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名称表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名称表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概 论第一节 农业银行会计制度体系概述为适应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的需要,按照“建立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并能适应我行股份制改造要求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体系”的宗旨,中国农业银行在新会计准则框架下,制定了新的《会计基本制度》和一系列配套的核算办法、会计科目体系,规范、谨慎、透明的新会计标准已经基本建立。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农业银行会计制度体系概述

为适应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的需要,按照“建立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并能适应我行股份制改造要求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体系”的宗旨,中国农业银行在新会计准则框架下,制定了新的《会计基本制度》和一系列配套的核算办法、会计科目体系,规范、谨慎、透明的新会计标准已经基本建立。

一、农业银行制定新会计体系的背景

指导农业银行(以下简称我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基本规范是1997年制定实施的《中国农业银行会计基本制度》、1997年制定2003年修订实施的《中国农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其中《会计基本制度》主要规范了经济业务的记录,《财务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了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同时,根据不同种类的业务分别制定了各单项业务核算办法、编制会计科目变动表及使用说明,形成了我行比较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该体系体现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基本满足了金融行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的要求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在组织会计核算、提供会计信息方法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随着我行内部基础管理改革的推进,特别是股份制改革有关加强公司治理的要求,以及财政部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我行原有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在很多方面已经显得陈旧。进行股份制改革、加强公司治理是以谨慎的会计核算和透明的信息披露为基础的。我行原有的会计制度主要是立足于行业会计制度、针对非上市公司的特点而建立的,缺乏对资产减值准备、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外币报表折算、日后事项、差错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等重要会计事项的具体会计规范,在反映和披露业务风险方面没有专门的规定,这使得我行的会计信息在可靠、准确地反映各项资产、负债、损益和充分揭示风险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不能满足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可靠、相关的基本要求,在谨慎性和透明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制定符合新法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充分趋同、满足股改和上市要求的新会计制度体系是我行会计工作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目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行新会计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我行的会计制度体系是建立在国内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的。以下分别就国内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概要介绍。

(一)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会计准则体系

新会计准则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见图1-1),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第三层次为解释公告。

图1-1 新会计准则体系图解

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御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在我国,基本准则还具有特殊的作用,各具体会计准则没有规范到的业务和事项,应按基本准则规定的框架进行相应处理。

具体会计准则是目,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其中,一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存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建造合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企业合并等准则项目。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保险合同、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准则项目。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的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关联方交易及其披露等准则项目。应用指南是具体准则的延伸,是对具体会计准则的指引。

解释公告是补充。在实施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部分比较复杂的会计事项如何按照准则进行会计处理需要国家会计主管部门给予权威解释。解释公告在法规层次上属于部门规章,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二)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及现状

1973年,由各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发起成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总部设在伦敦,目标是制定一套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可以在全球实施的会计准则,并促进其准则在世界范围得到使用。2001年,IASC重组更名为IASB,开始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48项准则和30项解释公告。目前,世界上大约35个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要求其国内上市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6个国家要求其国内部分公司采用这些准则。欧盟2002年通过法令,要求所有在欧盟国家上市的公司(大约9000家公司)从2005年起采用IFRS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美国会计准则通常被称为“公认会计原则”(GAAP),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主要包括150多项财务会计准则(FAS)。

两个准则体系的共同点:一是运作机制相似,二者均为民间机构,由企业、专业团体资助,专门制定会计准则。二是制定程序相似,均需经过大量调研、征求意见、投票批准等程序,透明度非常高。三是准则内容相似。对相同业务的处理原则、方法基本相似。

美国会计准则主要根据美国经济活动特点制定,只适用于美国。IFRS是原则导向的,强调原则一致,兼顾不同国家的情况,比较精练、粗线条。FASB是规则导向的,准则数量多,内容具体细致。

美国因安然事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的影响,开始反省自身的会计准则并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合作,推动修改相关国际会计准则。2002年10月,两个准则委员会通过一个合作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以在最大限度上统一美国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关人士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在10年内承认在美国上市的欧洲公司运用IFRS编制会计报表。

二、农业银行会计制度体系演进历程

农业银行会计制度体系的变革与演进紧随改革开放的脚步,与时俱进地完成了从分散的手工核算到大集中式的会计信息处理的变革,从以网点为会计核算的主体完成了向以支行为会计核算主体的转变,目前会计核算正向全面集中和统一的管理方式过渡,会计制度体系的演进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初建阶段(1979~1992年)

