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棉花政策的若干问题

关于棉花政策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棉花政策的若干问题陆学艺 张晓山1983年我国棉花获得空前的大丰收,总产达到8780万担,超过美国和苏联,名列世界第一,结束了长期进口原棉的历史。我们在山东德州地区就棉花问题做了调查,认为形势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有关棉花政策势必要做相应的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五年工夫平均每年增产889万担。
关于棉花政策的若干问题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关于棉花政策的若干问题

陆学艺 张晓山

1983年我国棉花获得空前的大丰收,总产达到8780万担,超过美国和苏联,名列世界第一,结束了长期进口原棉的历史。棉花丰收了,农民欢天喜地,但也有种种议论,商业部门的同志说:“棉花最多只要6500万~7000万担,现在过剩了。”财政部门的同志说:“棉花越丰收,财政越困难。”现在棉花收购起来了,有4000万~5000万担压在各级供销社的临时仓库里,每月要支付银行利息四千多万元,对地方财政是一大负担。总之棉花丰收了,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在山东德州地区就棉花问题做了调查,认为形势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有关棉花政策势必要做相应的调整。现在已临近春耕,希望有关部门及时研究,做出决定,早出安民告示,否则将不利于今后的棉花生产。

一、棉花连年大幅度增产的基本原因

1949年我国棉花总产只有890万担,1951年突破2000万担(2062万担),1955年突破3000万担(3038万担),1965年突破4000万担(4196万担)。十年动乱,十年徘徊,直到1979年还只有4334万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1980年国家调整了棉花政策,从此,棉花生产形势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五年跨了五大步。1980年为5413万担,1981年5935万担,1983年7196万担,1983年8780万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五年工夫平均每年增产889万担。这五年全国棉花增产最多的是山东省,1978年山东省棉花总产只有330万担,1983年达到2400万担,平均每年增产414万担。山东省增产最多的是德州地区,1978年德州地区只有39万担,1983年达到650万担,平均每年增产122万担。五年增长15.6倍,平均每年递增75.5%。在德州地区中,陵县和平原两县棉花增产最多。陵县51.8万农民,1978年棉花总产才3.8万担,1983年总产达到90.2万担,五年增长22.7倍,平均递增88.4%。

这样大幅度地连续五年增产,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我国原来棉花单产比较低,在世界上属中下水平。这几年北方棉区的棉花单产大幅度增长,跃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如德州地区1983年植棉437万亩,总产650万担,亩产148.7斤。陵县植棉54万亩,亩产167斤。而1980年危地马拉棉花亩产163斤,列世界第一,但其收获面积仅183万亩。棉花为什么能这样大幅度地连续增产呢?在较短时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奥秘何在?根据我们长期的陵县蹲点调查,棉花大增产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靠政策,二靠技术。

第一,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特别是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而且使合作化以来积累的新的物质技术条件充分发挥了作用,把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发掘出来,这是棉花得以连年丰收的基础。

第二,这几年我国种植棉花的物质技术条件有了很大进步,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在北方棉区,“鲁棉1号”、“中棉新10号”、“渤海1号”等优良品种已普遍推广;栽培上采用的是世界上先进的地膜覆盖技术,可以保温、保水、早育、早发苗;国家对棉区实行化肥的特殊供应,除了有优质尿素,还有磷酸二铵和磷酸二氢钾等先进的复合肥;农药是高效低毒的菊酯类农药,治虫效果极好;近几年棉区还推广使用缩节铵、矮壮素、乙烯利、三十烷醇等植物激素,试用了硼、锌等微量元素。所有这些都是目前世界上苏、美等植棉发达国家所使用的最先进的物质技术手段。但是,这些国家人少地多,普遍采用机械化操作,而棉花是个费工费时、技术要求高的作物,一个劳力要种几百亩、上千亩棉花,田间管理必然相对粗放。例如,治虫,他们是使用机器或飞机喷洒,就不容易治得普遍、彻底;棉花要打顶、抹芽,他们人手少做不到;收获时,他们一般先喷激素催熟脱叶,然后用机器一次采摘。这些都会影响棉花的产量。我国棉区劳动力多,一个劳力种4~5亩棉花,能够实行精耕细作。如棉苗出土不久,易遭蚜虫之害,鲁西北棉农用木棍醮药液,一棵棵涂抹;打顶抹芽,一般要进行好几次;棉桃开一茬,摘一茬,最后连僵桃也收回晒干剥取棉花。世界的先进植棉技术同我国的集约型劳动和棉农的勤劳积极结合起来,创造了超过植棉发达国家产量的奇迹。

