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式提出,当初该理论主要为确定战后各国之间的均衡汇率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在实践中,购买力平价经常被用来确定均衡汇率或评估现有汇率是否高估或低估,以及作为国际间经济指标比较的换算工具。式(7-3)即为绝对购买力平价。此时,美元与英镑相对购买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两国物价的上涨幅度。

第三节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式提出,当初该理论主要为确定战后各国之间的均衡汇率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

购买力平价理论实质上是一个均衡汇率决定理论,它认为两个国家的名义汇率是由其相对购买力决定的,所以可以根据购买力平价来衡量和确定两个国家的汇率水平。

在以往的历史上,16、17世纪西班牙塞拉曼加学派(The school of Salamanca)Martin de Azpilcueta,Domingo de Ba1ez和Juan de lugo,17世纪初期英国学者Gerard de Malynes,18世纪中期瑞典学者Pehr Niclas Christiernin,19世纪初期的金块主义者Henry Thornton,John Wheatley和David Ricardo,以及古典经济学家John Stuart Mill,Viscount Goschen Alferd Marshall和Ludwig von Mises等人都不同程度上论及过购买力平价思想(Officer,1982;Dornbusch,1987)。但在上述学者所考察的历史时期,金属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占主导地位,汇率主要由货币之间的铸币平价所决定,所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不是作为均衡汇率决定理论被提出来,而只是对暂时偏离金属本位情况下货币、物价以及汇率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观察。

卡塞尔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于1922年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完整地阐明了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理论体系。在该书中,他首先考虑一国为什么需要外国货币。他认为这是因为需要用外币在外国市场上购买外国人生产的商品与劳务。对货币的需求既然与购买商品相联系,所以货币的价格取决于对商品的购买力,一国货币对外汇率的升降则反映该国货币在国内市场上购买力的大小。因此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由两国货币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比率来确定。购买力比率就是购买力平价。一国汇率变动的原因在于购买力的变动,而购买力变动的原因在于物价变动。这样,汇率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的变动所确定的。

经过卡塞尔的阐释,购买力平价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广泛的关注,很多学者参与到这一理论的研究和讨论上来,一直到今天,仍有大量的文献在讨论这一问题,尤其是在实证检验方面。在实践中,购买力平价经常被用来确定均衡汇率或评估现有汇率是否高估或低估,以及作为国际间经济指标比较的换算工具。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原理及示例

在卡塞尔的论述过程中,他将购买力平价界定为两种:一种定义是把汇率说成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比率,另一种定义则把汇率说成是基期的汇率与两国价格指数比率的乘积。这便是常说的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一)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最典型的形式,其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与另一国家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是由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之比来决定的,而货币的购买力即为商品价格的倒数,故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即可表示为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若用P、P*分别表示本国商品价格水平和外国商品价格水平,则购买力平价,即两国之间的汇率可表示为

其中,S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式(7-3)即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它表明在某一时期若本国价格不变,而外国价格上涨,则外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下降,表现为一单位本国货币可以换到更多的外国货币,即本国货币升值,外国货币贬值;相反,若外国价格水平不变,而本国价格上涨,则本国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外国货币升值,本国货币贬值。这就是购买力平价所揭示的汇率与货币相对购买力或相对价格水平之间的经济关系。

如果汇率由以上公式决定,则同一价格法则(Law of One Price,又称一价定律原则)得以成立。即在交易费用为零且商品可以自由交换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不管是用本国货币直接购买还是先把本国货币换成外国货币,然后再用外国货币购买,其价格是相同的。

举例来说,在不计入运费、关税的情况下,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内,只能以一种真实价格交易。例如,设1蒲式耳小麦,在美国为P$=$2,在英国为P£=£1,则美元和英镑之间的汇率为S=$2/£1,按照这个汇率,无论在美国还是在英国,购买小麦的价格都是一样的。如果汇率高于或者低于这个水平都会产生英、美两国小麦贸易的不平衡。

(二)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卡塞尔认为,在计算绝对购买力平价时,首先必须获得两国物价水平的数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实物价水平数据的获得是比较困难的,而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即通货膨胀率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因此他提出了另外一种根据货币购买力确定汇率的方法,即相对购买力平价,其基本公式为

其中:S1、S0分别表示在t1时期和t0时期两国的汇率水平,Pt、P*t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在t1时期以t0时期为基期的物价指数。

式中:P0、P*0分别表示在t0时期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水平,P1、P*1表示在t1时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水平,π、π*表示从t0到t1时间内本国和外国的通货膨胀率。这样式(7-4)可改写成

将式(7-6)两边同时减去1可得

当π很小时,假定1+π近似等于1,则式(7-7)简化为

式(7-7)即为相对购买力平价的简化表达式,它表明汇率变化等是由同期本国与外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超过外国则本币将贬值。

我们还是用前面有关英、美两国小麦价格的例子。如果美国出现了通货膨胀,而英国的物价水平保持不变,则美元的购买力就会相对降低。如果两国都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么两种货币的购买力都下降。此时,美元与英镑相对购买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两国物价的上涨幅度。如果英镑物价上涨程度小于美国,则英镑的价值相对于美元会上升。反之,则下降。

假如英国的年通货膨胀率为5%,而美国的年通货膨胀率为10%。则一年后,在美国1蒲式耳小麦的价格将涨到$2.2,在英国1蒲式耳小麦的价格将涨到£1.05,而此时英镑的汇率为S=$2.2/£1.05=$2.095/£。

由于英镑物价上涨程度小于美国美元,结果英镑的价值相对美元上升了4.75%,大约为5%,恰好等于一年期的两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之差。

三、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现实印证

购买力平价在现实中是否成立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验证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s)周刊每年4月份刊登的汉堡包指数(Big Mac Index)。麦当劳公司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营业,出售的食品种类和质量据称几乎完全一样。按照购买力平价,世界各地的汉堡包价格用统一货币表示后也应该一样。结果是否如我们预测的那样呢?表7-2是2004年5月的一组数据。表中第一列为国家和地区的名称,第二列为各地区汉堡包的当地货币价格,第三列是按实际汇率换算成美元的价格,实际汇率数据见表中的第五列。表中的汇率除英镑和欧元外,皆以每美元价值多少外币表示,而英镑和欧元汇率以美元价格表示。第六列表示外币相对美元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了。

下面以人民币为例解释和说明表中的数据。2004年5月,在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地区汉堡包的平均价格为2.9美元,在中国的价格为10.45元人民币,按当时的汇率即RMB 8.29/$换算成美元为$1.26。可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两种货币的合理汇率应该为10.45/2.9=RMB 3.60/$。即按照购买力平价,1美元应值3.60人民币。可是实际汇率却为8.29人民币。人民币相对美元明显被低估了,人民币被低估的百分比为3.6/8.29-1=-57%。

从表7-2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货币不是被低估就是被高估,购买力平价完全成立的似乎只有在韩国。被低估最严重的货币是菲律宾比索和人民币,被高估最多的是瑞士法郎。即汉堡包在菲律宾和中国最便宜,在瑞士最贵。

表7-2 汉堡包指数(2004年5月)

续 表

资料来源:The Economists,2004年5月29日。

当然用一种商品来验证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否成立并不严格。为此,《经济学家》周刊也坦然承认,其实更严格的验证方法应该是比较一篮子商品在各国的价格。有很多学者对购买力平价的绝对和相对形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一般从长期的角度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汇率的波动,但从短期来看该理论则不是很灵验,但这样的一般研究结论也没有排除汇率长期偏离购买力平价的现象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