引起或诱发询问与信息有关的直接经验。

(2)媒体的教学管理作用

媒体可用来确保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更有活力的关系。它使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组织者,而并不仅仅是信息内容的传递者。因为,采用媒体后教师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用于对学习者的研究,即为他所传播的对象做出分析处理,并可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或一对一的教学。这点正好符合了当今教育界极力提倡的因材施教即个别化教育,个别教育是指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经验或兴趣专门设计并选择信息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不过这种方式是基于现代媒体或媒体组合物。现代媒体为个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个别化教育也为媒体或媒体组合物在教育中的更为广泛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教学媒体:教学功能特性

现代电教媒体之所以能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它们较之传统教具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英国学者贝茨(A.Bates)认为各种教学媒体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他指出:媒体的应用是灵活的,可替代的,同样的教学目标可通过不同的媒体实现;每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任何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对任何教学目标而言,其效果都是最好的“超级媒体”是不存在的;而且各种媒体在不同的教学环境里,对不同的学习者而言,其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在教学中应用好媒体,就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各种媒体的基本特性。

(1)呈现力

呈现力表明媒体呈现事物信息的能力。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表征或描述,它是用不同的符号去表征或描述的,从而决定了媒体有不同的呈现能力。呈现力由以下要素决定:

①空间特征:指事物有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

②时间特征: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

③运动特征: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④颜色特征:指事物的颜色与色调属性。

⑤声音特征:指事物运动时发出的音响属性。

(2)重现力

媒体的另一重要特性是对信息的重现能力。例如,书本可以反复阅读,录音、录像、幻灯片可以反复重放,计算机课件可按学习者需求重现内容。然而,也有些媒体不具备良好的重现特性,例如,现场的无线电广播与电视广播是瞬间即逝,难以重现。一般说来,具备重现力的媒体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录存能力。这种录存能力使得媒体的使用具有时间上的灵活性。

(3)传播力

任何媒体都具有扩散的传播性,以各种符号形态把信息传递给受信者,只是不同媒体在传播的范围上各有差异。例如,书本和杂志是一种通过出版、发行传播到各个地方的媒体,电视可以通过射频信号发射,利用卫星的转发或信息高速公路甚至可以覆盖全球,到达世界的任何地方。至于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等只能在有限的教室与教学场所进行信息传送。

(4)可控性

可控性是指使用者操纵媒体的难易程度。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都比较容易操纵,并适用于个别化学习。电影放映则必须接受专门训练,才能操作使用。至于无线电和电视广播,只有按电台和电视台播出的时间去收听、收视,使用者难以控制。

(5)参与性

参与性是指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机会。它可分为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交互式的计算机媒体,学习者根据本人的需要和学习程度去控制学习的内容,是一种行为和感情参与程度较高的媒体。电影、电视、广播,有较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小组放映幻灯片时,师生能以面对面的方式呈现材料,进行学习、讨论,使学生在行为上积极参与。

三、远程教学

1.关于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指受教育者不受教师直接和持续的指导,师生处于地理分隔状态的一种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印刷材料与电声、电影、电视或计算机等其他非书本的电子媒体来实现它的教学功能。比如:英国的开放大学、日本的放送大学、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等都是实施远程教学的范例。远程教学是现代教育传播技术和学习理论、教育理论、传播理论发展与相互结合,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或完全没有直接接触,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来传递和反馈教育信息。

2.基本特性

(1)教师与学生相互分离。

(2)运用现代教育传播技术,把现代的与传统的教育传播媒体有机地统一起来。

(3)双向传播交流。

(4)定期讲座或面授,以辅导等形式实施补救性教学。

3.系统的组成

远程教育是由一组相关要素构成的系统,不同的要素在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下图是由摩尔与基思雷(M.G.Moore&G.Kearsley,1996)提出的关于远程教育的系统模型。

img14

远程教学系统的一般构成

(1)资源

在这个子系统中包括内容专家、学生需求、教育观念、组织的需求与历史等要素。内容专家决定教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该领域的文化、原理以及现在的实践和问题。而这个决定将依据组织者的使命和教学思想来给出,教学思想将反映出这个组织和国家的历史。

