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理论

时间:2022-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理论逻辑实证主义这场哲学运动并没有一组统一的教义,其代表人物的观点处于变动之中,不同代表人物之间的观点差异也很大。逻辑实证主义者延续了这一传统。逻辑实证主义者将对两类命题区分作为他们拒斥形而上学的重要依据。(三)意义理论综合命题的经验证实理论是逻辑实证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此观点遭受的批驳最多,因而他们不得不不断地修正和补充,降低经验意义的标准。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这场哲学运动并没有一组统一的教义,其代表人物的观点处于变动之中,不同代表人物之间的观点差异也很大。不过在对逻辑分析方法为哲学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理解、重视经验等这些方面,他们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粗略概括如下:1.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句法分析;2.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两分,强调形而上学命题既不是分析命题也不是可以用经验加以检验的综合命题,而是毫无意义的伪命题,因而需要“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清除形而上学”;3.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原则”,认为综合命题只有在直接或间接地被经验所证实的情况下才具有认识意义,后来由于这一原则受到批驳,又代之以比较缓和的“可检验性原则”;4.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并由此提出以物理语言为基础,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一)哲学的任务

20世纪初,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都已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了自治的学科。一旦数学和经验科学都脱离了哲学的范围,在哲学中还会留下些什么?另一方面,科学本身的发展,尤其是数学中非欧几何的兴起和物理学中相对论的建立,使得康德式的世界图景被打破了。他认为我们只能把世界描述为欧几里得结构,即欧几里得几何,这是未来物理学的一个先验和永恒的特征。而事实上,非欧几何与欧氏几何一样自洽,爱因斯坦也证明了空间的非欧流行特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哲学要研究什么内容?哲学的任务是什么?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研究万物的本质及其存在的普遍规律,而科学的发展表明即使是康德的理论也是错误的,对这种依据感觉经验不能直接认识的问题进行纯粹的思辨是不可靠的。因而他们拒斥形而上学,将本体论研究排除在哲学之外,同时他们认为伦理学命题也没有认识意义,而心理学又属于经验科学,最后只剩下逻辑了。所幸现代数理逻辑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作,他们从逻辑原子主义那里继承了哲学的任务是逻辑分析这一理念。

他们和维特根斯坦一样,认为哲学不是理论体系,不是对世界的认识,而是一种活动,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活动。《科学的世界概念:维也纳学派》曾明确地声明:“回过头来考察,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与传统哲学相对立的新的科学世界概念的本质。它并不提出特殊的‘哲学命题’,而仅仅澄清命题;更确切地说,正如我们在前面讨论不同问题领域时所看到的那样,是对经验科学命题的澄清。”[12]一开始,他们分析语言的逻辑句法,即研究语言的形式理论,包括语言中的规则和定义、组成语言的符号的种类和顺序等。这一形式理论主要包括两条基本规则:形成规则和变形规则。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他们认识到句法分析之外语义分析也很重要,便转向语义学研究。他们的语义学研究是对语义系统本身的构造的分析,研究语义学的规则等元语言和语句成真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构造精确的人工语言,以清除哲学中的混乱。符合规则的语言系统都是可行的,而实际中语言的规则系统则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因而他们的句法学和语义学研究带有约定论的色彩。

(二)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和对形而上学的拒斥

逻辑实证主义者继承了自莱布尼茨以来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观点,即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17世纪莱布尼茨将真理区分为事实真理和理性真理,前者靠充足理由律来保证,后者靠矛盾律来保证。18世纪,休谟把知识分为事实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前者是偶然性的,后者是必然性的。康德区分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前者不提供新知识,后者提供新知识。逻辑实证主义者延续了这一传统。他们认为,分析命题的真理性来自于命题中所包含的词或符号的定义,只要借助于逻辑就能判断其正确与否,逻辑和数学中的命题就属于此类型。综合命题是陈述事实的命题,其真实与否必须借助于经验的证实或检验,经验科学的命题属于此类型。这种对两类命题的区分是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者们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即使到20世纪50年代蒯因批判这种区分的合理性之后,费格尔等人仍然坚持这一点。

逻辑实证主义者将对两类命题区分作为他们拒斥形而上学的重要依据。有意义的命题仅限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而形而上学的命题既不能根据其逻辑形式判断真假,也不能借助经验的检验确定其正确与否,因而是没有认识意义的伪命题。形而上学命题要么其中的词语本身没有意义,如“存在”、“物自体”,要么词语的组合不符合逻辑,因而不具有认识意义。他们反形而上学的矛头指向了当时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和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这与他们倡导科学的哲学、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来摆脱思辨哲学的束缚是相一致的。他们对形而上学的拒斥也继承了休谟的经验论和马赫等人的实证主义传统,所不同的是他们有了现代数理逻辑作为反对的武器。对于没有认识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他们既不加以肯定,也不予以否定,而是根本拒绝讨论。

(三)意义理论

综合命题的经验证实理论是逻辑实证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此观点遭受的批驳最多,因而他们不得不不断地修正和补充,降低经验意义的标准。20世纪20年代他们提出的标准是“可证实性原则”(principle of verifi ability),即只有当一个命题是一个表示观察或知觉的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时,或可以还原为一个表示观察或知觉的基本命题时,该命题才有意义。一个命题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证实方法。然而,如“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类型的综合语句是永远不可能证实的,因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天鹅;“月球背面有许多巨大的环形山”在20世纪20年代不能证实,现在却可以证实;有些命题只能间接地被证实。同时,可证实性原则在排除形而上学的同时,也排除了理论科学中的一些抽象陈述等有意义的科学命题。因而卡尔纳普提出了“可确证性原则”(principle of confi rmability),“如果证实的意思是决定性地、最后地确定为真,我们将会看到,从来没有任何(综合)语句是可以证实的,我们只能越来越确实地验证一个语句。因此我们谈的将是确证问题而不是证实问题”[13]。艾耶尔则区分了“强”证实和“弱”证实,用可能证实取代原来的绝对的完全证实。赖欣巴哈一直就反对“可证实原则”,而代之以概率的意义理论,如果有可能确定一个命题的概率度,则该命题便有意义。

(四)统一科学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研究哲学应该使用现象主义或物理主义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才与他们的科学的哲学相一致。现象主义语言指的是以关于感觉材料的语句为基础的语言,如“现在我看到了一杯水”。物理学义语言指的是把某些可观察的特性归诸物质事物的语言,如“这个东西是白色的”。感觉材料所获得的知识是可靠的,因此哲学家就应该采用把感觉材料当作基础的语言。但是,感觉材料的主观性太强,不适合作为科学的普遍语言。于是20世纪30年代中叶,卡尔纳普、纽拉特和费格尔等人提出用物理语言取代现象主义语言。物理语言具有“主体间性”,用它所描述的事件原则上可以被所有使用该语言的人所观察到。一切科学的语言能够转译为物理语言,一切科学命题都可以转化为物理命题,故称之为物理主义。

有了普遍的物理语言作为基础,就能够实现科学的统一,可以把各门科学所使用的不同语言翻译成一种共通的语言。科学的统一不但要将全部科学语言翻译为物理语言,还要把各门科学的规律统一在一起。国际统一科学大会和《国际统一科学百科全书》就充分代表了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一诉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