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购买力平价汇率理论实例

购买力平价汇率理论实例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购买力平价理论是采用一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来确定各种货币之间比价问题的汇率决定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之比决定两国货币间的均衡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将汇率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归因于两个国家在此段时间中的物价水平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化。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各国汇率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忽视了影响汇率变动的其他因素。

第二节 购买力平价理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金币本位制崩溃,各国货币发行摆脱了黄金储备的限制,使物价飞涨,汇率也出现了剧烈波动。原先建立在外汇供求基础上的国际借贷说已经不能解释汇率剧烈波动的原因。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连续发表了《外汇之现状》(1916年)、《论黄金的贬值》(1917年)、《世界货币问题的深入观察》(1920年)等论文,并出版了《世界货币问题》(1921年)、《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1922年)等著作,从而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采用一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来确定各种货币之间比价问题的汇率决定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是: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国外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等;而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外国人可以用它购买本国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等。因此,两国货币的交换实质上是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的交换,两国货币购买力水平的对比决定了汇率的高低和变动。换句话说,两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在本国国内所能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决定的,货币的对外价值取决于其对内价值。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之比决定两国货币间的均衡汇率。绝对购买力平价决定汇率的公式为:

img17

式(5.2.1)中,e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P表示国内一般物价指数,P*表示外国一般物价指数。上述公式暗含着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地的价格是等值的。由于各国所采用的货币单位不同,同一种商品以不同货币表示的价格经过均衡汇率的折算,最终是相等的,即P=eP*,这就是著名的“一价定律”(TheLawof One Price)。

按照绝对购买力平价公式,假设某种商品在英国卖l英镑,在美国卖2美元,则均衡汇率就应当是1英镑=2美元。如果市场上的现实汇率不是1英镑=2美元,而是1英镑=2.5美元,那么,人们就会发现套购商品是有利可图的,即从美国用2美元买入该商品,运送到英国出售,收入1英镑,然后将英镑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则可以得到2.5美元,净赚0.5美元。套购商不断在美国买入商品,在英国卖出,会使该商品在两国的价格差异发生变化;另外,套购商不断在外汇市场上卖出英镑,买入美元,又会使英镑贬值,美元升值,这些变化将一直持续到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为止。

2.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该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例。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将汇率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归因于两个国家在此段时间中的物价水平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化。相对购买力平价决定汇率的公式为:

img18

式(5.2.2)中:et和e0分别表示当期和基期的汇率;Pt和P0分别为本国当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P*t和P*0分别为外国当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

仍以前例说明,假如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在英国由1英镑上涨到2英镑,在美国由2美元上涨到6美元,则新的均衡汇率为:1英镑=3美元。

即:

img19

可以看出,当A国发生通货膨胀时,其货币的国内购买力降低,若同时,B国物价水平维持不变,或涨幅低于A国,则A国货币对B国货币的汇率就会降低;反之,B国物价水平涨幅比A国大,则A国货币对B国货币的汇率就会上升;若两国都发生通货膨胀且幅度相等,则汇率不变。

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有其内在联系,但也有所不同:其一,绝对购买力平价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的汇率;其二,绝对购买力平价反映价格的绝对水平,相对购买力平价反映价格的变动率;其三,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汇率的决定基础,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明汇率变动的原因。一般来讲,绝对购买力平价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正确的,则相对购买力平价也是正确的,但是相对购买力平价正确,绝对购买力平价却不一定是正确的。

二、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作用

(1)购买力平价理论通过影响汇率的种种因素,触及了汇率决定的基础这一本质问题。就购买力平价的绝对形式而言,在给定商品价值的情况下,纸币购买力的国际差异,实际上就是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差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比较纸币的购买力,可以得出两国货币的交换比例。购买力平价将两国货币各自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比率作为决定汇率的基础,抓住了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因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中长期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并且具有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该理论揭示了中长期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国存在的持续通货膨胀。如果一国物价上涨高于别国,纸币对内贬值,短期内不一定会引起纸币对外贬值,但在相当一个时期后就必然会引起该国纸币的对外贬值。这个事实确实在国际上并不鲜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较长时间内,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与货币汇率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购买力平价理论中的相对购买力平价,作为决定汇率水平的最重要的基本因素和长期因素,为考察通货膨胀时期的汇率和预测长期汇率的走势,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计算方法和判断基准。

(3)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各国汇率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当今不兑现纸币流通的条件下,黄金已不再是汇率决定的基础。在缺乏更好的计算方法的情况下,物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较为可靠地反映了一国货币所实际代表的价值量。因此,根据物价水平对比计算得出的购买力平价就成为制定汇率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特别指出了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及其对本国货币汇率的不利影响以及一国货币汇率下跌的根源——该国货币购买力低于别国货币的购买力,这对于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购买力平价理论用一种简明的方程式来说明汇率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开辟了从货币数量角度对汇率进行分析的先河,在论证上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至今仍具有某些借鉴意义。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缺陷

(1)购买力平价理论忽视了影响汇率变动的其他因素。物价水平虽然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却非唯一因素,其他如国民收入、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国际需求甚至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等,都能影响到外汇供求的变动,并进而影响到汇率的变动。

(2)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实际计算具体汇率时,存在许多技术上的困难。首先,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各异,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价体系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在现实中两国间贸易商品的生产率差异越大,工资、服务价格的差异就越大,因此购买力平价不能适用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第二,在物价指数的选择上,到底选哪种是一个难题,物价指数的选择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第三,运用购买力平价计算汇率,要求不同国家在商品的分类上具有一致性和可操作性,而现实中商品分类上的主观性可能扭曲购买力平价;第四,在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时,基期年份的正确选择非常困难。要进行物价指数的对比,就要选择一个两国经济比较均衡稳定的年度作为基期,如果基期内经济不均衡稳定,则无法准确计算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

(3)购买力平价理论忽略了汇率变动对物价变动的影响作用。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物价水平和汇率之间的作用是单向的,即物价水平决定了汇率水平;而实际上,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即不仅物价水平的变动可以引起汇率变动,而且汇率的变动也可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

(4)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以物价水平来计算汇率水平时,仅考虑到可贸易商品,而没有考虑许多未进入国际贸易领域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指数,但实际上,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也能间接地影响物价水平。一国生产的商品是否进入国际贸易领域,一方面取决于运输费用的大小和贸易壁垒的高低(如某些低价值的矿产资源之所以不进入国际贸易领域,其原因是运输费用和贸易关税过高,贸易变得无利可图);另一方面取决于商品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如公务人员、教师、汽车修理工以及住宅建筑工人等所从事的劳务活动一般也不进入国际贸易,这是由这些劳务本身所具有的非流动性质所决定的)。套购活动会使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趋于相等,但对非贸易商品则不行。因此,只用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指数来决定汇率,不能完全代表一国的物价水平。

(5)购买力平价理论以一价定律的成立作为前提条件,但现实状况与一价定律并不相符。因为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存在运输费用和关税,还有其他引起商品国内价格发生变化的因素。当出现商品不完全流动、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时,这些因素都会使同等质量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不一定具有相同价格,即一价定律无法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