棉花生产近几年大幅度连续增产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的生产方面,只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同时结合我国劳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广先进技术,继续改善生产条件,便一定能够促使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的生产继续以更高的速度发展。

二、棉花生产的发展趋势

关于棉花生产的前景,在德州地区有两种说法:干部说,今年棉花大丰收,老天爷有60%的功劳。天旱,气温高,光照好,有利棉花生长。明年会不会有这样好的天气,很难说,如果雨水多,减一二百万担是很可能的。但群众普遍认为棉花继续增产有把握。陵县袁桥公社一个老棉农说,只要没有大涝灾,棉花还会增产。他讲了三条理由,第一,前几年刚搞责任制,怕政策变,心里不踏实,现在中央文件说土地可以承包十五年以上,心就定了,种田的积极性会更高。第二,前几年家底薄,增产主要靠多投力气;现在有家底了,有钱买化肥、买农药、买良种。生产资金充足。第三,以前虽说这里是老棉区,但真正懂科学植棉的不多,近几年分开干了,大家钻研新技术,不断总结经验,科学种田水平普遍提高,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措施正在逐步推行。还有一条理由他没有讲,这就是现在的棉花价格对棉农有利。1980年中央规定,北方棉区在价外补贴基础上提价20%,在这基础上以三年产量为包购基数,超基数加价30%,这一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棉区棉花生产。1983年山东取消包购基数,实行比例加价(三七开),比原来收购价约降3%,群众意见不大。有的地区(如德州地区)实行户交户结,加价款当场一次兑现,群众分外高兴,种棉积极性更高了。1984年取消北方棉区5%的价外补贴,比例加价改为二八开,两项相抵又要降价2%,宣布之后,群众意见也不多。所以总地说来,棉花还是继续增长的趋势。

德州地区今年提出的生产方针是:“保棉上粮。”植棉的指导思想是:“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进品质,提高经济效益。”计划种春播棉400万亩,麦播棉100万亩(棉麦两熟)。一般年景,将产700万~750万担棉花。从全国看,棉花总产也是上的形势,特别是北方棉区(鲁冀豫晋)还会以较大幅度增产。

三、棉花是过剩了,还是仍有继续发展的余地

1983年棉花特大丰收,第一次超过8000万担,有的同志说,按目前的需要看,有6500万~7000万担就够了。这是说,现在棉花已经太多了,过剩了。这个说法,很值得商榷。

我国10亿人口,8780万担棉花,人均只有8斤多,这在世界上是低水平的。美国1937年就生产8150万担皮棉,扣除当年出口2933万担,当时1.2882亿人,人均消费40斤。二次大战后,化学纤维增多,棉花消费减少。1970年美国人均年消费棉花17.8斤,加上化学纤维,共消费各种纤维42斤。苏联1970年人均年消费棉纤维14.4斤,加上化学纤维每人年消费各种纤维26.6斤。日本不生产棉花,1970年人均消费棉纤维12斤,每人年消费各种纤维30.2斤。1970年我国人均年消费各种纤维不到6斤,1983年不到10斤。比起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要低得多,也低于世界人均消费量(1971年世界人均消费各种纤维14.3斤)。

