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言教,轻身教

重言教,轻身教

时间:2022-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身教胜于言教,高喊一千遍口号,不如以身作则的一个具体行动。艾莉觉得这是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她硬是光着脚,带孩子走回家。在全国中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影响最大、效果最持久的就是父母。一次家长会后,母亲与班主任一番长谈,改变了对王芳的教育方式。

误区之二:重言教,轻身教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是人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是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受到的影响不同,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这个道理。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这个类似常识的道理尽人皆知。“望子成龙”也是每个家长心中的期盼。当我们越来越不满意孩子们的表现,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我们自己的迷失?

如今的一些父母要么对孩子宠爱有加,要么横眉立目。孰不知孩子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但是精神的家园却是一片荒漠。一些父母总是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孩子身上,音乐、舞蹈、美术;打球、游泳、武术;数理化加英语,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将好端端的一个孩子整成了机器人。而在做人的标准上却是极其鄙视工人、农民,“学习不好去打工!去种地!去当服务员侍候人!”这不是不教,是偏教!不是不严,是不善!

身教胜于言教,高喊一千遍口号,不如以身作则的一个具体行动。曾经当选南京“十佳家长”的艾莉女士的身教让人叹服。有一次她带孩子去游泳。游完后,发现自己的皮凉鞋不见了。孩子天真地说:“妈妈,别人把你的凉鞋穿走了,你就穿别人的鞋吧。”艾莉觉得这是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她硬是光着脚,带孩子走回家。走了二里路,脚也磨破了。艾莉说:“我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一个道理——不能损人利己。”

德艺双馨的豫剧大师常香玉遗嘱更令人敬慕:丧事从简,不要张扬;最后积蓄捐献给我的出生地——巩义;子女不能以我的名义谋取任何私利。常香玉也曾拒拍出价百万的广告,理由是豫剧是国宝,不能拿名去换钱。而为志愿军捐飞机,为下岗工人和失学儿童捐钱,大师满腔热血。女儿常小玉回忆道:不能以母亲的名义谋取任何私利,是母亲生前对我们的一贯要求。相比之下,那些贪官污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婆孩子先受其“惠”,后进班房的教训不值得深思吗?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家长的一定要给孩子树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威信就是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一种信任感,这不是靠说教或者是打骂的方式能建立的,父母言而有信才是最重要的。要恪守“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是说到做到的,从而能够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指令,接受对他的要求。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自小就从父母身上学习生活的基本知识、生活习惯和做人的准则。在全国中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影响最大、效果最持久的就是父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做得正,行得直,教育必须有说服力,否则,再严格的要求,再诚恳的许诺也是苍白无力的。2004年全国大学生中一项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调查,其结果显示:

(1)父母一味说教,从未促膝谈心的5%;

(2)用言行来影响我,很少说教的33%;

(3)尊重我的意见,开发诱导为主的56%。

以上数字再次告诉我们,真正对孩子学有所成有所帮助的,不仅仅是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这是由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处于生理发育期、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敏感,多思,追求独立,不崇拜权威,富有批判精神,喜欢用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对父母一味的唠叨有逆反心理,而父母无声的感召,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某校初三年级作文课,老师布置的题目是写一篇发生在家庭中的、对自己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小事,有80%的学生将自己的父亲作为写作对象:父亲的人格、父亲的胸襟气度、父亲的敬业、父亲的一次发火、父亲的遗憾……一向感情粗线条的父亲,在孩子稚嫩的笔下跃然于纸上,生动、细腻、流畅。有一位学生写的是《父亲的背影》,“盛夏,我因脚腕受伤,不能独自上学,父亲用自行车送我。爬坡了,父亲吃力地踏着车子,一寸一寸地向上碾动,汗珠一粒一粒地从衬衣里渗了出来,又一圈一圈地向外辐射。坡越来越陡了,我说:‘爸,咱们下来走吧,我来得及。’爸爸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回头说:‘别动,再使把劲,就爬上去了,爸能行。’车子咯咯吱吱地向上挪移,爸爸背上的汗渍终于连成了一幅画,一幅任何丹青妙手也描绘不出的画,我把脸贴在这幅画上,也把心融入了画中。一向木讷,吝于言辞表达的父亲,霎时在我的心目中高大起来。……从此,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爸爸背上的那幅‘画’和那句‘再使把劲,就爬上去了,爸能行’,永远激励着我不断超越自我,战胜困难。”