对于大多数远程教学组织者来说,知道学生想学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和知识的创造者。

(2)课程设计

远程教学的课程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媒体设计、程序设计及评价。

(3)发送

在所有的教育中,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都存在交流。在远程教育中,这些交流通过某些技术形式来实现,其中包括印刷媒体(主要的书和学习指南)、广播、电视、计算机软件、音频、视频会议或者计算机网路(计算机媒体化传播)。利用许多现代电子媒体来传递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比依赖面对面的报告、讨论和黑板更好,这就是为什么远程教育对大多数人有吸引力的原因。

(4)交互

在远程教育系统中,学生同教师进行适当的信息交换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教育者认为在学习者之间进行交互也是非常重要的,交互的性质和范围将按照组织者和设计者的教学思想、科目的性质、学生的状况和课程中使用的媒体不同而变化。

在远程教学中,一旦课程已经被设计好并通过函授、广播、电视、卫星、计算机来传递,那么学生就将被教学组织分配给教师,在教师设计好的教材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个别指导。

(5)学习环境

在任何远程教学系统中,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一边学习课程材料,一边同教师进行交互,学习环境可能是在工作地点、在家里、在课堂、在学习中心甚至于在路途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存在真正的挑战,因为在这种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娱乐和干扰,使得学习变得困难。

(6)管理

管理工作贯穿于远程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在资源子系统中,管理工作包括学生需求的评估、课程方向的确定、内容专家的物色、资金的筹措等;在课程设计子系统中,管理工作主要涉及项目管理,保证开发工作的高效和优质;在发送子系统中,管理工作设计学生的注册和传输媒体的经济而有效的利用,保证学习材料快捷到达学生面前;在交互子系统中,管理工作涉及如何提供便利条件,支持学生、教师、辅导员等人员之间的通讯,特别是要保证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反馈;在学习环境子系统中,管理者要考虑学习中心和辅导站的布局、设施的配置与利用,更重要的是远程教育系统的全局管理。

四、来自高三实验基地的报告

邓虹老师的实验

邓虹,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2002年12月,寒假,准确时间为2002-12-14,她以“老邓”的名义,向“孩儿们”发出了“行动起来”的指令(第一次公告),邓虹网上作文指导正式启动。至2003年6月,高考时分,准确时间为2003-6-9,“老邓”在网上发布“最后的公告”,网上作文“落幕”。这一活动历时25周。邓虹在她自己所带的高三两个班级,创办“个性化网络作文实验基地”,开展了她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高中作文、尤其是高三毕业年级“升格作文”的创新。

这是一项全新的实验,其实验的支撑就是“网络”。邓虹从“媒体”、“远程教学”得到“灵感”,在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作用的前提下,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她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行为和感情上全身心地参与,如“老邓”自己所说,“孩儿们”(邓虹这样称呼她的学生)都做到了“人人有提升,个个有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这样评价邓虹[2]:

“充分利用‘网络’,是邓老师把信息技术用于作文教学的突出特点。

‘网络’的应用,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凭借网络,师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可以同步交互,也可以异步交互。作文‘面批’、‘面改’这种最便于体现个性化指导的交互方式,过去实行起来诸多不便,但凭借网络,过去的不便不复存在了。不仅师生之间的沟通极其便利,‘生生’之间,教师、学生、家长之间,都可畅通无阻。作文教学的空间的拓展,学生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便进一步紧密交融,他们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能得到空前充分的满足。”

“实验基地”实验的结果,是一部400多个页码、数十万字(学生在网上提交的作品是70万字)的“报告”,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首都师范大学饶杰腾教授高度评价其成果[3],他说:

