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团体理论

小团体理论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团体中心”型会增加社会互动、士气及成员对目标承诺的倾向,但较费时间。其实,凝聚力与成员和团体工作者有关。团体控制力指能使整个团体获得成员一致顺从,进而有秩序运作的力量。规范和角色与团体控制力密切相关。
小团体理论_社会工作概论

2.小团体理论

团体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整体性”来自成员互动,成员互动产生的力量称为团体动力,会有力地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行为。对团体动力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持续不衰。特斯兰德(1998)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原则。

沟通与互动模式。沟通包括语言及非语言的内容,不仅为了传递信息,也包含其他目的(如,说服、防卫、印象管理、建立关系)。工作者如能察觉其潜在意义,就会有效地介入及协助。另外,信息接收也有选择性,听者的经验影响对信息的解释。工作者如在这方面有精深钻研,就可能透过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而加深对团体成员的理解。当然,一些生理特点(如听力障碍)也会影响沟通,预防沟通误解的技巧是回馈,如,“你的意思是……”、“我的理解对不对”、“如果我的理解是正确的,你是说……”因此,要鼓励成员彼此回馈与澄清。当然,团体成员彼此沟通时会出现有益和有害的互动。互动模式可分为“领导者中心”型和“团体中心”型。前者如小组成员只对领导者说话而彼此间无沟通,后者是所有成员自由表达,彼此互动。“团体中心”型会增加社会互动、士气及成员对目标承诺的倾向,但较费时间。互动模式的形成与工作者的投入程度、成员间人际吸引强度、团体大小和环境布置、团体中的地位等都有关。沟通模式是可变的,方法是暂停正在进行的团体内容,强化所要的沟通模式。

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指吸引成员留在团体中的所有力量行动的结果,与团体效果密切相关。凝聚力越强的团体,对成员的影响也越大。具有凝聚力的团体有九大特征(黄丽华,2003):守纪律,准时出席;成员感到自己属于团体;成员对“我们”的感情表达有提高;成员关系为接纳、相互依赖和亲密;成员对团体经验的高度参与;成员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作为成员和对团体的满意;团体气氛以自发性、非正式、适当的自我暴露为特征;团体规范造成同心同德的压力;形成了一个仪式系统。其实,凝聚力与成员和团体工作者有关。成员改变的动机是否够强决定了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投入团体;团体满足成员需求的程度也决定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团体工作者应尽量促成团体凝聚力的产生,注重如下几个原则: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和讨论营造高度开放的互动,协助成员确定需要及在团体中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协助成员达成团体目标,团体能提供成员不能购买到的奖赏、资源、地位或威望,非竞争性团体内关系、竞争性团体间关系都会有助于凝聚力的产生,团体不可过大(治疗性小组以六人为宜)(Rose,1999)。

团体控制力。团体控制力指能使整个团体获得成员一致顺从,进而有秩序运作的力量。团体控制力会限制个别化、自由和独立性,但可稳定和规范团体的运作,协助团体有效发挥功能。其挑战是如何善用团体控制力以对成员和整个团体有益,而不让其造成阻碍和限制。规范和角色与团体控制力密切相关。规范主要指团体可接受的特定成员行为和所有行为模式。规范发展与团体发展同步;有了规范,成员就有了行为准则和安全感。随着团体对某些行为的认可或制裁,规范逐渐清晰并控制团体过程,这时的团体不再像开始阶段那样完全依赖工作者对团体的控制。偏离规范的现象称为“越轨”;越轨有时是有益的,可以打破已丧失功能的旧规范和建立新规范。角色指团体对特定个体行为的期待,是在团体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角色有很多种(林万亿,1995;林孟平,1998):有的成员关注团体任务的完成,承担发起人、协调人的角色;有的成员对团体中的情绪敏感,经常出任鼓舞者、调和冲突者;还有导师,沉默者、垄断者等反团体角色。工作者对这些角色要敏感,要及时修正丧失功能的角色行为。

团体文化。团体文化是团体成员共同信守的价值、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是展现团体作为整体而非个人组合的有力指标。它透过行为准则、价值、信仰、符号来传达,对成员行为有很大影响。工作者要协助团体互动并讨论,帮助形成欣赏不同文化的团体价值观,帮助团体建立被主流社会认可的团体文化,“在社区和团体价值共通部分提供协助”(Tosland&Rivas,2000:111),以赢得社区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