农业银行自1979年建立以来,会计制度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初建历程。此阶段,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了农业银行会计基本制度,基本按照苏联的会计模式反映各项经济业务,没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区分,而是分别按照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将资金来源与运用项目严格匹配和限定,定期编制资金平衡表。

2.转轨阶段(1993~2000年)

1993年,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标志着以前适应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开始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接轨。农业银行会计制度体系随之进行了适应性调整,1997年修订了《农业银行会计基本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统一采用借贷记账法、明确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

3.过渡阶段(2001~2006年)

2001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各项资产充分计提减值准备。由于经营政策性业务等原因,农业银行当时资产质量不高、历史包袱沉重,没有能力足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因此,尽管农业银行在2002年全面修订了《农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在贷款分类核算、谨慎确认利息收入和应收利息等诸多方面采用了与新制度一致的财会政策,但是,在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环节,一直没有改变原有做法。该阶段是农业银行资产减值制度与财政部政策不一致的特殊过渡阶段。

4.趋同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会计准则要求对金融资产、负债按照全新的理念进行分类,引入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要求按风险大小精确、足额地计量资产减值准备。

三、新会计制度体系框架结构和主要特点

新会计准则框架下,农业银行会计制度体系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以下简称《基本制度》)、会计核算办法、会计科目及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告编制说明、其他会计工作规范、会计操作手册等。

《基本制度》是规范农业银行会计工作的总纲领,是全行制定其他会计规范的依据。《基本制度》明确了农业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目标及职能,确立了农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要求,对农业银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会计档案管理、会计监管等会计工作进行总括性规范。

会计核算办法以《基本制度》和各项具体准则为依据,对农业银行各类业务产品的初始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或终止确认进行规范。根据农业银行业务、产品的特点及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共制定30余项会计核算办法,分别对应各类业务产品及重要核算环节。

会计科目及科目使用说明以《基本制度》为依据,并结合会计核算办法的相关内容,是对新会计准则框架下各项科目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使用权限的详细说明。

会计报告编制说明以《基本制度》为依据,是农业银行编制新会计准则会计报告的规范性文件。会计报告编制说明分别对农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合并会计报表等报表的内容、格式、具体编制方法进行规范。

其他会计工作规范以《基本制度》为依据,是规范农业银行各项会计基础、会计管理工作的文件。根据实际需要,应制定多个会计工作规范,分别详细规范农业银行的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管理、各类印章凭证管理、会计档案管理、会计监管等。

会计操作手册以《基本制度》、会计核算办法、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会计报告编制说明、其他会计工作规范为依据,规范农业银行各项业务、产品的会计处理流程及方法。会计操作手册面向计算机操作,是指导各项会计核算工作的操作性规范。

农业银行新会计制度体系的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农业银行新会计制度体系

农业银行新会计制度体系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1.突出了会计准则新理念,建立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分类标准

针对银行业金融资产比重高的特点,清晰界定了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的边界,并将农业银行拥有的金融资产按照持有目的和意图划分为四类,分别为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金融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负债两类。针对不同分类的金融资产,分别采用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等不同的计量属性和核算原则。

2.充分考虑股份制改造和信息披露的要求

新会计制度体系充分考虑了股改和加强公司治理的需要,规定境外分行和子公司要按照新会计制度体系向总行报送调整后的报表,同时规定合并会计报表的基本编报要求,并强调报表附注应包括的内容和披露程度,这使得我行会计标准能够充分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建立在一个符合上市要求的新框架内。

3.引入新的计量属性,实现计量属性的多元化

新会计制度体系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上,根据新会计准则要求,采用了公允价值、现值、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等新的计量属性。在衍生工具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方面,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将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纳入表内核算,实时反映业务的市场风险。在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各项金融资产进行减值计量时,引入现值的计量属性,用资产未来预计现金流的现值作为资产的真实价值,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同时,准确衡量了信用风险引起的资产减值,这是定量计量风险的有效手段。在对抵债资产进行减值计量时,用可变现净值确定可收回金额。对非重大差错的固定资产盘盈进行处理时,采用重置成本作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新计量属性的引入,使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计量属性,从而提供对决策有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