人均消费量低的主要原因,当然是由于缺棉。解放前我国就长期进口原棉,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年年进口,从1950年到1979年共进口9109万担,平均每年进口303万担,其中1970~1979年共进口5705万担,平均每年进口570万担。近几年每年进口超过1000万担。

但是,人均消费量低也有人为的原因。正因为我国长期缺棉,所以从1954年起就对棉花的购销实行严格的计划制度。三十多年来,我们对棉纺织工业一直控制发展。人民群众对棉絮棉布的需求,由于是通过票证限量供应,所以长期没有得到满足,消费受到严重压抑,是极不正常的。现在布票、棉花票虽然取消了,但因为一直习惯于缺棉少布状况的流通体制,只会管死,不会管活,所以流通环节不畅,花色品种单调,加上群众消费习惯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等原因,所以国内棉织品市场销售状况不太理想,但这是一种暂时现象。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棉织品的需求将会逐年增加,这是可以预料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国家对于城市和非产棉区的絮棉供应不足,而且质量极次,一般是再生棉花和短绒。即使是这种絮棉,也是限量的。我们到西北陇东一带的高寒山区调查过,那里许多农户被褥不足。其实就是京、津这些大城市,多数家庭的棉被的质量也是很不好的,如果能有好的絮棉供应,那将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极大欢迎。所以只要改善流通供应的渠道,仅絮棉一项每年就要几百万担棉花,开始几年可能还会更多。

此外棉花生产的形势变了,我们的外贸部门也应该改买为卖,为我国的棉花寻找市场出口。世界上苏美两个主要产棉国都是棉花的主要出口国。我国现在成了世界第一产棉国,也应该成为棉花的主要出口国。我们的棉花生产技术先进,从劳动力来看,劳动工资低,只要针对国际市场上的需求相应采取措施,我国在棉花国际市场上是会有竞争力的。日本每年要进口1000万担,东南亚诸国每年也要进口900万担,西欧各国几乎都是进口棉花的,这些市场我们都可以设法打进去。

从这几个方面看,说我国目前棉花已经够了的想法,还为时尚早。年产8780万担棉花不是过剩了,而是还有发展的余地。

四、一面限制消费,一面又限制生产,这是最下策

1982年我国油料产量为236万担,折合成食油,人均占有8斤多,只及当年世界植物油脂人均22斤的1/3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从扩大消费等方面来支持发展油料生产,而是一面继续严格限制消费(平价食油定量发票供应),一面用降低收购价降到21100万担,减产10.7%,只得继续限制消费。

棉花生产现在也遇到了类似油料生产的问题。棉花生产发展很快,而对扩大棉花消费满足群众需求的措施没有相应地跟上来,出现了涨库积压等现象,怎么来处置棉花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套用对等油料(主要是油菜子)的老办法。一面继续限制消费,一面用大幅度降价收购的办法打击生产。但这是最下策。如果大幅度降低棉花的收购价格棉花产量当年就会骤降,当然可以解决棉花积压的问题,不过由此必然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因而需要慎重考虑。