“作为初步尝试的成果显示,主要是为了提供一条新思路、一种新模式,进而宣扬一种革新精神。我想起胡适在85年前所说的,不做‘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的文字,要有话说,方才说话;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要说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这一实验正是给学生松绑,诱发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激情,使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

学生,就是邓虹所说的“孩儿们”(多么亲切、亲和、亲密的称呼),高兴地说[4]:

“您搞的这次实验,突破了作文教育的条条框框,以全新的诠释手段带领我们如何写好作文,这种教学手段使我们思路大开,写作条理清晰,值得继续在学弟学妹身上开展。”

“我认为这次实验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互动性强,可以随时看到别人的文章,摘抄别人文章里的名句,可以说是‘集思广益’。比在班里点评要好,那样太空泛了,没有针对性,这种网上交流就好多了,像映射一样,一对一的。还可以看别人的文章及点评,可以说是一个题目的作文,可以多角度了解其写作内容与方式。还可以了解别人文章的缺点,便于自己改正,从别人文章里可以了解许多素材与创新形式,对自己写作文很有帮助。还可以看一些老师提供的文章及老师写的文章,对人很有帮助。总之,我认为这种方式相当好,可以继续下去,‘发扬光大’。”

学生家长如是说:

“对老师‘高三网上作文实验’深表敬佩,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借用高三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借用高考这样一个非常时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这不仅是及时的,而且是大胆的,绝对是开拓性的。

尽管说高考是人生的重要时期,但与一个人的基本能力相比较,前者仍然是标,后者才是本。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借用高三网络构建一座作文的突击平台,就我的孩子的实践是比较成功的。从他的12篇作文来看进步很大。”

“自从您的网上作文实验开办以后,我有时间就同孩子一起浏览,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作文及精彩点评,使我受益匪浅。当然孩子是第一受益者,看着他在电脑前时时为他人的文章而喝彩,我也常被感染,同时我也看到他兴奋地拿着您批改后的作文给我看,我知道是您的鼓励给了他自信。通过这次实验感到孩子会欣赏好的文章了,大大提高了鉴赏能力,由此作文的写作也比以前提高了许多。”

下面,我们还是用邓虹自己的“报告”来说明。

(一)实验缘起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只能关注少数人的写作发展,难于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差异性问题。特别是相对学生写作过程而言,课堂作文教学的重点大多数集中在对写作结果的评析上,教师很难深入学生的写作全程,而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困难恰恰是遍布在过程当中。如何让才能扭转作文教学的滞后性?怎样才能让教学与学生写作同步?我想到了极具及时性、交互性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构想把学生那几乎完全封闭的静态单向写作过程变成流动性的动态交互过程。即以网络技术刺激学生写作欲望,解决写作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着眼于每个教学对象,为每个学生创造自我发展的机会,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就这样,“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计划诞生了。

筹备工作千头万绪,好在有一点始终是明确的:作文离不开做人,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离不开阅读。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上不去,生活经验不丰厚,情感精神太苍白,无论掌握多少写作技巧,其文章终究不过是花架子。为此,我设想为学生建立一个“写作基地”,让阅读与写作同步,让内容与技巧共存,让“文”的提升始终相伴“人”的发展。于是,重点突出了,思路清晰了,栏目明确了,“基地”建成了,这便是:

“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

实验总体思路:

阅读——感受——体会——感悟——抒写——修改——提炼——巩固——展示——再抒写

实验基地栏目构成:

1.参考模块:本栏目直接受Powerpoint的“应用模板”启发而设置。具体思路是为学生提供三种主要文体的规范样式或典范样式,以便形式模仿学习,规范行文,避免文体混淆或杂糅。还根据模仿的难易程度将文章范例分为A类(高级)与B类(基本)两种,便于学生由低级到高级参考学习。