4.建立资产减值制度和预计负债制度,突出了谨慎性原则

新会计制度体系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均突出了谨慎性原则。对可能发生减值的各类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以全面覆盖我行各项资产面临的价值减损风险,建立起涵盖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金融工具相关资产减值准备的风险拨备体系,真实、全面反映我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新制度体系要求对我行需要承担的现时义务作为负债计量,尤其是对于各项推定义务,分别对信用担保承诺责任、预计诉讼责任、辞退福利责任、自办实体赔付责任合理预计负债,及时计入当期损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不高估资产和收入,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

5.前瞻性地确定新业务会计处理方式,明确了有关会计政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金融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业务和新产品不断涌现。会计核算需要及时跟进提供配套的核算服务。新会计制度考虑到我行业务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金融创新的新情况,前瞻性地在新业务开展之前,在证券化资产、所得税会计、发行可转换债券、股份支付等方面确定了会计处理方式。明确证券化资产是否能够转出到表外需要对资产转移相关的风险的报酬进行职业判断,并按对该金融资产的继续涉入程度确认相应金融资产。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进行重大改革,将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表法,确认由于会计和税法的差异导致的计税基础不同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使税后利润真正成为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的会计利润。在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上,要求将权益和负债分开确认和计量。对股份支付的核算原则进行了界定。同时,在会计差错调整、日后事项、政策调整和估计变更以及分账制下外币报表折算规则等方面明确了相应的会计政策,使原本模糊的会计处理有了比较清晰的处理原则作为制度依据。

6.强化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新会计标准体系在诸多方面强化了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具体应用:修订完善了利息收支的确认时点,强调以资产负债表日作为计算利息收支的截止日;对贴现、利随本清贷款不再一次性确认利息收入,而是分别采取递延收益和应收利息的方式分期确认收入;对中间业务强调收入的确认要与提供服务的周期相配比,存在跨期的情况要分期确认收入。这使得我行利润表更真实反映当期的经营成果,有助于提供更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

7.注重制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会计基本制度》着眼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各项业务具体核算办法的基础和依据,在农业银行会计制度体系中处于统御地位,立足于一定时间保持稳定,不过多涉及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对具体的经济业务,则通过会计核算办法、会计科目等进行具体规范。业务的经济实质发生变化时,随时对原有核算办法进行修订更新,对于新业务,根据性质的不同,在必要时以基本制度规定的原则,制定新的核算办法满足新业务对核算的需求。

第二节 农业银行实施新会计准则的规划

全面实施和应用新会计准则,既是满足监管部门的迫切要求,与金融同业保持一致的需要,也必将极大地推动会计工作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风险控制、支持科学决策,以及推进金融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职能作用。新准则的实施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实施周期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更高效地执行新准则,需要结合农业银行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规划。

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是: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全面实施新准则为契机,引入估值技术、建立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识别、计量体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改造业务流程和核算流程,全面提高我行会计信息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

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总体目标是: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立一套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并能适应我行股份制改造要求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体系。

新会计准则实施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层次:①按新会计准则要求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报告层面对接。提供新会计准则框架下的会计报表,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是实施新准则面临的首要任务,需要第一步先期完成。②重建会计制度体系,在核算层面对接。按照新会计准则框架重建我行会计制度体系,包括基本制度、核算办法、会计科目体系、操作手册和会计信息报告体系等多个层次。这是实施新会计准则面临的基本任务。③优化业务流程、改造信息系统,在业务经营管理层面对接。优化业务流程、改造信息系统,在业务经营层面实现与新会计准则的对接,是新会计准则最终实施到位的标志,其主要内容是,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加快引入和运用公允价值的估值模型、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模型和信息披露所要求的风险计量模型;根据新会计准则关于信息披露和内控机制的要求,围绕公允价值和风险管理,再造业务流程。同时对我行目前的各种业务交易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进行改造,从系统处理和核算基础的更深层次去寻求解决方案,以满足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新会计准则实施主要体现为以下七项工作任务:①重建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是基于“原则导向”的,要在具体工作中执行,必须建立一整套符合农业银行实际的、可操作的制度规范。这是最基本的基础性工作。②完成资产和负债的重分类。新会计准则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持有目的和意图进行分类,这改变了现有按流动性和形态为主的分类方式,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银行风险管理政策和情况的识别和判断。③合理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拓宽了减值计提的范围,涵盖了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目前不涉及的项目;改变了减值计算的方式,即根据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贴现计算,不同于目前按贷款形态和固定比率计算减值的做法,将直接影响银行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成果。④建立和完善会计报告体系。要制定会计报告指引,明确工作流程和部门分工;确定信息种类、采集办法和报告途径,组织协调信息采集和使用;根据会计报告需要,改造现有的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会计核算流程。⑤完成会计报表转换。按照新会计准则实施安排,需要用三到五年时间将新会计准则嵌入到我行制度体系、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用现行制度与新会计准则两套标准编制报表,实行“双轨制”,对于两个标准间的差异,要进行会计报表转换。⑥改造业务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新会计准则的全面执行不仅是报表层次的转换,更要对核算基础和业务流程全面改造。⑦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新会计准则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会计标准,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判断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涉及面广、难度大。因此,要在全行范围内开展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培训,培养一批懂得新会计准则精髓、专业能力过硬、知识结构全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一支能胜任新会计准则应用实施要求的专业队伍。