1.棉花生产是鲁西北地区(惠民、德州、聊城、菏泽),河北黑龙港地区,河南豫东等地区五千多万农民由穷变富的经济支柱。这三大片是长期贫穷落后的地区,从1958年受到“五风”的严重打击之后,一蹶不振,粮食不够了,就少种棉花;棉花少了,经济收入减少,无钱投资,粮食产量就更少了;粮食少了,就更要压缩棉田,最后只好大种地瓜。田越种越薄,人越混越穷,“地瓜干子成主粮,鸡屁股是银行”。二十多年来,国家对这大片“三靠”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但久不见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棉花收购价格,促进扩种棉花,使这些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棉花成十倍地增产,农民收入增加,有钱买化肥、买良种、买农具了,虽然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但粮食单产、总产却大幅度猛增。农民有粮有钱了,农村工商业也发展了,各种经济、文化事业都活跃起来,出现了一年比一年好的良性循环。但是,这些地区穷了几十年,集体和农民家底都很薄,所谓形势好,也还是初步的,与富裕发达的地区还差得很远,而且本地经济还很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如果棉花一降价,棉花产量当年就会下来,棉花这个经济支柱一倒,各行各业都会跟着下来,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以前,千方百计想解决这几大片的问题,每年花钱也不少,问题总解决不了,现在只是用了些棉花收购补贴,补出了这么个繁荣向上的大好形势,投入少、效果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棉花生产下降,对农民不利,对国家更不利。有的同志说:“棉花越丰收,国家财政越困难。”这些同志只算收购棉花补贴的财政开支账,而没算棉花加工、销售过程中国家可得大笔税利的财政收入账。不算进,只算出,看来财政补贴很大,事实上国家从棉花加工、销售过程中得到的收入要大大高于补贴的支出,收大于支,棉花是国家的一大财源。

据我们在德州地区的调查,国家在收购棉花时,对山东棉区70%的棉花给予30%的加价补贴,以标准棉(3级,27mm长度)每百斤153.1元为例,要加价32.15元,另外在从棉花二级站向纺织厂调拨时,每百斤还要补贴7.6元。两次共计补贴39.75元。但是国家收购棉花以后就有一系列的税利收入。

(1)棉厂。棉花收购站把籽棉送到棉厂,棉厂经轧花加工成皮棉,打包成捆,向棉花二级采购供应站交。仍以每百斤标准棉153.1元结算,棉厂加工成捆的皮棉算一次工业产值,国家收一次工商营业税,税率3%,每百斤皮棉可得税5.13元。

(2)棉纺织厂。棉花二级采购供应站以每百斤178.6元的价格供应棉纺织厂。每百斤棉可纺成90.72斤纱,价值229.9元,按5%纳税为11.5元;按每29.74斤纱可织100米布计算,100斤皮棉的纱可织21×21的平布305米,每百米出厂价为92.3元,共值281.55元,纳税3%,合8.45元。在纺织厂算一次工业产值,纳二次税,共19.95元。

(3)印染厂。以每米21×21平布92.3元购进,染成硫化蓝色等平布,出厂价为每百米112元,305米共为341.6元,算一次工业产值,纳一次8%的税,为27.32元。

(4)纺织品站。以每百米112元购进,储运调拨加价8%,以每百米120.96元批发卖出,305米共值369.92元,纳3%的营业税,合11.06元。

(5)服装厂。以每百米有色平布120.96元购进(现在也可从印染厂直接采购,享受出厂价格),305米布可加工成153件棉布男衬衣,以每件出厂价4元卖出,可得款612元,算一次工业产值,纳3%的税,合18.36元。

(6)百货公司。以每件衬衣4元购进,加价14%,零售4.56元一件。153件衬衣可卖697.68元,纳税3%,为20.93元。

国家从棉农收购棉花,经过5次加工,算4次工业产值(棉花本身还要算一次农业产值),经过3个商业环节,每百斤皮棉由153.1元增值为697.68元,可以收7次税,共得税款102.75元,仅此一项就比棉花补贴39.75元要多63元的财政收入。何况这8个工业和商业机构都还有相当可观的利润。其中,如德州纺织厂5万纱锭,2千台布机,5千工人,每年用棉17万担(还用3万多担化纤),1983年这个厂纳税648万元,实现利润549万元。以纺织厂税利的比例100∶85计算,国家从每百斤皮棉得102.75元税收的同时,还可得到87.34元的利润,两项合计共为190.09元,扣去39.75元的财政补贴,可以有150.34元的收入,国家每收购1元钱的棉花可以创造4元的工业产值(只算最后一次),可以有4.55元的社会零售收入,可以有0.98元税利收入。可见棉花的收购、加工、销售是我国的一大财源。

