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支持服务企业发展若干政策

上海支持服务企业发展若干政策

时间:2022-04-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自贸试验区承载着三年内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套现代治理体系的重任,其扩围是在已有的外高桥综合保税区等四个特殊监管区域基础上,扩展到包括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等区域。而扩围后,浦东新区属于一级政府,拥有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试验的完整性会更高。

上海自贸试验区承载着三年内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套现代治理体系的重任,其扩围是在已有的外高桥综合保税区等四个特殊监管区域基础上,扩展到包括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等区域。扩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区域范围,可以在较大空间范围内更好地测试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业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改革开放创新措施的效果,对政府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更为充分的试验。如果把扩容前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定义为“自贸试验区1.0”的话,那么扩展后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可以定义为“自贸试验区2.0”,自贸试验区扩围对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4.4)。

表4.4 “自贸试验区1.0”与“自贸试验区2.0”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1.形态

上海自贸试验区从试验先行区扩大到试验辐射区,从“自贸试验区核心区”扩围到“自贸试验区中心区”。扩围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是试验先行区,主要包括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面积共为28.78平方公里。由于区域有限,部分先行先试的措施和改革效应不能充分释放,服务业开放的一些措施无法在现有区域内落地,包括医院、教育培训机构、演艺机构等领域的开放措施,都迫切希望能够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落地。另外,区内进入了很多高级服务企业和金融机构,导致企业过满,租金成本过高,一些对土地有要求的企业比如先进制造业、加工贸易型企业等不得不退出,但这些企业也是自贸区进行试验的一个重要载体。扩围后,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展区是试验辐射区,扩展区域包括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面积为120.72平方公里,甚至辐射到整个浦东其他约1 100平方公里的范围,是原来的40余倍,把扩围前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从“自贸试验区核心区”扩围到“自贸试验区中心区”。随着物理空间的扩大,开放的内容更加丰富。原来受到相关限制的产业、贸易与投资均可以纳入,比如,需要较大的土地面积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服务企业,在原有的自贸区域内难以施展,现在均已经进入。

2.政府职能

首先,政府管理制度改革有更为充分的试验。上海自贸区挂牌之前,其前身外高桥保税区、上海综合保税区,长期以来都是“市属区管”,2013年9月30日后,上海自贸区变更为“市属市管”,其中,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属于派出机构,很多事务需要授权。而扩围后,浦东新区属于一级政府,拥有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试验的完整性会更高。

其次,完善监管模式,政府职能转变试验的监管空间也将进一步扩大。扩区前,采取“先进区、后报关”等14项海关监管创新机制,通关3—5分钟,监管模式从事前审批制到事中事后报备制;扩区后的上海自贸区分成了两种区域类型,即特殊监管区和非特殊监管区。原先的28.78平方公里属于特殊监管区域,而扩展区域则属于非特殊监管区域,监管模式透明度提高和细化,政府职能转变试验的监管空间也将进一步扩大。

再次,负面清单缩减及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日趋完善。2013版的负面清单有190条,2014版的负面清单有139条,清单长度缩短了26.8%。按照中央要求,2015版的负面清单还将进一步缩减。如浦东推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54项,这不是数字上的简单减法,而是对“法无禁止皆可为”的逐渐放大。具体而言,30条有望直接复制的政策,包括24条《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版)》已放开的政策,该目录已在上个月由国家发改委发布。另有3条“融资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单机、单船子公司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允许设立外商投资资信调查公司”“允许设立股份制外资投资性公司”已获得商务部支持。“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已获得商务部支持并已在浦东新区试点;“允许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外方合资者可以拥有不超过70%的股权)”已在浦东实施;“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务”也因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而无需中国民航局华东管理局审批。除上述30条外,另有10条国家相关部门已原则上同意扩大开放,但需要进一步沟通;有6条仍需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有8条由于事权在上海,仍需争取上海市相关部门支持。此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日趋完善。

总之,政府职能转变不是一句空话,它能够实实在在释放改革的红利。比如上海自贸区率先开展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通过创新注册资本认缴制、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新设企业户数呈现爆发式增长。