记叙类——集中叙事类文章的各种有代表性的样式。

抒情类——集中抒情散文类文章的各种有代表性的样式。

议论类——集中议论、杂文类文章的各种有代表性的样式。

2.及时点拨:审题,创新,有个性,一直是作文指导的难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栏目力求在高三作文训练时间紧、任务重的特殊阶段,广泛搜集有效的审题方法供学生参考借鉴,加强审题训练,尽可能减少审题失误;从课内课外学生习作中提取创新意识强烈、个性风格突出的作文范例,引导、鼓励学生文有特色。

审题妙方——重点介绍审题的基本方法、不同角度、考察重点、突破口。

创新思维——提供创造性思维的部分形式与视点。

个性培养——展示个性化文章的不同形式与风格。

3.素材扩充:作文即生活。当今中学生生活范围相当狭窄,生活积累相当有限。高三学生更是一头扎进题海里,很难抽出大量时间关注社会,感悟生活;很难投入大量精力关照人生,提炼生活。表现在作文中则缺乏开阔的视野,缺少丰富的素材,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本栏目旨在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写作资源库”,及时储备、增添、更换写作题材,以防资源匮乏造成的创作枯竭。

学以致用——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大量的教材资源,活学活用,一举多得。

今日焦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每周更替热门话题,社会焦点,使写作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努力增强文章的显示意义。

世间万象——让写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动鲜活,具体可感。避免闭门造车,凭空想象。

4.自我提升:作文即做人。学生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的高低差异决定了作文水平的不同层级。本栏目试图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丰富的心灵、睿智的目光去审视生活,审视人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作文具有一定的文化思考或人文关怀,努力超越思想与情感的平庸。

道德伦理——只有良好的人品才有良好的文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境界,力求使作文立意高远,思想健康、情感丰富。

艺术心灵——逐步培养感知艺术的心灵,不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

哲理哲思——让目光变得深邃,让思想变得深刻,让行文更富内涵,让语言变得隽永。

5.T型展台:本栏目侧重于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观摩,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脱颖而出——给全体学生一个展示写作才华的舞台,为不断进步的学生提供超越自我的空间。

师文师心——让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让老师的才情打动学生,让老师的真情温暖学生,让老师与学生一同进步。有老师陪伴,高三的日子不会孤单。

6.评改快讯:师生互动第一渠道。本栏目尝试开创作文与作文指导的新路。

写作是一个过程。而课堂作文和作文指导大都侧重于结果的指导、检查与分析。特别是作文讲评的滞后性特点决定了它错过了指导的关键时期,遗漏了写作活动中的许多值得教师关注、分析的重要信息。由于一个人面对几十个学生,老师的评点可能显得简单概括,但是及时、热络、鲜活,在学生的思想意识还没有撤离作文的“场”,灵感残存,激情可触之际,及时送上赞赏、鼓励、点拨、指正,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7.聊天室:师生互动第二渠道。本栏目专用于及时弥补实验基地缺乏交互性技术支持的不足。为师生、生生提供及时互动的场所。

8.给邓老师写信:师生互动第三渠道。本栏目专用于及时解答写作过程中的私密性、个性化问题,如不便于公开交流的写作情感、写作心理、能力差异等问题。

9.公告栏:本栏目专用于布置作业,发布信息。

(二)实验重点

综观整个网络作文实验,“评改快讯”作为支柱性版块,最能体现实验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是本实验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深得学生及其家长的喜爱与赞赏。老师的及时指导与点拨,学生的快速反馈与回应,使原本静态的作文活动变得动感十足,活色鲜香。

而“给邓老师的信”与“聊天室”作为师生、生生交互的另一类渠道,也紧密配合了“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及时为学生释疑解难、排解压力、加油助威,使写作环境变得宽松、和谐,充满人文关怀。

“素材扩充”与“自我提升”被学生们称为“及时雨”、“营养液”,为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提高思想认识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实验小结

本实验共进行了25周,常规实验学生40人,非常规实验学生30~40人不等。半学期的准备(实验思路、栏目设计、步骤筹划、素材积累、基地建设),25周不间断的实验。由原计划的每周三个小时(两个班)发展到周六、周日两天,最后到隔天进行上网接收、查看、评阅、回复。“基地”总文字量共计1 302 773字,其中发布作业文字量为13 681字,作业及评改文字量为577 504字(加上学生手写作业量近65万字,不包括堂上作文),信件及回复文字量为29 680字。

