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校企零对接”工程

实施“校企零对接”工程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实施“校企零对接”工程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校企零对接”工程的方式一是“订单”式培养培训。这是实施“校企对接”工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使各项工作有的放矢,使人才的培养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实施“校企零对接”工程_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第五节 实施“校企零对接”工程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工业化进程,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服务于促进劳动者就业,服务于改善民生。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来培养适合不同企业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其基本特点就是产教结合,双向参与。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尽快转化为具体的技能水平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实现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河北省地方属院校要牢牢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和宗旨,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保证,根据河北省战略支撑产业对各类人才需求,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专业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有步骤、有针对地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施“校企零对接工程”,学校将人才培养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工厂第一线去,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和企业零距离接触,对于提高毕业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满足企业“进得来、用得上”所需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培养河北省经济发展和战略支撑产业对接迫切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提高校企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动、社会参与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实现河北省战略支撑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2.发展目标

2010—2015年,按照战略支撑产业总体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种类齐全的产业人才队伍,建立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长效合作机制,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并初步掌握企业相应岗位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一大批战略支撑产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满足战略支撑产业发展需要。

到2015年,根据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的需要,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和部分一般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与对口企业对接率达到90%以上。

3.范围和方式

——“校企零对接”工程的范围

全部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部分本科学校。

——“校企零对接”工程的方式

一是“订单”式培养培训。这是一种较普遍的做法,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二是“校企互动式”。这是一种比较深入的做法,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做到“五个合一”,即:①车间、教室合一;②学生、学徒合一;③教师、师傅合一;④理论、实践合一;⑤课题、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检验。既为企业节省了产品生产成本,又为学生提供了实际练兵的机会,企业、学校实现了双赢。

三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培养学生的模块分解,将专业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培训放在校内,把与企业接轨的技能培训放在工厂。学生通过学校—企业—学校循环的学习,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上能不断得到提高,企业也可在培训当中选取适合在企业发展的人才。

四是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并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生产实践。

二、基本思路

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对接

学校紧跟战略支撑产业发展趋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瞄准企业,贴近企业,保证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和超前性。学校在办好传统骨干专业的同时,调整原有专业设置,不断拓宽和延伸专业内涵。

2.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对接

针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相脱节的现象,着力在教学方面进行改革,突出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的针对性,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跟踪战略支撑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时改革教学内容,把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走出“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学生,靠今天的学生去干明天的事业”的怪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3.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对接

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加强实验实训场所建设,着力抓好在教学实训设施设备的配备,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提供保障,也为实现校企对接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4.师资队伍与教学需求零对接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同时从企业招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以解决短线、紧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建立教师下企业实习制度,每位专业教师每年都必须到企业接受1~2个月的实践锻炼。

5.毕业生能力与就业岗位零对接

学校要坚持将产品教学、项目教学融入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承接企业的产品生产,使学生完全在产品的生产流程中接受专业技能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和社会竞争力。

三、主要任务

1.制定发展规划

在政府相关部门直接领导和组织协调下,根据河北省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河北省人才培养能力,要制定好三个规划,即枟河北省战略支撑产业发展规划枠、枟河北省战略支撑产业人才规划枠、枟河北省相关院校人才培养规划枠。这是实施“校企对接”工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使各项工作有的放矢,使人才的培养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建立校企对接基地平台

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和财政资金的支持下,以企业为载体,以学校了解企业需求,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的就业率为目的。学校与相关产业中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一批实习、见习基地,企业设置供学生见习、实习的辅助工作岗位,并委派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带教老师。实习期限根据岗位的不同合理确定。

积极探索“顶岗实习”模式。由实习学生顶替在岗职工进行实际岗位实习。而被顶替的在岗职工到高校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和深造,进行继续教育,补充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管理能力。

在企业建立以生产车间(场地、设施、设备)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不仅是作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经常性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是学生能否有效地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因为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去,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老师傅手把手教导,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上岗即顶岗工作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3.优化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的合理性取决于对每个阶段人才需求的适应程度。需求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永恒的美好结构,只有能够满足需求的教育结构才是合理的、优化的。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根据河北省战略支撑产业结构布局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应做好教育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等宏观性结构调整。

二是各类学校(包括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应当建立学校专业信息预警机制,对于专业设置实施动态性管理,学校要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规格,对于企业需求量不大,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压缩招生规模。

