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校企结合”的意义分析

文化“校企结合”的意义分析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这种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校企结合”途径才能形成。根据对高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有83%的高职毕业生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差异较大”;认为“差异不大”或“没有差异”的分别只占1.1%和2%。

一、文化“校企结合”的意义

通过前面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及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很多的相同点和相互融通的地方,因此通过“校企结合”来构建高职院校“企业化”校园文化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高职院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例如护理专业人员需要具有细心、和蔼和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等,而机电类专业工作人员则需要有思维严谨、一丝不苟等职业素质,不同的素质要求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或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显然,这种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校企结合”途径才能形成。

2.有利于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企业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宗旨,这一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很强的服务功能,全体教职员工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完善服务功能方面都远远地走在了高校的前面,具备了良好的服务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体系。在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一方面可以学习优秀企业的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学习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会与企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将有利于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有利于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真正的“零距离”就业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缩小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有不少学校的毕业生仅就知识和技能而言,是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的,但是为什么这些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仍然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而被炒鱿鱼呢,这是因为一方面不适应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在学校学习时所处的情景往往与进入企业后工作的场景存在巨大反差,从而对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容易产生怀疑,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难以发挥已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作用。

根据对高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有83%的高职毕业生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差异较大”;认为“差异不大”或“没有差异”的分别只占1.1%和2%。44%的高职毕业生认为学校环境比企业环境更舒适,34%的学生认为差不多,只有22%的学生认为企业环境更舒适。校园环境主要从育人角度出发,注重优美、整洁以及人文特色;而企业的园区环境及生产、办公环境主要是为了方便生产或经营。尤其是中小型生产企业的作业环境,与校园的学习环境差异较大。44%的高职毕业生认为企业的管理制度比学校更为严格,认为差不多的占28%,而认为学校制度更严格则只有26%。

与崇尚个性的校园文化相比,企业文化往往更强调合作精神及行为的标准化。调查显示,82%的高职毕业生完成工作需要与同事合作,53%的高职毕业生在上班时穿着统一的工作服。高职毕业生认为“学校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而企业的业余生活枯燥乏味”的占47%,而认为企业的业余生活更为丰富多彩的只有18%,认为两者差不多的占35%。对于同学间谈论话题的态度,在校生选择“很感兴趣,而且积极参与”的占63%;而对于同事间的谈论话题,毕业生选择“不感兴趣,但勉强参与”的占48%。说明毕业生有融入企业氛围的情况,但是人文趣味与企业员工并不一致。

对于“你认为什么样的员工最受老板赏识”这一问题,高职毕业生选择较多的三个选项依次是:业务能力强的、责任心强的、对企业贡献大的。而对于“你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最受老师喜爱”这一问题,高职在校生选择较多的三个选项分别是:与老师关系好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强的。可见,由于学校与企业对学生(员工)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的差异,在校生与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同。在访谈中,还发现了另外一些差异。如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通常是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的,缺乏自我选择与规划意识;而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企业往往只会给出工作的要求与目标,至于如何去实现,则需员工自己设法解决。再如,学校通常以知识水平高低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而企业则通常以工作成绩的大小来对员工进行考核。此外,学校的考核通常是以60分作为合格的底线,而企业则往往要求员工在工作中100% 没有差错。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基本上是个人的事,而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大小则会影响到团体的利益。

由于两种文化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高职毕业生从熟悉的校园来到陌生的企业,对企业文化会产生种种不适应。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对企业的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工作节奏、人际关系几方面,在工作初期不适应或不太适应的分别占60%、43%、62%、56%。有55%的高职毕业生表示更留恋校园生活。对于“工作初期,你面临的主要困惑有哪些”这一问题,高职毕业生在l5个选项中选择较多的前6个依次为: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脱节、工作压力太大、工作枯燥乏味、无法适应企业人际关系、工作时间太长、收入太低。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存在问题,选择最多的3项依次是:心理期望值过高、工作缺乏主动性、缺少敬业精神。可见,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困惑除了与知识和技能有关之外,还与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文化有相当大的关系。高职毕业生对企业文化难以适应,与他们在就业之前对企业文化缺乏认知,对入职以后将面临的困难缺少心理准备有较大关系。对于工作实际情况与毕业前想象之间的差异,高职毕业生认为与缺少心理准备有较大关系,认为较大或完全不同的分别占45%和18%,而回答“差异不大”的只占37%。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认为高职生在毕业时对企业文化“基本不了解”的占33%,认为“有一定了解,但不够深入”的占66%,认为“有较深入的了解”的则只有1%。

对于高职毕业生真正融入企业需要的时间,有61%的企业认为要两年或两年以上。学校重在教育,企业重在管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在功能、条件、建设方法等方面存在各自的特点与规律。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培养或重构人格中的主体意识,是以终极价值关怀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则更多体现的是对员工群体的规范、整合、凝聚和激励,通过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这两种文化长期以来相对独立,缺少交流,是造成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陌生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高职在校生对企业文化普遍缺少了解。如在校生有63%对什么是企业没有清晰的认识,有85%对胜任工作所需具备的素质“不清楚”或“不很清楚”,有36%平时对企业各方面的情况毫不关心,有62%希望工作初期就在管理部门或技术研发部门,而希望在生产、经营、服务一线工作的则只有38%。同时,调查也表明,有91%的高职毕业生以及100%的企业认为,增强在校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将有助于就业[1]

要克服上述弊端,学校不仅要把知识和技能的“零距离”作为培养目标,更要把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实行高职毕业生就业时文化“零距离”作为重要目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建立企业化校园文化,使高职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

4.有利于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本,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将难以长久生存。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还表现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特色,如果没有相应的特色校园文化作支撑,这种特色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结合,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的、百花齐放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