个性化网络作文实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满足了学生抒写心声的欲望和展示个性与才情的欲望,充分挖掘出学生写作的潜力,成为学生主动写作、竞相表演的学习为舞台。根据学生及家长的调查问卷反馈,许多学生不怕作文了,爱阅读了,爱谈论作文了,爱评价文章了,主动写作了,喜欢写作了,渴望交流、展示文章了,写作速度加快了,作文成绩显著提高……更有不少同学将“实验基地”视为“心灵的家园”,愿意让写作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相伴一生……

总之,实验使每个实验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真正做到了人人有提升,个个得发展。而我认为最根本、最有价值的收获还在于让每个学生真切体会到了写作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和充实感,使他们走出了厌恶作文的误区,更让一些优秀者掂量出写作给予他们生命的特殊分量,使他们对美好的精神生活有了一种自觉追求。

(四)实验反思

实验让教师领悟到,点燃学生心灵之火是作文教学的关键,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是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意识与积极主动性,为学生创设激情涌动,充满吸引力的写作环境,突破传统的单一性评价模式,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作文评价体系(如老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为解决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差异,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开辟新路,让写作摆脱应试的唯一目的,真正回归写作本原——心灵的栖息方式,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作文”与“立人”的最终结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创设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目标维度。网络作文实验从容深入学生写作过程,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相关探索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针对“表达与交流”的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特别提出“能独立修改文章,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网络作文实验表明,实验学生的写作量远远超过课堂作文量,在交流与展示方面更是呈现出课堂作文教学难以企及的优势。《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评价“面对全体学生”,“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而网络作文试验中表现出的评价方式的及时性与多样性,应当算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益尝试……

邓虹老师以网络为背景,进行的“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的改革,应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也是十分成功的创新作文教学实验。

我们总是苦于作文教学效率的低下,总是苦于找不到高效创新作文的路径。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借助网络,一改往日作文教学的苦闷甚或是苦痛,得享作文、作文教学的愉悦。

师生网上作文,令人神往。下面将有一组[案例]可以说明,师生作文过程中的即时交互,使“作文”,真正成了生活的状态、精神的歆享。

我们的作文,什么时候真正“面批”、“面改”、“个性化”过?

网络帮助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邓虹老师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这是严格意义上的作文教学一对一,作文教学个性化。

认识邓虹的实验,可以有如下的收获:

1.网络的交互性特点,得以真正实现信息的完全沟通与共享(分享)。这是网络最具生机与活力之处。

2.网络的及时性特点,得以确保交互的“及时、热络、鲜活”,而且能够切实地“将写作还原为过程”。

3.网络的高频、即时,不仅能在第一时间实现师生的互动,更能激活学生写作欲望,达成作文质与量的优化。

4.师生诚挚地“聊天”,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更显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

5.师生个性的“最大化”呈现,真正实现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打破作文“畏途”,使写作变得可爱。

……

让我们走进邓虹的“实验基地”,真切地感受邓虹与学生之间的这种“网络作文”的魅力。

下面是一次题为“感悟你的人生”的网上作文活动。

【案例】

公告发布:2003-03-15(网上作文指导第十二次活动)[5]

开学第五周了老邓——

孩儿们:

今天下课早哇,这么多人已经上线溜达啦!都是咱们的队伍吗?

那就赶快看看我给你们提供的最新信息吧。具体办法:刷新全部文章!记录你感兴趣的一切!

接下来是今天的作业:

“人生充满劳绩,但是却可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鄂的著名诗句。后来“诗意地栖居”,便成了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核心思想。

你如何理解诗人的这句话?“诗意地栖居”引起你哪些怀想?你认可人的这一特征吗?你考虑过自己的“栖居”方式吗?……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以你认为最具诗意的方式抒写你的情感,发表你的高见,编织你的梦幻。充满诗意吧?开工!

