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会计科目会计账户记账规则

会计科目会计账户记账规则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与复式记账第一节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例如,根据“原材料”总账科目及对材料会计管理与核算的要求,在总分类账中开设“原材料”账户;其账户名称是材料,并记录有关材料的经济业务的内容,账户是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形式。

第二章 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与复式记账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合理地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按项目进行分类,设置会计科目,是正确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

我们知道,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和费用六个方面,如果我们把发生的大量经济业务数据分成这六个要素进行核算,显然这种会计信息过于笼统,难以体现会计信息的明晰性和层次性,也难以满足经营管理实行逐级记录、逐级考核和逐级控制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在对每一会计要素再分类的基础上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的程序包括按照会计要素具体项目分类后的名称设置会计科目;对每一个会计科目按照业务类别进行编号;规范或规定每一个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业务范围和核算要求。我国目前采用的是统一会计制度,其中规定了企业应该设置的会计科目和相应的核算内容。但是,在会计实践中,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系统地反映和控制会计要素的原则。每一会计要素所包括的全部项目,必须由该要素所划分的会计科目所涵盖,既不允许遗漏,也不允许重复、交叉,必要时,也可跨要素归并设置会计科目。

(2)符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经济实体经济决策需要的原则。会计科目分类类别的大小既要考虑会计对内、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需要,又要考虑会计工作的成本和会计工作的方便。因而,有的具体项目可以合并,有的可以分解设置会计科目。

(3)会计科目的名称应通俗易懂,体现会计主体的特点。每一个会计科目都应当有一个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明确的名称,以便于判断该科目是对哪类会计数据所作的归类;会计科目的名称还应体现会计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4)相对稳定原则。为了便于在不同时期分析、比较会计科目所反映的会计核算内容和核算指标,使得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会计科目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经常变动。

根据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结合一般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选择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列表如下:

表2-1 常用企业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

续表

会计科目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设置,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企业不存在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不设置相关会计科目。表2-1所列各个会计科目都是对会计数据按经济内容所做的大的分类,通常叫作一级科目。对于明细科目,企业可以比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中的规定自行设置。比如,“原材料”科目下面,可按材料的品种、规格、名称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应收账款”可按购买单位或个人设置明细科目。会计科目编号供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查阅会计账目、采用会计软件系统参考,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会计科目编号。一级科目、二级科目、明细科目之间的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 一级科目、二级科目、明细科目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会计账户

会计科目的设置只是解决了价值运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数据如何分类的问题,而分类数据的记录则有待于设置会计账户。

一、会计账户的概念与作用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按照会计管理与核算的要求,在账簿中开设的记账单元。记账单元包括账户的名称和经济业务的内容。例如,根据“原材料”总账科目及对材料会计管理与核算的要求,在总分类账中开设“原材料”账户;其账户名称是材料,并记录有关材料的经济业务的内容,账户是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形式。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资金运动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在账簿中设置许多账户来反映的。如在总分类账中设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原材料”、“产成品”和“利润分配”等账户,就具体地反映企业的资金使用在哪些方面。

在会计账簿中设置的账户,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通过账户核算经济业务。在会计账簿中,通过每个账户记录每笔经济业务和每类经济业务所引起资金数量的增减变化,按制度规定计算资金的取得、使用、耗费、收回和分配。

(2)在账户中储存会计信息,记录经济业务引起资金的增减变化,既反映资金的总分类情况,又反映资金的明细分类的明细情况;既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情况,又反映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业务的情况;既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和减少情况,又反映其变化的结果情况,从而使每个账户储存有丰富的会计信息。

(3)根据账户记录提供会计信息。根据每个账户储存的会计信息,按照企业管理的需要,向有关方面提供关于资金运动的总分类的会计信息,或某一方面的明细分类的会计信息,或某种具体的明细的会计信息,以便借助这些会计信息加强企业管理。

