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方法传播的深入

科学方法传播的深入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那时,尽管这种传播在中国文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仅仅局限于少数学者中间。这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形式逻辑得到了较全面的普及和数理逻辑开始在中国传播与应用两个方面。他们是中国数理逻辑科学的第一代传播者和开拓者。
科学方法传播的深入_中国近代科技思潮

3.科学方法传播的深入

关于科学方法,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方法早在戊戌年间就已经得到较为全面的传播。但在那时,尽管这种传播在中国文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仅仅局限于少数学者中间。特别是直至五四运动以前,尽管翻译和自著的逻辑著作已有10多本,但都仅限于传统的形式逻辑的范围,作为现代逻辑科学的数理逻辑还没有人知道。而到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20—30年代,以逻辑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方法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重要进展。这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形式逻辑得到了较全面的普及和数理逻辑开始在中国传播与应用两个方面。(20)

五四运动以后,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20年代以后,更多的西方形式逻辑的译著在中国出版,其中包括美国尤斯的《逻辑》、奥图尔的《逻辑学》、库雷顿的《逻辑概论》、查普曼的《逻辑基本》等西方逻辑名著。同时,形式逻辑在中国的传播开始进入普及阶段。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国内学者自著的形式逻辑专著大量出版。20年代之前,我国学者自著的传统逻辑著作虽也有十多本,但发行量很少。2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自著的传统逻辑著作出版数,据不完全统计达到近80种,而且不少著作出版了两次以上。如朱兆萃的《论理学ABC》(1928年)就连续再版发行了9次;王振瑄的《论理学》(1925年)在五个月内再版了5次;范寿康的《论理学》(1931年)、陈高傭的《论理学》(1938年)等也都发行了4-5次。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研究传统逻辑的学者越来越多,而且也说明当时学习传统逻辑知识的读者也越来越广泛。二是一些大学、师范和中学开始设置逻辑课,系统讲授传统逻辑知识。我们很难查明20年代之前学校里是否开设过逻辑课,但从20年代以后出版的许多逻辑著作中,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逻辑课已先后在很多学校开设了。据初步统计,当时出版的教学用书近30种,其中最早被用作大学教材的是屠孝实的《名学纲要》(1925年)。江恒源的《论理学大意》(1928年)是作者在北京平民大学的讲义;刘博扬的《论理学》(1929年)是作者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教本;王章焕的《论理学大全》(1930年)是作者在浙江一些学校用的讲稿;何兆清的《论理学大纲》(1932年)是作者在中央大学的逻辑讲稿;而当时最有影响的金岳霖《逻辑》(1937年)一书是作者在清华大学的教学用书。除大学教本外,还有近20种师范和高中的逻辑教本。如范寿康的《论理学》(1931年)就在“编辑大意”中注明:“本书系统依照教育部最近颁布高级中学师范科暂行课程标准编辑而成。”卢广熔的《论理学教科书》也注明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授课时数在直隶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学用稿。由此可见,当时教育部确实已经把逻辑列为某些大学、高中和师范学校的课程,这说明传统逻辑在我国2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普及阶段。

数理逻辑在中国的最早出现是在1920年,这一年,英国学者罗素来中国讲学,第一次在北京大学向中国学者介绍了数理逻辑中的命题演算和逻辑代数。这一演讲曾以《数理逻辑》为书名于1921年在中国正式出版,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数理逻辑著作,从而开始了现代数理逻辑在中国的传播时期。1922年又翻译出版了罗素的《算理哲学》,书中通俗地介绍了数理逻辑的主要成果和他的数理哲学观点。此书1924年再版,1930年又作为世界名著重印。罗素的数理逻辑学说影响了当时中国整个学术界的数理逻辑观点。

数理逻辑虽然内容深奥,难以普及,但自罗素之后,中国一批学者开始接受甚至酷爱上了数理逻辑。早在20年代初期,就有俞大维、沈有乾、汪奠基等少数学者开始研究数理逻辑,更有金岳霖在国外深造,专攻数理逻辑。他们是中国数理逻辑科学的第一代传播者和开拓者。1927年我国学者自著的第一本介绍数理逻辑的著作——汪奠基的《逻辑与数理逻辑论》正式出版。1937年汪奠基还出版了《现代逻辑》一书。1933年沈有乾也写了《现代逻辑》一书,并在他写的高中、师范用的传统逻辑教科书中介绍了数理逻辑的基础知识。1938年潘梓年在《逻辑与逻辑学》一书中阐释了数理逻辑。但当时最有水平、最有影响的数理逻辑著作,还是1937年出版的金岳霖《逻辑》一书,这是金岳霖在清华大学时的教学用书,该书在数理逻辑部分,不仅全面介绍了罗素的逻辑演绎系统,而且精辟地讨论了逻辑系统,第一次讨论了逻辑系统的完全性、一致性和独立性等。此外,30年代后期,汤藻真写的《代数公设和路易士严格蕴涵演算的一个几何解释》一文,在开创模态逻辑研究的代数语义方面具有先驱的作用。

数理逻辑在科学研究上的运用也已开始。最突出的是1938年,林士谔在参加麻省理工学院无线电高度表的研制和测试工作期间,应用当时麻省理工学院最早的一台模拟计算机对飞机在自动控制下的运动作全面分析,并于当年写出“飞机自动控制理论”论文,首创应用二阶(或m阶)迭代劈因法,解算高阶特征方程的实根与复根。此法比美国航空顾问委员会技术报告所论述的各种方法,以及英国教授贝尔斯特(L.Bairstaw)所介绍的方法,都更为简便,受到美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林士谔法”(Lins Methad)(21)并得到广泛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