前几年,国家采取价格补贴的办法,鼓励和支持了棉花生产的发展,这个政策措施是成功的,现在棉花生产上来了,比原来预计发展要快得多、好得多,这是大好事。但如果采取的对策不适当,到手的好处又会轻易丧失。历史经验证明,某项生产搞上去往往要花很大劲,而下去却十分容易。我们应该继续采取支持棉花生产稳步发展的政策。同时,要在发展棉花和棉纺织品的加工、销售和消费上下工夫,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活跃繁荣起来。

五、关于解决目前棉花问题的几点建议

棉花生产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关于棉花的加工、收购、销售等一系列政策也应该随着做相应的改革,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商讨对策,逐项研究,逐项解决。下面提几点建议,供研究对策时参考。

1.改变棉花的购销办法,使它能正常流通。多年来棉花是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储运、统一调拨的,其严格程度超过了粮食,是一类产品中的“一类产品”。这在当时尚有必要,但目前却成为棉花大量积压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棉花大量积压在产棉区的仓库里,产棉区本身又无权处理这些棉花;另一方面,大量需要皮棉和絮花的地区和企业却又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到产棉区去采购调运。这种状况应当首先改变。第一步可以把棉花的购销办法调整到同目前粮食购销办法大致相同的程度。即国家可以给产棉区下达统调的计划指标,这是必须完成的。产棉区在完成国家计划之外,可以自找出路,进行议销;也可以通过口岸出口,允许棉花上市,集市上可以进行棉花交易。

2.支持和鼓励各种棉纺棉织加工工业的发展。过去在这方面限制过严,现在应该开放。我国现有2000万纱锭,平均每50人才有1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花色品种少,不能满足10亿人民的多样化的需要。德州地区550万人口,年产650万担棉花,但至今只有10万纱绽,连50万担棉花也用不了。本地区想发展纺织工业,多方申请,有关方面却用种种理由不许本地发展。看来应当在国家统一计划的前提下鼓励产棉区多发展一些棉纺织工业,就地加工。

从世界纺织品发展的趋势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化学纤维广泛发展,但是,因为棉纤维织品有柔软、透气、吸湿等优点,是化纤不能比的,所以,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纯棉织品又有发展的趋势。如内衣和袜子,又逐渐恢复为纯棉纤维的了。国外近来又发展了纯棉织品用树脂处理等新技术,加工出来的成衣,在不少方面超过化纤。根据这种发展趋势和我国棉花生产大发展的特点,希望认真研究、制定我国使用纤维的新战略,研究和引进加工纯棉织品的新技术,鼓励发展新的纯棉织品,鼓励群众消费,千方百计增加出口。

3.在非产棉区特别是在西北、东北、华北等非产棉区和购买力强的京、津、沪、宁等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絮棉的系统。向城市居民和农民供应好的絮棉,满足他们长期没有得到满足的对于好絮棉的要求,更新他们的被褥。这一方面可以改善这几亿人口铺盖和棉衣的条件,使他们穿得暖和,睡得舒适。另一方面可以推销一部分现在大量积压的皮棉。初步估计,仅此一项可以使几千万担皮棉找到销路。

4.要适当调整皮棉的内部调拨价格,实行季节差价、地区差价等政策。利用价格、贷款等经济杠杆改善棉花的储运状况。现在,绝大部分的棉花(约五千多万担)积压在棉花二级站和各产棉区的棉厂里。而大部分棉纺织厂的仓库却空着和半空着。以前棉花少时,纺织厂怕停工待料,往往在新棉一上市就四出采购、调运,把棉花调足存足,有的厂够用一年以上。现在棉花多了,他们有恃无恐,往往是随用随调。纺织厂为什么不存棉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棉价体制没有季节差价的规定。纺纱厂从二级站调棉常年都是一个价格。纺纱厂少储以至不储棉花,既可不负担棉价贷款的利息(少储1万担棉花,一个月少付1万元利息),又可不负担储存过程中的损耗和风险。现在棉花贷款的利息、保管费用、存储风险都压在各级棉花采购站和棉厂身上。棉站的仓容不够,放不下,而纺纱厂仓库却空着。这很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棉花占着棉站现有的仓库,新棉上市就没有余地收购了。德州地区650万担棉花,按现在的调运速度,到1984年8月全地区还将有300万担棉花积压,新棉上市怎样收购呢?要制定合理的季节差价,使贷款利息、保管费用和保管风险合理负担,才能调动各纺织厂储棉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纺纱厂现有的仓储能力。