二、账户的一般结构

由于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的变化,从数量上看,不外乎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用来分类记录经济业务的账户,在结构上也相应地分为两个基本部分,以分别用来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的增加额和减少额。这样,账户的基本结构就要分为左、右两方,以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至于账户左、右两方的名称,用哪—方登记增加额,用哪一方登记减少额,则取决于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各类账户所记录的经济内容。账户的一般结构可用表2-2示。

表2-2 账户的一般结构

为了教学和学习的便利,在教学和学习中常采用会计账户的简化格式,如图2-2所示。这种账户格式称为T型账户或丁字账户。

图2-2 T型账户

三、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本期账户所登记的增加额的合计,叫作本期增加额,亦称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账户所登记的减少额的合计,叫作本期减少额,亦称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增加额和本期减少额,统称为本期发生额。上期期末余额,即为本期期初余额,本期期末余额,即为下期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本期期初余额、本期期末余额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由于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因此会计科目的一级科目对应账户的总分类账,明细科目对应账户的明细分类账。

第三节 复式记账法

一、复式记账法

(一)单式记账法与复式记账法的含义

为了反映资金的运动,在设置会计账户之后,需要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将会计要素登记在会计账户中。会计记账方法有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在一个会计账户中进行单方面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随着复式记账法的普遍推广应用,单式记账法逐步失去了原有的会计市场,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复式记账法是把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账户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进行登记的会计记账方法。

单式记账法与复式记账法的区别举例如表2-3所示:

表2-3 单式记账法与复式记账法的区别

续表

(二)复式记账法的优点

通过含义和记账方法的比较可以看出,单式记账法虽然简单,但因账户的设置不完整,不可能对经济业务所体现的价值运动情况作出全面、完整的记录。同时,账户中的记录是孤立的,不仅不能反映会计要素项目之间的联系,而且一旦出现错误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检查核对。复式记账法较单式记账法有以下两个明显的优点:

(1)通过会计记录不仅可以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在全部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后,可以通过账户的记录,完整、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对记录的结果可以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复式记账原理形成以后,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并形成多种方法,主要有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财产收付记账法、资金收付记账法等。借贷记账法是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记账方法,为了使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早在1992 年11月底我国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就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二、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会计恒等式为理论依据,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把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全面地、互相联系地记录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1494年由卢卡·巴其阿勒总结成书,首先得以在西欧广泛传播,继而流传到世界各地。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引进了借贷记账法,1905年经日本流传到我国。几百年来,借贷记账法以其科学性及广泛适用性为世界各国会计所采用,以至于成了会计的国际语言。借贷记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理论依据

借贷记账法以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会计恒等式的理论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根据会计恒等式的要求规定每一项经济业务引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六大会计要素及其项目变动的记账方向,并分别设置账户记录反映变化原因和结果的数据。②根据会计恒等式来检验记账结果是否正确。

(二)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借”和“贷”最初(十二三世纪)是在意大利借贷资本家在把货币作为商品进行经营时出现的,借贷资本家把贷出的款项记录在“借主”(Debitor,简写为Dr.)的名下,表示自身债权的增加;把借入的款项记录在“贷主”(Creditor,简写为Cr.)的名下,表示自身债务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借”和“贷”二字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经济含义,进而转化为一种纯粹的记账符号,变成专门的会计术语。借贷记账法中,记账符号“借”,表示账户借方记录,也就是左方的金额记录即借项;“贷”表示账户的贷方记录,也就是右方的金额记录即贷项。借方、贷方分别归集了不同会计要素项目的增加或减少的数据,代表着它们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但是,一个账户中到底是借方记录表示增加,还是贷方记录表示增加,这不取决于借项、贷项本身,而是由账户的性质决定的。

(三)账户结构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按照会计科目分别设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类基本账户,各类账户的左方统一称为借方,右方统一称为贷方,并为每类账户规定借、贷方记录该类数据的标准方法。