(这篇文章已被浏览104次,记者wojiger发表于2003-03-1513:46:05)

诗意的自然

Cswords

“诗意的栖居”,我觉得与“人是一台机器”或“唯意志论”的极端(一种明显错误)看法是对立的。

我崇尚自然科学,但不是机械唯物主义者。想象爱因斯坦的小提琴和普朗克的钢琴合奏的情景,隐约地觉得人类栖息在地球上离不开浪漫。放眼自然,我们从未因为它的规律过于单调而感到乏味;埋头书籍,我们也并不觉得那仿宋体过于刻板;着眼自身,我们则可以发现,浪漫情怀不是清晨的旭日,不是半空的浮云,不是飞腾的浪花,而是自我的拥有。

但也没有人会为了诗意而忘了栖居,除非是疯狂的人。诗意并不是疯狂,而是优雅,是和谐的存在,不是从世界中逃脱。自然造就了我们,也造就了浪漫、诗意。我们从蛮荒中走出来,即将走入崭新的自然。可以说,自然造就了我们,不是为了成就一种主观而强大的动物,而是为了自身的上升。

老邓简评

一说到“诗意”,不少人很容易将它与科学、与规律对立起来,以为诗意就是随意,就是放纵。

你的文章展示了你对诗意的理性认识,瞧这样的句子:“诗意并不是疯狂,而是优雅,是和谐的存在,不是从世界中逃脱。自然造就了我们,也造就了浪漫、诗意。”显示出你是一个理性的文化人呢!

要是能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一定很精彩!

(这篇文章已被浏览45次。记者asdfijkl发表于2003-03-1515:50:46)

感受诗意(二改)

Cswords

“诗意地栖居”,是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核心思想,来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人充满劳绩,但是却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的著名诗句。

我们栖居在地球上,艰苦劳作,在笃信自然科学的同时,拥有着诗意的生活。抬头仰望飞鸟,我心中一股搏击长空的豪情油然而生,却并不总想到空气力学;眺望崇山峻岭,我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打动,也不一定得想起造山运动。“美”常在我的脑海里跳动。我所崇拜的科学家们也定然如此。想象爱因斯坦的小提琴和普朗克钢琴合奏的情景,隐约觉得,人类栖息在地球上离不开浪漫。放眼自然,我们总能融化在绿色、蓝色、五彩缤纷、变幻莫测之中,从未因其蕴含的确定性而感到乏味;埋头书籍,我们总是惊异于人类文明的光彩灵动、丰富深刻,尤其是浪漫诗意,同时也并不觉得那仿宋体过于刻板;着眼自身,我们则可以发现,浪漫情怀不是清晨的旭日,不是半空的浮云,不是飞腾的浪花,而是自我的拥有。拥有我们自身的情感,就拥有浪漫和诗意,就拥有世间万物的灵性。我们,是诗意的。

但没有人会为了诗意而忘了栖居,忘了生活,除非是疯狂的人。诗意并不疯狂,不是飞出宇宙的流星,不是从现实中逃脱,而是优雅、和谐的存在,是我们栖居的大地上永远绽开的花朵。我们栖居在世界上,才有喜怒哀乐,才有浪漫诗意。诗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劳绩中。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中充满着诗意。袅袅炊烟,暧暧人村,鳞鳞大厦,衣裳口食,锄禾当午,战场从军,闺怨思君,艰难苦恨,都成了诗。即使是白发千丈,天上黄河,蜀道青天,神鬼仙佛都源于现实生活。古人在劳作中开创了人类的文明,使我们的情感随之升华。自然造就了我们,也造就了浪漫、诗意。诗,走进人类的世界,人则发现了诗意和浪漫的世界。我们从蛮荒中走来,随即走入诗意的自然。可以说,自然造就了我们,不是为了成就一种试图改造自然的特别动物,而是为了自然本身的进化,为了超越远古的自然,成就诗意的自然。诗意的人们,将永远栖居在诗意的世界中。

我们,是诗意的,诗意的我们栖居在诗意的大地上。只要欣赏生活,就能感觉到诗意的存在。

老邓简评

热烈地拥抱你!好样儿的!秦晓宇!谁说你没有才气?!谁说你满脑子数学公式?!半天的工夫,一篇佳作就此诞生!自豪吧!