三是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各类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高职、中职学校)改革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强化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有关院校在调研和分析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开发出一套系统、科学、权威、实用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这样校企双方的课程体系在完全对接时,就不仅仅是两个课程体系的简单相加,而是让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项目实训和就业见习等环节浑然一体,完全融合为一个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由“双师型”教师直接讲授的核心课,以及到最后一学期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实训,让所有学生直接学习到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大大提升就业竞争力。由于整个课程体系是每年更新、完全针对行业需求开发的,并且整个教学及管理团队都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所以能保证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技能。

四是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领导的绩效考核机制。将毕业生的就业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增强学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和培养一批具有高深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校企对接”工程的关键所在。聘请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蹲点调查。对于专业课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密切关注同企业的合作,对企业开展在职人员的培训、提供管理咨询和生产技术服务,及时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5.建立“校企对接工程”信息平台

建立“校企对接工程”信息平台,为政府、高校和企业实施“校企对接工程”提供信息服务。发挥教育、劳动、经济及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企业及时、准确的人才需求信息,主要包括职业类型、人才数量、需要规格(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提供的工资标准、聘用期限等,使得学校能够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确定培养规模等。

四、保障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实施“校企零对接”工程,使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取得了“多赢”效果。

企业获得了人力资源储备,获得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获得了低成本的外加工产品,获得了学校的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和文化资源。

学校建设了供需对接的专业,推动了课程改革,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创新了师资培训模式,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完善了实践教学的条件,拓展了教育和培训服务领域,提升了教学质量,推进了“双证书”制度,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学生学习有了目标,学费有了保障。毕业有业可就,就业能够对口。企业感知克服了自卑心理,企业实践增强了职业技能,企业文化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校企合作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了上学和就业两大社会难题,为家庭特别是弱势群体分忧解困,促进了社会稳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办好学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

2.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为组长,教育、劳动和人事保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的“校企零对接工程”领导小组。设立“校企零对接工程”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工程的政策制定、校企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研究制定“校企对接工程”实施办法和“校企对接工程”管理办法,统筹管理“校企对接工程”的实施、检查和评价等工作。

3.建立校企对接专项基金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和社会投入为辅的“校企零对接工程”基金。企业是独立经营的实体,以最小的成本支付获得最大的绩效是其理性的选择,招用大学生和为其提供实习机会,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成本,乃至一些风险(如实习生工作岗位上遭遇意外伤害)。所以有些企业不愿招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更不愿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因此,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并提供相应财力补助,以激励更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零对接工程。政府对于学生实习期间食宿费用、实习单位的实习费用和实习学生综合保险费进行适当补贴。以广东为例,2008—2010年广东省财政投入不少于2亿元作为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初步建立了以省政府专项资金为引导、各级政府财政配套投入、企业投入为主体、吸引社会投资的保障体系。

4.建立评价体系

科学评价校企合作,有利于把握校企合作规律,促进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校企合作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度。评价校企合作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很强的复杂工作,其中评价项目、考核意义、考核标准是核心内容。

一是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

二是要制订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合作指导思想、条件、制度、参与度、内容、形式、管理水平、工学效果、合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检查,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5.搭建校企合作对接平台

学校和企业直接对接开展校企合作,固然是很好的模式,但是很多行业本身没有上规模,受成本制约,其技术和人员都难以直接渗透到学校,而学校也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所以,这就意味着校企合作对接的中间需要建立一个平台。

6.完善法律法规

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而法律法规保障是其最重要的保障要素。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必须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

我国现存的枟职业教育法枠还不能对校企合作产生实质性的约束、强制和指导作用,校企双方都不能强迫与对方进行合作或深度合作。这就导致了校企合作的运行难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因此,建立法制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长期规范运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制定和颁布校企合作条例或校企合作实施细则,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体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校企双方的责权利。从而建立校企合作新观念(企业要以长远的观点,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做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全社会崇尚技术教育的风尚和氛围。建立标准完善和运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建立与职业教育法律相关的政策制度,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行合理奖惩,促进和保护校企合作正常运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成功经验,采用行政和立法手段切实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使“校企零对接”工程充满生机与活力。

7.加强舆论宣传

要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校企零对接”工程的扶持政策,宣传“校企零对接”工程对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好处。运用典型事例引导学校和企业自觉开展校企合作,动员各类企业尤其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本工程的组织实施。

本章执笔:

张呈琮 马 宁 吕 甫 郑永武 苏志霞 张 健 时金芝

【注释】

[1]河北经济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河北经济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河北经济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资料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河北经济年鉴2006、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08.

[7]河北省旅游局,河北省旅游业人才发展报告,河北省人才发展蓝皮书2006,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8]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9]河北人才发展蓝皮书(2007—2008),河北省委组织部,河北省人事厅,河北省社会科学院,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