3.功能

功能区域扩大。首先,从流量经济功能区(主要是贸易、仓储物流、港口)、产业结构单一扩大到存量经济功能区(主要是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工贸易业)、产业门类齐全。扩围前,以流量经济功能区为主,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区内主要是贸易、仓储物流、港口以及部分金融服务业等。从新设企业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少金融改革与先进制造业企业;扩围后,金桥开发区定位以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为主;陆家嘴金融片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高端服务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现代商贸集聚区;张江高科技片区则是上海贯彻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基地,园区内也聚集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显然,在上海自贸区将实质性扩大地理空间的情况下,金桥开发区、陆家嘴金融片区、张江高科技片区不仅可享受自贸区现有的政策和制度,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弥补上海自贸区原有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缺陷。

其次,更容易试出联动效应。企业可以活动在区外,适用的是上海自贸区的制度、体制和政策,由有关的监管部门进行认定,可以开展贸易、金融等各方面业务,和自贸区的功能相衔接。

4.贸易领域

贸易品种的扩大,从一般制造业产品贸易扩大到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从实物贸易扩大到技术服务贸易。首先,扩围前,区内实行贸易便利化,如单一窗口受理平台、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扩围后,致力打造一个贸易便利化环境,进一步释放市场和企业的活力和能量,单一窗口受理平台覆盖全区。

其次,扩围前,区内多实物贸易,注重外贸;扩围后,贸易品种扩大,技术与服务贸易得到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谈及扩大开放时提出,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2014年31条开放措施中近一半集中在服务业领域。更具体来看,其中涉及航运服务领域6条,商贸服务领域3条,专业服务领域4条,社会服务领域措施1条。2015年进一步压缩负面清单,在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再推出一批扩大开放举措。

再次,打破行业垄断,内外贸易一体化。对内开放就意味着打破垄断,一些原来封闭的领域和行业需要打破玻璃门,让市场主体尤其是民企与国企同台竞争;对外开放就是与国际标准接轨,甚至一定程度上要“引狼入室”,把国际上行业强者拉进中国,形成鲇鱼效应,督促国内同行业者改进和提升服务水平。

5.投资领域

从“大门已开、小门不开”到“大门敞开、小门松开”,谨慎开放的领域会逐步开放。扩围前,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改备案,新设外资企业90%通过备案设立。服务业准入放松,如上海自贸区内按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已经开放的某些行业,由于政府条块管理的特点,企业的设立、运营仍然受到行业监管法律法规的约束。典型例子是医疗服务行业。上海自贸区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但按原卫生部出台的《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外籍医师来华从事临床诊断和治疗业务活动不得超过一年期限。对此事的行政管辖和事权管辖都不在自贸区,涉及中央有关部门的管理权限。

上海自贸区在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和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努力非常谨慎,金融领域尤甚。因此部分海外投资者不免失望。扩围后,备案制度日趋完善,上海自贸区2015版负面清单进一步开放,标志着外资能够进入更为广阔的中国产业领域。投资领域更加开放,而且不仅局限服务业,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理事长王新奎曾公开表示,2015年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将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金融改革可能有所突破。

6.侧重点

首先,注重区内发展模式,制度创新作为主线兼顾功能拓展,扩大到“哑铃形”的发展模式,注重区内业务和区外业务如何互相促进。扩围前,注重区内发展模式,制度创新作为主线,同时,也要注重功能拓展。扩围后,促进形成注册在区内、实际运作在区外的“哑铃形”的发展模式,注重区内业务和区外业务如何互相促进,同时发挥产业和政策的溢出效应。注重自贸试验区的全局发展及功能培育。

其次,注重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重点增强全球竞争力的培育。扩围后,在注重功能拓展的同时,过渡到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重点增强其全球竞争力,来提高上海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对国际市场的驾驭能力,和对全球经济的综合服务能力。

再次,压力测试更加广。自贸区改革带有为国家进行压力测试的任务。将自贸区的部分开放措施辐射到浦东新区,试验的完整性会更高。

7.社会影响

从有疑虑也有躁动到消除疑虑稳健发展,示范效应更加突出。扩围前,社会有疑虑,也有躁动。扩围后,回答了有关疑虑,已完全突破了此前可辐射基调下的经验复制概念,走入了实质性的物理扩区范畴。因此,示范效应更加明显,可以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制度红利进一步释放。如上海自贸区公布了自贸区运行一年来的社会第三方评估报告。报告显示,自贸区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监管方式等方面实施了众多创新举措,企业对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的综合满意度较高。这些制度创新让上海自贸区注册企业数量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