相信你通过修改悟出了一点儿作文之道。好好比较比较,学会总结经验,寻找规律,举一反三。

文章还可以精益求精:

原文“着眼自身,我们则可以发现,浪漫情怀不是清晨的旭日,不是半空的浮云,不是飞腾的浪花,而是自我拥有。拥有我们自身的情感,就拥有浪漫和诗意”中“自身的拥有”和“自身的情怀”还是有些空吧?你推敲推敲?

建议你参考1984-12-16的文章《诗意的栖息》,肯定有收获!

怎么样,愿意“三易其稿”吗?这将是对你意志力的最佳考验!挺得住吗?

(这篇文章已被浏览34次。记者asdfijkl发表于2003-03-1614:42:18)

感受诗意(三改)

Cswords

“诗意地栖居”,是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核心思想,来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人充满劳绩,但是却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的著名诗句。

我们栖居在地球上,艰苦劳作,在笃信自然科学的同时,拥有着诗意的生活。抬头仰望飞鸟,我心中一股搏击长空的豪情油然而生,却并不总想到空气力学;眺望崇山峻岭,我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打动,也不一定想得起造山运动,“美”常在我的脑海里跳动。我所崇拜的科学家们也定然如此。想象爱因斯坦的小提琴和普朗克钢琴合奏的情景,隐然觉得,人类栖息在地球上离不开浪漫。放眼自然,我们总能融化在绿色、蓝色、五彩缤纷、变幻莫测之中,从未因其蕴含的确定性而感到乏味;埋头书籍,我们总是惊异于人类文明的光彩灵动、丰富深刻,尤其是浪漫诗意,同时并不觉得那仿宋体过于刻板;着眼自身,我们则可以发现,浪漫情怀不是清晨的旭日,不是半空的浮云,不是飞腾的浪花,而是自我的拥有。落花本无意,流水更无情,李煜却知春光已去;怎闻凤凰叫,哪得香兰笑,李贺独赞箜篌之音。我们感知自然,我们感知万物,点燃人类思想的火花,赋予我们诗的感受。拥有我们自身的情感,就拥有浪漫的诗意,就拥有世间万物的灵性。我们,是诗意的。

但没有人会为了诗意而忘了栖居,忘了生活,除非是疯狂的人。诗意并不疯狂,不是飞出宇宙的流星,不是从现实中逃脱,而是优雅,和谐的存在,是我们栖居的大地上永远绽开的花朵。我们栖居在世界上,才有喜怒哀乐,才有浪漫诗意。诗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劳绩中。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中充满着诗意。袅袅炊烟,暧暧人村,鳞鳞大厦,衣裳口食,锄禾当午,战场从军,闺怨思君,艰难苦恨,都成了诗。即使是白发千丈,天上黄河,蜀道青天,神鬼仙佛都源于现实生活。古人在劳作中开创了人类的文明,使我们的情感随之升华。自然造就了我们,也造就了浪漫、诗意。诗,走进了人类的世界,人则发现了诗意和浪漫的世界。我们从蛮荒中走来,随即走入诗意的自然。可以说,自然造就了我们,不是为了成就一种试图改造自然的特别动物,而是为了自然本身的进化,为了超越远古的自然,成就诗意的自然。诗意的人们,将永远栖居在适宜的世界中。

我们,是诗意的,诗意的我们栖居在诗意的大地上。只要欣赏生活,就能感觉到诗意的存在。

老邓简评

为着你的孜孜以求,我真诚无比地向你致敬!

