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性格理论与典型理论

性格理论与典型理论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恩格斯之前,人们把亚里斯多德的性格理论看作是性格类型说,而不是典型论,文艺复兴之后,许多人不再把行动(情节)认为是作品的首要因素,这是对亚氏的性格论的一个发展。但黑格尔所说的性格的普遍性,是指先验的理念,而不是现实关系中的人的本质。这种纯形而上的性格论,也还不是科学的典型论。

典型是指艺术创作中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曾多次谈到,艺术家要刻画出人物性格,并把它作为悲剧要素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来强调,但他指出的性格,有别于一般所说的典型性格。首先,他指出:“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亚氏还认为“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他认为性格不仅是附带的东西,简直是可有可无的了。其次,亚氏虽然提出描写人物性格问题,但他认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可见亚氏所说的性格,实际上是指性格类型,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并未与鲜明、丰富的个性相融合。

这种性格类型的观念,是不同于典型论的。在恩格斯之前,人们把亚里斯多德的性格理论看作是性格类型说,而不是典型论,文艺复兴之后,许多人不再把行动(情节)认为是作品的首要因素,这是对亚氏的性格论的一个发展。18世纪古典主义作家的作品,比亚里斯多德时期的作品前进了一大步。但人物仍缺乏鲜明、丰富、复杂的个性。往往只是某种概念之图解,而只有黑格尔才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性格就是艺术表现得真正中心的命题。但黑格尔所说的性格的普遍性,是指先验的理念,而不是现实关系中的人的本质。这种纯形而上的性格论,也还不是科学的典型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