第三节 农业银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财务会计报告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成果,是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确认计量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方向。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关于会计目标的理论包括“决策有用论”和“受托责任论”。农业银行新会计制度体系对两种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更加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

《基本制度》规定,农业银行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投资者及更广泛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农业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根据内部经营管理需要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支持农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因此,我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①为包括投资者在内的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②为管理层提供会计信息,为其做出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核算基本假设,即会计基本假设,是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是确定会计核算组织流程、选择各项会计政策、作出会计估计的前提和依据。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的确定,使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编制集中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等其他经济实体分离,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使会计信息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可见,在进行会计核算之前,需要先确定企业自身会计主体的范围。农业银行业务规模大、机构众多,上下级行之间,各级行横向间有密切的业务往来,因此,明确会计主体十分必要。《基本制度》规定,农业银行的会计主体是总行及规定级次以上的管理、营业机构。这一规定表明,农业银行可以根据业务流程的变化灵活定义会计主体。在现阶段,会计主体定位为支行及以上机构。出于管理等需要,农业银行的事业部也可以单独构成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或大规模削减业务。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以公平交易、持续正常使用为基础确定的计量方法才有实际意义。对于处于清算阶段的企业,以公平交易、持续正常使用为基础确定的资产、负债价值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只有人为地将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不同的会计期间,才能计算出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

《基本制度》规定,农业银行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表示,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重量、体积、个数等,但是这些计量单位无法适用于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而且无法进行汇总和比较。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能够满足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需要。

《基本制度》规定,农业银行会计主体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对不同币种的业务采用分账制进行日常核算。

(二)会计基础

在实务中,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服务尚未提供,收入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制度》明确规定,农业银行各项业务的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按照《基本制度》对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我行对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对于提供担保取得的收入要按照担保覆盖的期间分期确认收入,而不是在取得收入时一次确认收入。对于贴现扣收的利息要先作为递延收益确认,然后按照贴现收益期间分期确认利息收入,而不是在扣收利息时全额确认收入。对存贷款业务的利息收支,要以资产负债表日为截止日确认相应的利息收支,而不是以季末月20日为截止日。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基本制度》规定,会计信息质量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

1.可靠性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不得根据虚构的、没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随意遗漏或者减少相关信息。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要求。

2.相关性

会计信息应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报告的目标是为报告使用者和管理层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的标准是,会计信息是否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高度相关,是否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会计信息应当在满足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反映市场风险后的价值信息,更有助于报告使用者和管理层作出决策。对贷款等信贷资产按摊余成本计量,提供反映货币时间价值的会计信息,减值后及时按现值计算价值减损,提供扣除信用风险后的资产价值信息,符合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的要求。

3.可理解性

为了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要求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易于理解。由于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应当在会计报表及报表附注中予以充分披露。比如,对衍生品的公允价值确定基础、对预计负债的计量方法、前提假设都要进行详细披露,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4.可比性

同一会计主体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会计主体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与横向可比性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比较会计主体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能够将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其他会计主体相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会计主体的现状,预测未来。