你已经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

(这篇文章已被浏览52次。记者asdfijkl发表于2003-03-17 22:53:05)

下面是被“老邓”推荐给Cswords参考的1984-12-16的文章

人类,诗意的栖息

1984-12-16

“人类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

是的,正是人类的存在,大地之上才有了诗意。百川归海,本是自然现象,只是在人类眼中,江河才有了诗意。李煜面对的一江春水载不尽亡国的愁苦。罗贯中独叹滚滚长江淘尽英雄。江水无意,只是人类有情,水也就有情了。花开花落,也本是自然规律。落英并不知道春夏秋冬、岁月流逝。只是文人们借落叶抒发对时间有些无可奈何的伤感。同样是雨水,“梧桐雨”记载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淅沥的春雨见证了李煜这位亡国之君身陷囹圄时的凄清,在柳宗元的笔下,天街的小雨却又润如酥。恐怕那一滴滴的雨水永远不会知道它竟承载了人世间这么多的悲欢离合。

没有人类,草原依旧广阔,但草原上不会留下英雄的蹄印和千古流传的史诗。没有人类,天空依旧高远,但那片苍穹上不会刻下伟人的名字和浩然长存于天地的诗篇。没有人类,月亮依旧盈缺,但那只银盘上不会有可爱的玉兔和清冷的广寒宫。

有了人类的栖息,才有了诗意。

老邓简评

可惜呀可惜,我还没有欣赏够呢,你干吗急急忙忙就收尾了?

多清晰的思路啊!多形象的收尾阐释啊!多整齐优美的语言啊!

为什么偏偏就煞了尾了呢?

(这篇文章已被浏览39次。记者wojiger发表于2003-03-1616:46:03)

在这里,我们真正看到了“作文”的过程:

命题命意的过程、思考为文的过程、修改提升的过程,交流互动的过程、参考仿效的过程、浏览展示的过程……

我们不妨细心地查考一下这一次作文的“经过”:

2003-03-1513:46:05“老邓”向“孩儿们”公告作文的“开工”。这是很具戏剧意味的。一是“老邓”的自我命名,一是对学生“孩儿们”的称谓,一是将作文动笔叫做“开工”。一反传统作文正儿八经的严肃,却切实地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把作文置于轻轻松松的“生活”之中。

两小时左右,学生有作文挂在网上。2003-03-1515:50:46,“老邓”对Cswords(后来我们知道了他叫秦晓宇)《诗意的自然》第一次“简评”:有肯定、有赞许、有期待,鼓励学生,“要是能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一定很精彩”!这里有两个快捷:一是学生为文的快捷,一是老师点评的快捷。还可以想象“孩儿们”为文时的冲动,更可以想象Cswords在得到“老邓”简评以后的激动,因为,他得到了一个“你是一个理性的文化人呢”的赞许。

一天后,2003-03-1614:42:18,“老邓”对Cswords的“二改”文《感受诗意》的简评又出来了。从老师的评语中,我们可以知道,Cswords曾是一个被认为只“满脑子数学公式”而“没有才气”的孩子,但“老邓”的评语用了两个反问,予以了坚决地否定(还可以回复到一评时对他“理性的文化人”的评价)。继而期望他能再借鉴同学的文章后,“三易其稿”。仍然是委婉的商量、正面的鼓励、关切的希冀。

又一天,2003-03-1722:53:05,连同Cswords的三改文《感受诗意》,“老邓”的三评出来。Cswords的作文完成了“升格”,他本人,则被“老邓”评说为“已经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

好文章就这样“出笼”了!

这样一个置于生活、生命流程的作文,鲜活、灵动、富有生气!

【注释】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邓虹编.激情作文点击——来自高三实验基地的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邓虹编.激情作文点击——来自高三实验基地的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邓虹编.激情作文点击——来自高三实验基地的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邓虹编.激情作文点击——来自高三实验基地的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