小作者用心而不是用笔描绘了一幅最美的“画”,表达了真实的内心感受。我们在融入这幅“画”的同时,不能不深思,在中学生心目中能够“入诗入画”的,不是父母的一句句棒喝、一次次唠叨,而是父母的事业心、责任感、人格、气度,甚至嗜好、发丝、皱纹、背影……他们用敏感的思维触须吸收着一切来自父母的精神营养。

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性很大,在家长越来越关注子女教育的今天,不和谐的音符时有出现: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一心用功上进,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陪孩子三更眠、五更起,孩子却不领情,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我处于父母严密的监视之下,失去了自我,我的生活中到处是父母的影子,他们很可怜,我更可怜,我被他们的爱捂得喘不过气来。”这种结果是家长们意想不到的。有的家长要求子女遵规守纪,不打架斗殴,不抽烟喝酒,而自己酗酒成癖,滋事生非;要求孩子诚实,而自己言不由衷;要求孩子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而自己彻夜不归,打牌、跳舞……也有极个别家长总结自己的家教经验是“棍棒之下出成绩”,孩子学习不好,是打得不到位,岂不知,孩子对这种“大棒政策”已经厌恶到了很深的程度,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出现说谎、逃避、厌学、行为退缩、欣赏暴力等行为特征,严重者会导致心理障碍,这不能不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诚然,学海求知,寒窗苦读,莘莘学子不易,在孩子的学习、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适时地给予言语上的鼓励和指点是必要的。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小王芳一直学习刻苦,努力上进,但直到上初二年级,学习成绩仍没有什么起色,为此手心不知挨了母亲多少次打。一次家长会后,母亲与班主任一番长谈,改变了对王芳的教育方式。一次,王芳数学考了35分,照往常,母亲早就打过来了,但这次她却对伸出手心准备挨打的女儿说:“比上次有进步,继续努力。”女儿惊呆了,仿佛不认识妈妈了。第二次,王芳考了50分,虽比上次又有了进步,她仍觉得对不住爱她的妈妈。妈妈说:“你一下子就提高了这么多,说明还有潜力。”第三次,王芳考了61分,妈妈拿着试卷沉思了许久,说:“不要小看了这61分,这可是从量变到质变,你终于及格了!”期末考试,妈妈更吃惊了,女儿竟然考了接近满分,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让她伤心失望的“笨”女儿,在母亲的信任和鼓励下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将心智和潜力全部喷涌出来。

所以说,孩子免不了有受挫的时候,父母应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允许孩子失败,热情鼓励孩子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永远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子女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家庭教育需要讲究技巧和方法。实践证明,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是一面无形的旗帜,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欣赏什么,以及时时事事的表率行为,对子女的思想和习惯的形成,无不具有质的规定性和导向力。家长应首先从自身做起,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做到以德养德,以才育才,以情动情,以性治性,以行导行。

首先,父母在思想道德上要成为合格的人。

父母的思想道德是教育孩子最根本的方面,如果父母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没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和对生活的热爱,就会浊化子女的灵魂,背离我们的教育方向。所以,培养孩子成人,家长首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其次,父母应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知识经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在“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劳动力市场上,自己的孩子是“居高临下‘选’职业”,还是“磕头作揖‘求’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文化素质。但家长苦口婆心的说教在固执己见的孩子面前屡屡失效,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忽视了自身的“知识权威”,固守已有的知识和传统观念。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家长们做一个“有学术的人”,下决心力所能及地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更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和责任全部压在孩子稚嫩的肩上。

最后,父母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

现代心理学分析的结果告诉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并不是越严厉越好,而是要“宽严适度”,这样孩子的性格就会向独立、协作、机灵、有毅力、有创新精神方面发展。

青少年的生活需要七彩阳光,需要从宽松、和谐、民主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家长要从孩子的健康成长角度出发,放下“家长”的架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生活能力,真正拥有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没有失败的孩子,只有失败的教育。无数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在每一位走向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着父母身正为范、循循善诱的身影,正是因为父母会心动人的微笑、殷切的期待与支持,才给孩子们注入了前进的动力,督促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执著追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努力去做,任何一位父母都会成为成功的家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