(1)资产类账户结构:资产处于会计方程式左方的地位,其账户定为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余额在借方。

(2)负债类账户结构:负债处于会计方程式右端,其账户记录方法与资产类账户相反,即贷方记录负债的增加,借方记录负债的减少,余额在贷方。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结构:所有者权益处于会计方程式右端,其账户记录方法与负债类账户相同,即贷方记录增加,借方记录减少,余额在贷方。

(4)成本类账户:成本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基本一致。在成本类账户中,“生产成本”账户与资产类账户完全一致,借方记录生产成本的增加,贷方记录生产成本的减少,余额在借方。“制造费用”账户由于在会计期末要把汇集的各项费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到“生产成本”账户中,所以“制造费用”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5)损益类的收入类账户结构:它们的账户结构与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的账户结构一致,借方记录收入的减少,贷方记录收入的增加,平时余额在贷方。期末按规定把全部收入转出并与费用比较,用以计算当期最后的财务成果,因此没有余额。

(6)损益类的费用支出类账户结构:它们的账户结构与资产类、成本类的账户结构一致,借方记录费用支出的增加,贷方记录费用支出的减少,平时余额在借方。期末按规定把全部费用转出并与收入比较,用以计算当期最后的财务成果,因此没有余额。

以上各类账户的结构分别如图2-3所示(以T型账户表示):

图2-3 账户的结构

(四)记账规则

记账规则是对经济业务所产生的数据如何在有关账户中全面地、互相联系地进行归类记录的规律性的概括。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有借必有贷”是指发生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同时作出两种记录:一是在一个(或一个以上)账户的借方记录,二是在另一个(或一个以上)账户的贷方记录。“借贷必相等”则是指同一项经济业务在有关账户进行归类记录时,记入借方账户的金额必然等于记入贷方账户的金额。

企业的经济业务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从会计恒等式及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可以看出,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恒等式的变化包括三种情况:①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恒等式左、右两边会计要素在数量上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且金额一致;②经济业务单独影响会计恒等式左边有关会计要素时,会引起恒等式左边会计要素不同具体项目一个在数量上增加,同时另一个减少且金额一致;③经济业务单独影响会计恒等式右边有关会计要素时,会引起恒等式右边会计要素不同具体项目一个在数量上增加,同时另一个减少且金额一致。这些都必然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要素项目发生变化,且每一会计要素项目的变化从价值量方面看,又只有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从结果方面看,必然符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因此,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验证如下:

1.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恒等式左右两边会计要素在数量上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

[例1]购入原材料一批,价值2300元(不考虑相关税费),尚未支付价款。这项经济业务使资产“原材料”增加2300元,同时负债“应付账款”也增加2300元。

[例2]所有者投入20000元,已存入银行。这项经济业务使资产“银行存款”增加20000元,同时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也增加20000元。

[例3]企业用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3000元。这项经济业务使资产“银行存款”减少3000元,同时负债“短期借款”也减少3000元。

2.经济业务单独影响会计恒等式左边有关会计要素时,会引起恒等式左边会计要素不同具体项目一个在数量上增加,同时另一个减少且金额一致

[例4]采购员预借差旅费800元,以现金付讫。这项经济业务使资产“其他应收款”增加800元和资产“库存现金”减少800元。

[例5]领用原材料3000元,投入生产A产品。该业务引起资产“原材料”减少3000元和资产“生产成本”增加3000元。

3.经济业务单独影响会计恒等式右边有关会计要素时,会引起恒等式右边会计要素不同具体项目一个在数量上增加,同时另一个减少且金额一致

[例6]将资本公积30000元转增资本。这项经济业务使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减少30000元和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增加30000元。