5.要从多方面设法鼓励城乡居民消费棉纺织品,提高群众的购买力,而现在增建仓库、储存棉花,只是被动消极的应付办法,从长远来看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德州地区棉花加工厂为储存棉花,现已租地2000亩,每亩租金一年600元。现国家准备在德州地区再投资建4万平方米的储棉仓库,按规定的标准计算,每万平方米储18万担棉花,4万平方米也仅能储72万担,于大局无补。盖仓库投资大、占地多,还要付利息和保管费。解决棉花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用发展商品生产的观点,处理好生产和消费,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扩大棉纺织品的销路,从而增加财政部门和商业部门的收入,推动棉花生产。

6.调整各省的植棉计划,鼓励“南棉北移”。黄淮海地区、华北平原,沙质土壤,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积温高,水利条件好,群众又有植棉传统,适宜发展棉花。这几年扩种了棉花,产量成倍地增长,粮食也大幅度增长。这一带地区发展棉花生产,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益好,可以成为我国的主要产棉区。1982年全国皮棉单产亩均82斤,而辽宁、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平均单产都远在全国平均数之下,总产之和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四川、上海、浙江等地,虽然单产水平较高,但由于当地气候不适于棉花生长,为获较高产量所付的代价要比黄淮海地区大得多。所以上述地区种棉花不合算,可以在充分保证其原棉需要的前提下逐步少种一些,以便腾出耕地,发展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而黄淮海地区则在保证粮食自给有余的基础上,还可适当地增加棉花产量。

7.目前北方的棉价于棉农有利。50年代规定的粮棉比价是1∶8,现在约为1∶10.6这个棉价对发展棉花有利,特别是对促进改变黄淮海一大片长期贫穷落后地区的面貌有利,建议短期内不要改变,再经过一个时期,可以通过逐步提高粮价或逐步降低棉价来解决。但调价一定要微调,而不要骤提骤降,否则就会打击生产。山东棉价这两年的调整,群众意见并不大,这也说明价格微调好,猛调不好。

今后收购棉花应该按科学定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现在是按光泽、长度、灰分来定级定价的,不尽合理。鲁棉1号产量高、光泽好、长度长、灰分率高,但纤维粗,强度不够,只能纺21支以下的中低纱。按现在的定级标准,鲁棉1号70%以上是一级、二级棉,收购价格高,而纺纱厂则需要70%以上的三级以下的棉。由于现在的定价标准没有强度这项,纺纱厂收进一、二级棉由于强度不够,也纺不出高支纱,纺中低纱成本又高。这也是造成山东棉花调不出支的一个原因。现在出口(去香港、印尼)对方也要五、六级棉,不要一、二级棉。今发展高档棉纺织品,满足群众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同时也要根据国内棉纺织厂与国际市场的需求,发展棉花生产,做到产销对路。

必须指出,棉花问题绝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随着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农副产品都会出现一系列的产品“过剩”问题。但这种“过剩”很多情况下是现行的一些具体政策和流通体制不适应新的形势,以及群众的消费需求长期被压抑的结果。因而,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正确估计国内和国际市场,认真研究人们的要求,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政策、措施,鼓励消费,疏通流通环节。使消费者能得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产品,生产者能从发展生产上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财政部门和商业部门也得到更多的收入,从而使整个经济繁荣发展起来。

(原载《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的新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