5.实质重于形式

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大部分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是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不一致时,应按照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例如,债券的买断式回购,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债券已经过户给买方,但是从经济实质上看,卖方需要在回购日以固定的价格购回债券,没有转移债券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所以不能终止确认该项债券,不能按照债券卖出进行会计核算。

6.重要性

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如果财务会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信息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一般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7.谨慎性

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我行新会计制度下,各项资产都需要根据其价值降低的情况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就是谨慎性的体现。

8.及时性

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作用在于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丧失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应该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全面贯彻及时性。

四、会计要素与计量属性

(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新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及确认条件限定了进入会计核算体系、报告体系的项目。会计要素的界定和分类可以使财务会计系统更加科学严密,为投资者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1)资产的特征。

1)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例如,银行预期未来某个时间会发放一笔贷款,由于该交易行为尚未发生,不构成银行的资产。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资产预期能否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例如,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例如,银行在年末盘点固定资产时,发现某项固定资产严重毁损,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则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因此不应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一项资产。

3)资产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资产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通常判断资产是否存在时,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有些情况下,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并不享有其所有权,但企业控制了这些资产,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符合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项固定资产,尽管承租人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如果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表明承租人控制了该资产的使用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又如,我行因借款人违约而取得的抵债资产,我行不一定对其拥有所有权,但能够实际控制,可以按照意愿使用或进行处置并取得收益,因此在会计上抵债资产应确认为资产,为取得抵债资产所有权而缴纳巨额的过户税费从会计角度看是不必要的。

(2)资产的确认条件。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应确认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3)资产的构成。对于农业银行来说,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存放款项、拆出资金、衍生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贷款及垫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贷款及应收款类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抵债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

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负债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中,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这里所指的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其中法定义务是指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通常必须依法执行。例如,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的借款,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的税款等,均属于企业承担的法定义务,需要依法予以偿还。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公开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责任,这些责任也使有关各方形成了企业将履行义务、解脱责任的合理预期。例如,根据律师等专业人士的合理估计,预计未决诉讼产生的付款义务就属于推定义务,应当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如果不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负债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也就是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2)负债的确认条件。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列入资产负债表: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负债的构成。一般情况下,农业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吸收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预计负债、应付债券、递延所得税负债等。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计入实收资本或股本),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计入资本公积)。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损失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有效套期部分)等。

3)留存收益。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所有者权益体现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符合企业资产确认条件时,就相应地符合了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当该资产的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就可以确定。

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负债反映的是企业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两者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因此,应当严格区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尤其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产权比率等。在实务中,企业某些交易或者事项可能同时具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将属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分开核算和列报。例如,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当将其中的负债部分和权益性工具部分进行分拆,分别确认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3)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所有者权益通常由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在税所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也构成所有者权益。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收入的特征。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商业银行对外贷款、提供中间业务等金融服务,均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因为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计入利得。

2)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例如,商业银行收到的待解付款项,尽管也导致了经济利益的流入,但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是增加一项付款义务,因此不应将其确认为收入,应确认为一项负债。

3)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但是,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2)收入的确认条件。符合收入定义的经济利益流入,在符合以下条件时确认为收入,列入利润表: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②经济利益流入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③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

(3)收入的构成。一般情况下,农业银行的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等。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费用的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费用必须是企业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这些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的界定相一致。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

2)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

3)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鉴于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但该经济利益的流出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抵减项目,不应确认为费用,应当将其排除在费用的定义之外。

(2)费用的确认条件。符合费用定义的经济利益流出,符合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费用,列入利润表:①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②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③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费用的构成。一般情况下,农业银行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资产减值损失、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其他业务支出等。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1)利润的确认条件。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的概念,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2)利润的构成。一般而言,农业银行利润项目主要包括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净利润等。

(二)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就如同房屋的面积、桌子的长度、人的体重等。会计计量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金额的会计记录过程。计量属性的选择是会计计量的关键。同一会计要素在不同的计量属性下,会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不同会计目标的需要。企业在对各项资产、负债进行初始计量及后续计量时,应按照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及计量方法确定其金额。新准则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改变了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引入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行的计量模式。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方法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方法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方法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在现值计量方法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

(1)金融资产、抵债资产、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

(2)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3)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非信贷资产计算减值时,需要以公允价值作为判断依据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