三、会计分录与过账

(一)会计分录

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要通过编制会计分录,进行正确处理和在账簿中进行登记。会计分录是按反映一项经济业务的会计科目,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借助记账符号,分别记录其增加或减少数量变化的一种方法。会计分录也可以说是会计记账凭证的简化格式。一笔会计分录,主要包括三个因素:①会计科目(账户)及其所属明细科目(账户)或细目(账户);②记账符号(或叫记账方向);③数量(金额)。

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中的账户对应关系主要表现为:①一个借方账户与一个贷方账户相互对应,称为“一借一贷”对应关系,这也是会计分录中最为常见的账户对应关系;②一个借方账户与多个贷方账户相互对应,称为“一借多贷”对应关系;③多个借方账户与一个贷方账户相互对应,称为“多借一贷”对应关系;④多个借方账户与多个贷方账户相互对应,称为“多借多贷”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总体上的借方和贷方金额相同,但是对其中的一个贷方或借方账户而言,难以明确它所对应的会计科目到底是对方科目群中的哪一个,即一个会计账户与另一会计账户之间对应关系模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不编制这种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

上述[例1]~[例6]的会计分录列示如下:

(二)过账

会计分录编制完成后,就可将由会计分录所归类的分类数据转录至分类账户中去(在分类账户中转录会计分录的工作称为过账);再结合各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便可算出各账户的期末余额。现假设以上6例的有关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如表2-4所示。将所编制的会计分录过入有关分类账户,如图2-4所示。

表2-4 相关账户期初余额   单位:元

图2-4 分类账户

图2-4 分类账户(续)

四、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是以会计恒等式和借贷记账规则为理论基础,以借贷平衡关系来检验全部会计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会计检查方法。日常工作中可以对全部会计账户的期末余额和本期发生额进行试算平衡。

(一)余额试算平衡

根据会计账户性质,成本类和损益类会计账户一般不存在期末余额,而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多数都存在余额。其中,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余额一般在贷方。因此,按照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关系推导,全部账户的期末余额平衡关系可以按以下公式加以检验:

Σ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Σ账户的期末贷方余额

(二)发生额试算平衡

由于采用借贷记账法必须遵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无论是哪个经济业务发生,都必须在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登记一笔金额,同时必须在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登记相等的金额,这样登记的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数必然会和全部账户贷方的发生额合计数相等。对于全部账户借方和贷方发生额的平衡关系可以按以下公式加以检验:

Σ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Σ账户的本期贷方发生额

按照以上两个公式反映的内容,对[例1]~[例6]编制试算平衡表如表2-5所示。

表2-5 试算平衡表   单位:元

练习题

1.某机器制造厂2006年1月31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状况如下,根据这些项目内容,区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并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有关金额分别填入对应的栏目,加计合计数,测算是否平衡。

续表

2.某公司2006年1月有关账户的期初余额如下,本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请按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

   单位:元

1日,购进机器设备一台,价值1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2日,从银行提现金1000元;

3日,生产车间向仓库领用材料一批,价值40000元,投入生产;

5日,以银行存款80000偿付应付供应单位货款;

8日,向银行取得长期借款150000元,存入银行;

10日,采购员预借差旅费2000元,现金付讫;

13日,用银行存款48000元,归还银行短期借款20000元和欠供应商的货款28000元;

16日,收到购货单位以前欠货款18000元,其中16000元存入银行,其余部分收到现金;

18日,向光华电机厂出售产品10500元,未收款;

20日,采购员报销差旅费1400元,余款退回;

31日,通过银行转账10800元,用于发放职工工资。

3.根据上述期初余额和有关业务的会计分录过账并编制试算平衡表。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科目?

2.设置会计科目应坚持哪些原则?

3.会计科目包括哪些类别?

4.什么是会计账户?它的作用是什么?

5.会计账户的一般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6.什么是借贷记账法?

7.对借贷记账规则应如何理解?

8.运用借贷记账法要注意哪些程序?

9.什么是试算平衡?试算平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0.进行试算平衡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试算平衡为什么不能检查出全部的记账错误?

11.什么是会计分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